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同比下降,下面跟小编来看看大家关于猪肉行业的分析吧!
2020猪肉市场深度分析
9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5.5%
2020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7.9%,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价格上涨0.2%。1—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3%。2020年9月份,畜肉类价格上涨22.6%,影响CPI上涨约1.3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5.5%,影响CPI上涨约1.00个百分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产量近5年一直稳居全球首位。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并且每年都会有更多人参与到生猪规模化养殖工作中。但是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疾病对生猪规模化养殖造成的影响,生猪规模化养殖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等。养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更强,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中,可以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未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规模将会逐渐扩大,同时养殖技术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2019年下半年,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三元猪留种现象越来越多,部分区域生猪产能开始回升;企业集团抓住机遇大幅扩张,新建项目密集上马,助力生猪养殖产能恢复;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扶持养殖企业稳定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给。
在供需严重失衡状态下,生猪市场强势依然不减。目前,生猪养殖企业头均盈利可达800元至1000元。2019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上涨,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加速,将给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等养殖后周期产业带来机遇。疫情爆发将倒逼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将率先受益。产业链上养殖端,集团养殖企业的市占率较低,屠宰端大型企业产能占比不超过10%。而欧美发达国家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产能超90%。非洲猪瘟对养殖环节的生物防疫能力和屠宰环节食品安全,可追溯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产业链的集中度有望提升。
从城镇化趋势看,到2020年,全国将有1亿左右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不足城镇居民家庭的70%,按现有城镇人口消费水平测算,预计可增加猪肉消费约70万吨。从人口数量看,据国家卫计委预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3亿,按新增人口6000万和现有消费水平(人均消费41.5千克)测算,新增人口将增加猪肉消费约250万吨。尽管我国老龄人口比重逐步增加,老龄人口日均膳食热量摄入下降对猪肉消费产生一定影响,但总的看,人口增长及新增城镇居民消费将拉动我国猪肉消费保持一定幅度增长。
双汇发展之路——猪肉产业分析篇
猪肉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条】
二师兄这一比较大的产业特点是企业经营的产业链越完整产品质量越有保证、经营风险越小、产品成本越低、稳定盈利能力越强、长期发展空间越大。其肉制品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种植业——>饲料行业——>生猪养殖行业;中游为:屠宰——>加工;下游为:冷链运储——>经销商——>终端消费;从而形成整个猪肉行业的产业链。在未来,猪肉及肉制品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产业链的竞争,产业内的企业分别向上游或下游进行延伸,这些资金的投入可以带动各地的生猪(就是商品猪)养殖发展,能够上连种植市场、下连终端消费市场,从而调整产业链的生产。通过投资建立集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将因此更加激烈。例如,双汇、大众等中大型规模企业均已开始涉及其上游生猪养殖业,而上游饲料生产企业如新希望等则已向其下游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业务拓展。而养殖业的一些企业如雏鹰、牧原、龙大等也在纷纷向饲料、屠宰加工进行延伸,这对整个猪肉产业将会具有重大影响。总之,产业链掌控的越完整优势也就越明显。
【种植业】
种植业为猪肉产业链的第一环节,也就是要生产出给二师兄吃的营养快餐。提供猪饲料的主要原料如:玉米、豆粕等等。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玉米原料来源十分丰富。饲料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稳定发展态势,并开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并重型转变;我国饲料行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了生猪养殖原材料的供应。具体饲料行业分析详见文章《新希望能否入手》上下两篇。
《新希望能否入手》上篇:https://xueqiu.com/7216768625/82069007
《新希望能否入手》下篇:https://xueqiu.com/7216768625/82072026
【生猪养殖业】
生猪养殖包括种猪(理解种猪,就和理解种马一个道理)繁育、仔猪育肥(仔猪育肥就是把小猪养成能吃的商品猪)两个过程。我国生猪养殖中散户和小型养殖户占比较高,但规模化养殖程度仍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户散养的模式基本上要被边缘化;规模化养殖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实施标准化养殖、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无疑是未来生猪养殖的发展趋势。在生猪规模养殖中,饲料成本大概能够占总成本60%~80%左右,生猪饲料其价格走势受整个农产品市场影响较大,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短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懵逼情况;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猪粮比价是衡量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来看,生猪屠宰及猪肉加工行业发展速度目前明显快于生猪养殖行业。当下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诸如双汇、雨润、大众、得利斯等。但是,下游企业的迅速发展与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的矛盾日益加剧,下游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稳定、质量安全、多样化的生猪供应,但目前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养殖企业数量少之又少,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下游的发展,这一矛盾的加剧推进了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纵向整合的速度。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屠宰企业和猪肉食品制造企业首选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大型猪肉食品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养殖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又大,这都导致大规模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屠宰加工业】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超长持久性行业。目前主要集中于拥有丰富资源优势和独特区域优势的山东、河南两省,两者合计占全国肉制品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50%以上。由于国人吃猪肉的饮食习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行业几乎没有被替代的可能性。目前肉类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集中度相当低,国内猪肉加工企业四强的加工能力占全国不足15%!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纵观成熟的欧美国家,美国猪肉四强加工能力占全国50%以上、荷兰猪肉三强加工能力占全国70%以上、丹麦最大肉制品企业占全国总量的80%。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具有三点特性:1.超长久性;2.低风险性;3.大规模的顾客群体。这三个特性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虽然产品价格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但需求量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屠宰加工是一个产生竞争性壁垒的行业。一般来说,养殖场是围绕着屠宰场进行配套,并且每个城市的屠宰牌照是有限的,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壁垒(因为涉及到食品安全,政策会长期有效),如果能在某一区域占领了屠宰厂资源,就相当于控制了该地区的肉制品屠宰能力,类似于石料处理场等特许经营行业,很难被重置。全国各地的屠宰厂,将会是肉制品企业争夺的资源核心。但是,养殖业、屠宰业都是一个增长较为平稳缓慢的行业,无论是我国的养殖业还是屠宰业,行业集中度相比于成熟的欧美国家小得多,目前都还处于极度的散、乱、小状态,在我国也会出现类似于美国发展过程中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
【冷链运储】
在产品储运环节,冷链物流是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生产与销售的基础工程,它使得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的销售半径和保质期得以延长,使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高档产品的热销成为可能。在销售市场环节,超市可以提供较好的购物环境,实现冷链运输、存储、销售,为冷鲜猪肉、低温猪肉制品的消费提供有力保障,且便于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具有其他零售业态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超市的猪肉销售比例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大中型城市里能够实现冷藏销售的大型连锁超市基本覆盖了整个城市;在村镇级别,一些区域性连锁超市也已经进入且实现冷藏销售,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带动连锁超市拓展到村镇市场,从而加快整个肉类行业的发展。
屠宰加工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自1990年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一直呈快速增长势头。多年来消费者对冷鲜肉、分割肉及其延伸制品的需求量迅增。肉制品是广大消费者日用生活品,且为重要的蛋白食品,随着人口增长,肉类消费量不断增加。最近几年,肉类消费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从热鲜肉变化到冷冻肉,再转变到冷鲜肉,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格局。随着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小康社会、城镇化率、消费需求共同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这一趋势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尤其是在城市,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需求呈现层级分化,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更青睐品相精美、快捷方便的肉食产品,而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特别是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越来越关注。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品零售及餐饮行业的增长有望持续加速,有助于推动肉类消费的长期稳定增长。而国内消费对肉类食品需求也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满足于温饱发展成为追求品质、方便快捷的消费;猪肉产品正由热鲜肉向冷鲜肉升级,消费将朝着更加安全、卫生、方便、快捷、营养的方向演变。另外,在熟食产品中低温肉制品的消费比例逐渐提高,尤其是低温肉制品、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功能性、休闲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我国肉制品将向着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方向发展。肉类行业的技术不断进步,深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从而生产出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多种类、高质量的肉制品,为优质的猪肉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肉类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虽然有大幅提升,但目前与发达的欧美国家差距还很大。目前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大概在40Kg/年,是台湾的57%左右、香港和欧美发达国家的30%上下,与此对比,国内肉食品相关行业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肉制品行业集中度较低,科技转化率较低,生产能力与大众消费的需求仍存在距离。虽然我国肉类食品行业存在诸多不足,但未来发展空间是十分巨大的,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行业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总体发展趋势仍是上升态势。对外出口来看量也非常的少,可能是由于猪肉安全关系到进口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原因,各国在进口猪肉方面都制定了严格标准,甚至成为保护本国产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因此,我国猪肉产业未来应该主要以内需发展为导向。
其次,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大,目前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国家加快淘汰小型屠宰企业,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力度,行业整合步伐加速。《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屠宰企业,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重组,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随着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被兼并或被迫转产。行业将进一步向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产业政策也将鼓励一体化、规模化经营。企业间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的联合、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的重组预计将会越来越多,随着行业进入门槛的筑高、竞争环境的优化,将加速落后产能的退出,预计未来将会逐渐培育出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各企业可凭借其产品质量、网络、管理和技术等优势,趁势而上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提升行业集中度。
【肉制品消费周期特征】
目前肉制品行业的经营产品属于保存期限较短的食品,行业内生产与销售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且消费市场存在明显的“节假日景气”现象,每年中秋及春节前一段时间属于销售旺季,人们购买肉类产品赠送亲朋好友或家庭团圆聚餐等,肉制品会出现销售量增幅较大的情况,其它时间销售情况相对稳定。
【肉制品主要的发展方向】
冷鲜肉将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主要有热鲜肉、冷冻肉和冷鲜肉三种生肉制品。其中,热鲜肉以其膘白肉红、味道鲜美的优点在消费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这种热鲜肉没有经过冷却排酸处理,容易受到污染、腐化变质、不太卫生,这使热鲜肉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而冷冻肉以其安全卫生、便于冷藏运输的优点受到消费者及肉类加工企业的青睐,但在食用前需解冻,营养物质会大量流失。冷鲜肉则同时吸收了热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排除了两者缺点的基础上,保持了肉品新鲜、质嫩味美、营养价值高的优点,能有效避免消费者因食用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适温细菌污染的肉类引起食物中毒,而且按食用特点呈现分割肉状态,满足多种需求。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知识普及,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
低温肉制品成为熟肉制品的中坚力量
低温肉制品是指在常压下通过蒸、煮、熏、烤加工过程,使肉制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2℃~85℃,并通过杀菌处理加工,在包装、贮存、流通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的肉制品,此类产品具有鲜嫩、脆软、可口、风味佳的特点。低温肉制品因其加工技术先进,营养损失少,可基本保留肉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及肉类完整的纤维组织,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营养和固有的风味,在品质上明显优于高温肉制品。我国在低温肉制品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其作为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营养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饮食观念的强化,低温肉类制品将在肉制品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肉类产品结构和人们的消费习惯。
传统风味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是我国几千年来制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随着肉制品市场的发展,消费者难以满足于风味缺乏变化的西式肉制品。传统风味肉制品种类繁多,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传统风味肉制品包括腌腊肉、酱卤肉、熏烧烤肉、干肉、油炸肉、肠制品等。这类产品的加工设备一般比较简陋、卫生条件较差、包装落后以及产品货架期较短,导致生产企业只能小批量生产、小范围内销售,缺乏市场竞争力。近几年传统风味肉制品正由旧时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变,在标准化、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销售量也越来越大。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一般来说,国内的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可分为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分别为“区域性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区别如下:
1) 区域性生产经营模式:又称单一屠宰加工模式,行业内中小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普遍采取这种模式。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及生产规模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生猪采购、屠宰加工与销售,只是局限于对一定区域内的生猪进行收购、加工并销售给临近区域,产品大都以热鲜肉为主。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小,因而利润率也较低。
2)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内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这种经营模式。在辐射范围内通过采购协议或市场影响力带动区域性养殖基地发展,并带动养猪户加入产业链。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收购生猪的来源为集中养殖基地和散养农户,企业与养殖户签订采购协议并提供技术指导,生猪育肥后由企业统一上门收购。该模式注重产业链内部分工,企业可加强对上游猪源及猪源质量的控制,企业不需向养殖环节过多投入,可专注于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建设。
3) 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该模式的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产业链的全部或几个环节,如种猪繁育、仔猪繁育、生猪育肥、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内实行主体间专业分工与协作的一体化经营,是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组织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生猪供应与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能够防止其他经营模式造成的生猪供给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也能够对肉制品的品质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通过纵向一体化还可以减少市场价格风险,也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但由于生猪养殖的周期长、全过程管理水平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不稳定等缺点,这种模式在国内较少。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特点。屠宰加工手段从手工、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到高度现代化,对技术、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规模化、现代化企业的数量也就越少,行业按生产加工方式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层次:
1) 低层次:手工作坊,包括各种合法(农民自宰自食)和非法(私屠上市)的屠宰活动;
2) 中层次:经批准的畜禽定点屠宰企业;
3) 高层次: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
行业整体技术及生产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早先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主要从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引进屠宰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包括高温肉制品生产线和低温肉制品生产线,关键设备主要是斩拌机、自动灌肠机、连续包装机、盐水注射机、烟薰炉、封口打卡机等,迅速提高了屠宰工艺水平。但近年来,生产设备的国产化程度逐步提高,原来依赖进口的斩拌机、自动灌肠机、包装机、打卡机、烟薰炉等已经国产化,但大部分设备与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仍有很大差距,所以目前大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仍然采用进口生产设备,以保证产品的品质。行业内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与生产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生产工艺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
【行业壁垒】
资金需求量大
大规模的生猪采购需要充足的现金用于支付采购款,而资金需要经过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后才能予以收回。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需要的流转资金量也越大。另外,行业内大型企业的冷鲜肉及低温肉制品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引进,设备的引进与维护需要很大的开支。在销售环节,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还需要持续稳定的低温环境,建设和维护可靠的冷链物流体系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情况使进入屠宰与肉制品加工行业的资金门槛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是底线
食品安全是行业的红线,一旦触碰非死即残。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政策法规,并开展了对猪肉质量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使一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屠宰场或屠宰点被大量关闭,小作坊、黑窝点、小刀手的数量大量减少。2008年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对屠宰行业的不规范行为进一步加大清理力度,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对于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食品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更大。随着未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品牌是质量安全的保证与信心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包括肉及肉制品的消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价值高、口味鲜美等。拥有品牌的企业在以品牌的形式建立与最终消费者的关系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市场上知名品牌都是经过消费者认同和市场竞争的严酷考验逐渐形成的,强大的品牌重视培养与消费者持续数年的联系,而企业塑造、维护一个知名品牌是相当的困难,需要建立强大的产品研发体系、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巨额的广告费用等,这都为进入行业的企业设立了较高的门槛。
生猪养殖行业分析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经历了2014年的低谷期之后,生猪养殖行业在2015年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4年的全行业亏损,对养猪行业起到了去产能效果。经历了三年左右的连续下降后,2015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798万头,同比下降11.4%,比2012年10月最高点下降了25.2%。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同比下降3.3%;年末生猪存栏45113万头,同比下降3.2%;全年生猪出栏7.08亿头,同比下降3.7%。2016年生猪价格延续2015年的涨势,生猪养殖行业继续保持高景气、长周期、高价位的特点,6月初突破21元/公斤,下半年价格有所回调,但仍位于高位区间运行。肉猪价格2016全年平均价大概在17~18元/公斤。2016年我国猪肉产量5299万吨,同比下降3.4%。部分中小养殖户加快退出,生猪存栏持续减少,市场供应偏紧局面延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种类、质量及安全性都会提出更高要求。猪肉在我国具有“猪粮安天下”的战略地位。我国猪肉消费一直占肉类总消费量60%以上,生猪市场容量巨大。猪肉作为我国肉类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目前尚处于产品无差异化,品牌价值偏小,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的初级阶段。在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差异化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产业链完整的规模养殖企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生猪养殖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猪肉是国内的主要副食品,稳定生猪产量、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所谓“猪贱伤农、肉贵伤民”;所以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政策上也是长期大力扶持。但生猪养殖长期受制于疫情等瓶颈因素,规模企业扩张速度较慢,与下游屠宰加工企业快速规模化也构成一定的矛盾。我们来看下行业比较成熟的美国模式是如何发展的?
80年代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美国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刺激了规模养殖的出现。体积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成为了行业的整合者,与小规模生产者(企业或个人)签订长期生产合同,向他们提供管理服务、猪仔、药等其他投入品,小规模生产者主要投入人力和饲养设备,最后将生猪以协议价格出售给整合者。这种方式促进了美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美国开始出现横跨饲料、养殖、生产与销售的大型集团,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的经营,分散了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长期稳定获取利润,得到持续的发展。通过美国模式来看,通过垂直整合分散经营风险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表现为大型规模企业与中小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竞争。在我国生猪养殖以长期散养为主的背景下,很多中小型养殖企业以作坊式方式生产,管理水平也普遍较低,散养户和中小养殖场难以预测市场行情且防疫能力低下,导致市场供应波动幅度较大,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行业无序现状影响了猪肉消费的信心,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而国内大规模养殖企业市场占有率极低,行业迫切需要一批管理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大规模型生猪养殖企业,发挥龙头和示范效应,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规模企业相对来说将在这种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对此国内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都有所共识,纷纷涉足生猪养殖行业;如新希望、双汇等等。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的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实现必然会减少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更易实现产品链追溯,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产业纵向延伸趋势】
行业整合加快,产业纵向延伸是发展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中小规模养殖户为主体,近几年呈现出中大规模企业占比提高的趋势。但目前仍有约1/3左右生猪出栏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专业户、规模猪场比例约38%;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出栏量占比还不到2%。生猪生产呈现较明显的区域性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江沿海,分布于长江沿线、华北、沿海以及部份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养猪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生猪产量稳居全国前三名。这是由于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玉米等粮食产量丰富,具备畜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加上河南猪肉食品加工企业扩张速度较快,同时带动了生猪养殖规模发展。其次,河南生猪养殖群众基础好,在低价位时有抗御风险的良好心态,以及政府部门全方位服务和大力的扶持政策共同推动所致。猪肉食品相关企业具有经营产业链越长,经营风险越小的特征。上、下游企业在拥有资本实力后纷纷通过纵向延伸发展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同时拥有实力的生猪养殖企业也开始向下游屠宰和食品加工进行扩张。产业纵向整合,必将形成具有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农牧集团。大型农牧集团可以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
【生猪养殖品种分类及特征】
生猪养殖行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多元代次畜牧业,是以“曾祖代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代肉猪)/三元猪”良种繁育体系为基础,包括养殖、屠宰、加工至肉制品消费的完整、系统的商业链条。不同品系祖代猪(一元猪)相互杂交扩繁,获得父母代猪(二元猪),根据父母系别的不同,又分为大长、长大两种类型,其中大长二元猪是以大约克为父本、长白猪为母本杂交获得,长大二元猪是以长白猪为父本、大约克为母本杂交获得。经过性能测定挑选性能优良的二元母猪,部分用于繁殖三元商品猪、部分作为种猪对外销售,未选留的育肥后作为商品猪对外销售,二元种母猪和杜洛克种公猪杂交获得三元猪杜大长或杜长大,三元猪育肥后作为商品猪对外销售。二师兄就是如此被人类所摆弄~不停的杂交杂交再杂交。
我国饲养的猪种按来源可划分为地方猪种、引入猪种和培育猪种。其中地方猪种较多,主要有太湖猪、金华猪、内江猪、民猪等等。整体看我国地方猪种偏脂肪型,也就是肥肉较多。主要具有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生长慢、脂肪多等缺点。引入猪种主要为从国外引进的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等瘦肉型良种猪。大约克猪的主要特征是产仔多、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长白猪的主要特征是生长快、产仔多、胴体瘦肉率高,但蹄质不结实;杜洛克胴体瘦肉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好,但产仔数少。培育猪种是利用引入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杂交培育成的猪种,如三江白猪、北京黑猪等。三江白猪是长白猪与民猪经过一系列杂交培育而形成的一个肉用型猪品种。培育猪种主要是利用引入猪种改善我国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其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介于地方猪种和引入猪种之间。在品种杂交方面,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品种猪杂交获得的三元商品猪,因其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成为商品猪养殖的主流,也是目前全球杂交模式中采用最多的杂交组合。
【生猪供求关系及周期性】
我国生猪养殖呈现的周期性,主要是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只能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决定增加和减少存栏数量,造成了我国生猪养殖生产呈现周期性波动。假设每户多养或少养一头猪,供给量将会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养殖户一般根据当时商品猪的市场价格来安排生产,商品猪价格高时,大家养猪积极性提高,开始选留母猪补栏,增加商品猪饲养量。但由于母猪从出生选留为后备母猪到其能繁殖商品猪并最终育肥出栏,这中间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之后新一轮商品猪大量出栏造成供过于求,商品猪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当商品猪市场价格跌至行业平均养殖成本以下时,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损,开始杀掉种猪退出行业,之后商品猪供给大量减少,价格又从低位开始上涨。行业特点和生猪固有生长周期共同作用,形成了商品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商品猪出栏必须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才能完成,该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半时间。生猪是鲜活品,用库存来调节供求的难度较大,调节养殖产量往往滞后于市场供求形势,这种滞后性是生猪养殖业利润波动的根本原因。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具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生猪饲养盈利增加——>种猪存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猪价下跌——>生猪盈利下降——>种猪存栏下降——>猪价上涨——>生猪盈利增加;以此循环往复。因此,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符合典型的蛛网理论。
根据生猪现阶段行业盈利水平、生长周期、种猪存栏的变化,可以预期生猪价格走势。另外,生猪市场的规模化程度越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市场判断力较差。因此,生猪行业毛利率水平不是持续上升和下降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周期低谷时将会面临资金压力。但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和宏观调控的实施,生猪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渐减小,行业毛利率水平将逐渐稳定在合理水平。我国生猪养殖和价格呈周期性变化,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国家生猪养殖产业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需要保证养殖企业拥有稳定、合理的盈利水平;因此,在政策调控下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波动幅度将会减少,日趋稳定的市场环境将更有利于养殖规模战略的实施。除此之外,疫病作为一个偶发因素,通过影响商品猪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影响商品猪市场价格。疫病爆发时,一方面会造成生猪出栏量减少,另一方面会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减少。因此,疫病的爆发作为一个偶发因素会对商品猪市场价格的波动周期产生影响。
【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一般来说,国内的生猪养殖行业可分为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分别为“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大规模与农户散养结合模式”和“大规模与分散养殖结合模式”。第三种模式将以上两种模式加以组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更符合我国国情。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养殖企业均采用这种模式,而养殖模式的不同是每家公司毛利不同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单个生产环节的盈利能力通常比较低,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将多个生产环节整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集群效益,也就是之前所说的,控制产业链越完整,越有好处。对于不同经营模式的主要区别如下:
1) 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企业雇佣农民养殖的模式。这一模式通过雇用农工饲养员,自建现代自动化养殖场所,实行工业化、自动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养殖。这种模式易于控制生猪质量、人均产量高、易于实施统一饲养管理、易于统一防疫、易于统一处理污粪。企业雇佣农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这种模式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较高,难以管理产业工人的养殖责任心,疫病一旦爆发,风险难以控制。同时,由于规模化生产占用大量农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征用土地的难度。
2) 大规模与农户散养结合模式:企业与农户松散合作养殖的模式。这一模式一般是公司集中加工、农户分散饲养。企业将饲料、仔猪、药品等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之前说过,这也是美国80年代发展壮大的经营模式)。企业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服务。这种模式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易于将疫病风险转嫁给农户。但是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农户关系较松散,加之饲养非常分散,管理难度大,控制成本高。产权归农户所有,公司对农户的控制力较弱,难以统一防疫,难以控制生猪质量,易出现类食品安全问题,难以保持与农户长期的合作关系。
3) 大规模与分散养殖结合模式: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这一模式由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企业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自行对养殖管理经验与企业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企业通过租赁零散土地建设养殖场,农户在企业养殖场内进行养殖,实现分散养殖,统一管理。这种模式易于控制生猪质量、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处理污粪。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较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与农户能够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同时疫病集中暴发风险得到有效分散,并且养殖场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但是这种模式的规模扩张受人员限制,养殖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分散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人员。
规模化养殖在我国是必然趋势。未来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与大规模与分散养殖结合模式将长期共存,成为发展主流。在我国农村土地日益紧缺和农村劳动力丰富的背景下,通过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单独的养殖场模式无法实现规模优势,因此大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发展主流方向之一。同时,拥有资本优势的上下游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往往采用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这一模式在目前仍具发展潜力,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生猪养殖客户群体及销售】
生猪养殖企业的客户或消费群体可分为:1.养殖户(销售仔猪);2.生猪养殖企业(销售种猪);3.直接或间接(通过猪贩子)销售给生猪屠宰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销售商品猪)。商品猪销售渠道中,猪贩子占比较大,这是由生猪销售的行业特点决定。由于猪肉是我国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生猪市场需求庞大,一般养殖企业都是出栏交货,很少负责运输,且专门成立一个运输队费用太高,利用率很低。下游屠宰加工企业的屠宰能力一般都较大,而由于国内生猪养殖规模较大的企业十分稀少,无法满足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的采购需要,所以规模较大的屠宰加工企业通常通过相对稳定的猪贩子群体来获得稳定货源。猪贩子承担了生猪从养殖企业到屠宰加工企业的运输风险,也获得一定的买卖价差。猪贩子作为一个群体,长期活跃于屠宰加工企业和生猪养殖企业之间,具有较丰富的运输经验、市场供需信息和一定的客户资源,在生猪销售链条的上、下游间起到纽带的作用。猪贩子虽以个人名义体现,但实际上大多数是有组织、有纪律、专业从事生猪购销活动的专业团队;经营时间较长的猪贩子都具有较大的实力。所以,一体化的产业链,是能够减少中间环节交易成本的。
生猪的合理运输半径主要受生猪的生物特性和运输价值两个因素影响。生猪的生物特性对于运输半径的限制在于生猪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养护不当等因素引起的生猪死亡造成损失的程度。一般来说,生猪可以空腹运输10个小时左右。根据销售惯例,生猪的销售以将生猪在养殖场装车为交付实现的标准,生猪上车前的风险由发行人承担,上车后的风险由客户承担。(有点类似电影《门徒》中刘天王所说的毒品交易细则,交货前被条子抓了会怎样,交货后被条子抓了会怎样,有兴趣可扒来一看)交付后,由客户负责将生猪运达目的地,并承担相应的运输费等费用。
【行业壁垒】
对农户与个体经营户来说,传统、分散的散养或小规模生猪养殖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要求不高,准入门槛低。但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则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其中有以下几个因素:
资金投入量大
种猪养殖规模直接决定了生猪养殖规模和发展速度,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特别是采用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模式进行生猪养殖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种猪、建猪舍、买设备等,规模化养殖还需要投资养殖所需的环境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前期投入大。同时生猪养殖周期相对较长,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用于周转。并且,大规模一体化的生猪养殖涉及较多专业技术领域,尤其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专门从事养殖和疫病防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经验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长期以往投入也并不小。因此,规模化生猪养殖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
疫病防治难度大
生猪规模养殖不同于制造业,养殖过程的全面标准化难以实现。生猪具有生物性特点,养殖标准化只能表现在饲料供应、疫情防治、养殖环境、安全养殖等方面,但难以在养殖细节中全面实现。生猪养殖的成本控制、猪粮比价等指标更多的依赖于养殖人员的经验及行业操守,因此当单一企业养殖规模超过1000头以上时,管理难度即会变大。
农业用地日益紧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用地日益紧缺。生猪养殖难以实现笼养,因此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规模化养殖对饲养环境的要求较高,养殖场往往需要建在隔离条件好、污染源少、周边人员活动少的区域,且养殖用地必须交通便利,否则运输成本过高。在这些因素制约下,大面积养殖用农业土地具有稀缺性,规模养殖存在场地壁垒。
2020年我国生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硬着陆的“猪周期”
结合国家统计局近10年的数据,早在2014年“生猪年底存栏数”和“生猪出栏数”就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而非洲猪瘟只是加速了本次“猪周期”的到来。与以往的“猪周期”不同,本次“猪周期”是“非洲猪瘟”下的硬着陆,大量的生猪企业因为疫情的原因纷纷退出市场,加之“新冠疫情”的叠加效应,更是助推了生猪产业的持续洗牌。
稳产保供主基调不变
据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调度情况,自去年10月份起,能繁母猪存栏量止降回升,连续7个月恢复增长,生猪存栏量也连续3个月增长。但是因“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生猪存栏数量严重下滑,短时间内将无法完全恢复,2020年生猪产业以稳产保供为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末生猪存栏32120万头,比去年四季度末增长了3.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381万头,增长了9.8%。
2020年将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我国养猪场户由2010年的6170万户下降到2019年的2600万户,养猪从业者进一步减少,但生猪规模养殖比重由2010年的34.5%上升到2019年的52.3%,随着两次疫情叠加和数字化在生猪产业应用的推进,预计2020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升至56.8%。
政策助推产业标准化
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16万户生猪养殖户享受贷款贴息补助,随着生猪企业注册享受国家金融扶持力度,更多的规模化养殖场将纳入政府统一监管,为避免疫情再次冲击我国生猪产业,未来政府将会出台更加规范的政策法规,保证猪肉供给安全。
育肥为主的散户加速退出
2020年初以来,生猪价格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小幅上涨后,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受生猪价格影响,猪肉市场也出现了下降,而仔猪价格却一直在高位徘徊,另外育肥猪配合饲料、玉米、大豆等投入品涨势明显,这将迫使以育肥猪为主的散户加速退出市场。
投机散户举步维艰
能繁母猪持续升高,而仔猪价格却在高位徘徊,除去以“自繁自养”企业的市场占比,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疫情的好转,全国企业已基本复工、复产,中小学也基本复课,团餐消费的复苏或拉动生猪需求大幅回升。市场整体向好,带动了散户投入市场进行盲目复养,推高了仔猪价格。随着数字技术在生猪产业的应用,生猪企业将完善以销定产,未来价高养殖、价低退出的养殖户将逐步退出生猪市场。
龙头企业占比提高
根据前10大龙头企业公布的生猪出栏量数据显示,生猪出栏量占比进一步扩大,2019年达到9.4%,虽然与欧美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其生猪产量占比将会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龙头企业的养殖方式,主要以“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模式为主,同时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借助自身的人才、资本、政策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或整合更多的中小型养殖户以此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散户规模化”是大势所趋
中小养殖户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品牌落后于龙头企业,加之两次疫情的打击,中小养殖户市场占比进一步缩小,但因我国地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等原因,中小养殖户不可能完全消失。未来中小散户,要么联合起来建立养殖合作社,逐步向适度规模化发展,要么加入产业平台或龙头企业的阵营,进入“农户+平台+公司”或“公司+农户”模式中。
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增速
生猪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比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小养殖户的市场份额占比继续缩小,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持续扩大,但规模养殖与散养并存的市场模式将不会被完全颠覆。
2020年生猪产业将围绕“稳产保供”为主,在此基础上将出台更多的政策法规以规范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龙头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将借助自身的优势整合小型养殖户或者自建猪场,而中小养殖户也应该抓住此次机遇借助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实际供需情况,扩大生产规模,完成产业规模转型。
2020年生猪产业数字化转型之年
世界多个国家将数字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农业技术战略”和“农业发展4.0框架”等战略,构筑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优势。我国作为数字化应用技术较为领先的国家,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为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畜牧业智能化
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精准监测畜禽养殖投入品和产出品数量,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加快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防控。推进养殖场(屠宰、饲料、兽药企业等)数据直联直报,构建“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动态数据库,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
数字化在生猪产业的应用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投入成本、降低生物疫病风险等,助推生猪产业完成产业革命。
数字技术影响生猪产业势力分配
数据技术将生猪产业信息、数据、资讯、交易、行情等实时、透明、公开的展现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从业者借助数字技术连接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多链条融合的供应网络,这将冲击传统的产业供应链,最终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完成产业洗牌。
生猪产业数据化将零散的生猪散户集中起来形成以“数字平台”联通的“合纵体”,以区域性、离散型、分布式的合作、管理、交易模式,形成特殊的供应链网络,以此抵御规模猪场的冲击。
借助数字技术,龙头企业的“公司+农户”模式将更好地进行推广,通过数字技术与农户、生产设备、管理工具相结合,有利于企业监督政策实施、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指导的“公司+平台+农户”模式。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实现中小企业标准化生产,结合当前政府扶持政策,中小企业有望借助自身区域优势,实现企业更大规模的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农信研究院及其关联机构的特定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使用。本报告中所涉及的图片、数据、理念均通过公开数据、资料整理,但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该报告分析的结论、观点、预测,仅服务于当前的调研目的,本公司对该报告的结论、理念、观点、内容不承担法律责任。
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猪肉行业分析相关文章:
★ 2019关于市场物价调查报告范文5篇
★ 2019精选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5篇
★ 重点项目建议书怎么写
★ 安全生产年终工作总结2020范文5篇
★ 猪肉供货合同范本5篇
★ 做好上半年工作总结5篇
★ 做好上半年工作总结5篇
★ 生态策划方案简单实用参考范文
★ 食品网络推广策划案五篇全新
★ 可行性方案模范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