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的独特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读了公共行政学你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接下来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篇1
作为一名本科理学学士的转专业行政管理研究生,通读由张国庆老师主编著的《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后,颇有感悟,在此得出些许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行政学与理学学科的交互理解在任何学习或研究的过程中,将毕生所学融汇贯通,多以联想的方式进行探索,本身是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行政学是一门复杂多样的学科,读《公共行政学》时,本人经常不禁地将各种理学学科知识与行政学理论联想到一起。简单的字里行间,一样需要我们挖掘其中的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借助逻辑的思维体系和各学科的知识构架来理解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习研究的客观要求,更是读者追逐学识的幸福源泉,是一种让人乐在其中的享受。
《公共行政学》第二章第四节讲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单纯地用常识来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将很难突破一般思路中“越公平效率越高”的思维障碍。此处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行政学知识点,不得不放下“公平”在伦理上“公正”的概念,用数理的概念将“公平”理解为“平均”、“平等”,那么接下来的思路中就面对的是一个“平等”与“效率”二者相关关系的理学模型,用来考量这一模型的工具可能是数学函数、化学勒夏特列原理、物理楞次定律或者生物学1/2K值原理等理学知识。
挖掘行政学理论中的因果联系和逻辑联系,也依赖于理性思维的“三段论”演绎推理方式。《公共行政学》第三章第一节:“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人格、财产和组织”,一句寥寥数字的业界通识,却蕴含了千言万语都未必能阐明的理性逻辑。笔者尽量用通俗的话语简言之:权力的实质是让客体为达到主体的目的而做事的能力,因为主体有足够优良的个人品行和性格使得客体从根本上心悦诚服并且愿意为其做事,所以主体拥有权力。这样一个“三段论”的思路,从逻辑上证明了“人格是权力的来源之一”,那么同样的思路来辅助理解“财产和组织是权力的来源”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逻辑方舟贯穿于行政学每一处理论细节,带领笔者“知其然”并能“举一反三”,遨游于学识的海洋当中。行
政学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公共行政学》一书中,“合理性”与“合法性”两词在整本书中出现频次极高,几乎在所有与政策或行为相关处都必然提及合理合法。众所周知,“合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合理”,“合理”是“合法”的基本前提。“存在即合理”,世间万物的机理以及任何一项具体的政策和制度,都以“合理”为最原始最本质的基础。笔者认为,明白何所谓理,懂得什么才是合理,可谓抓住了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的命脉,掌握了行政学的精髓。
正如艺术家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样,笔者对于“何所谓理”的探求也将穷极一生。以目前笔者才薄学浅的认识,“理”的内涵与民族和地域有关,无狭义上的定论,但处处体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比方说,极少有公民阅读过所有的法律文献但又几乎所有具备正常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都知道明显的违法行为有哪些,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由明文指引却又客观存在的一些被社会主流达成广泛共识的“合理”与“不合理”。所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道理”的局部体现,对于个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与公共行政学之间存在着反馈与负反聩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读《公共行政学》乃至研究行政管理这门学科,需要我们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知笃行,全面提升自我修养。
行政学思路中的结构感和层次感笔者由本科学习生物科学转专业接触社会科学,读《公共行政学》感受到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的显著不同之一在于学习思路中的层次感和结构感。一句话中包含信息量巨大,字数繁多足以构成一整段的情况司空见惯。在阅读和思考时,我们不得不抽丝剥茧,捋顺作者话语中的结构,在脑海中映射出独立的细节概念,再有序地带入整体构建成有层次的知识框架。
《公共行政学》第一张第一节讲述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行政泛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据宪法及法律的规定,通过科学、及时地制定和准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的活动。”从中能够提炼出来的信息分为若干个结构——主体: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目的:公共利益、依据:宪法及法律、方式: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质:活动、属性:公共性。那么由“主体、目的、依据、方式、实质、属性”这一系列细节结构,有序地构成了层次性很强的公共行政整体概念。
显而易见地,分门别类的有序性表述,是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基石之一。而各项分类之间也绝非杂乱无章,其中存在着具有极强层次感的内在联系。《公共行政学》第五章第二节讲述目标的合理化的认知程度和条件分为四个方面:1.社会承认、2.组织能力、3.团体状态、4.成员意识。稍微有心就能感受到四个方面是由大到小、由社会到个人所需满足的条件,然后再整体带入“目标的合理化”的总条件“客观需求”,不难理解四个方面的条件逐步满足总条件将构成“目标合理化的条件”这一整体概念。这么一来,读《公共行政学》就使笔者感受到了极强的横向的结构感和纵向的层次感。
总的来说,笔者读《公共行政学》受益匪浅,寥寥几千字不足以言尽读后的感触。度《公共行政学》开启了本人在行政管理学领域学习的篇章,期待在日后的学习道路中,能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学识,充满整个人生。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篇2
从最初的“政治行政不分家”,到官僚制的出现,到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再到新公共行政的产生,最后到全球治理的提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波澜起伏的深刻变化。而在这看似的复杂难解的范式变化背后,却一直有着四个隐形的轮子在推动着公共行政学这辆马车的前进,前轮是国家与市场,后轮是民主与效率。
面对繁杂难解的范式变化,我们从行政学的源头---古典行政学的学习开始,探根究底,一步步拨开行政学这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社会学科的神秘面纱。一提到古典行政学,自然就不能绕过两座大山: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政治学》中不仅包括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思考,更隐含了丰富深刻的行政学内容。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将城邦的政治运作分为三个部分:行政、议事和审判,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将行政管理问题独立出来,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不仅成为后来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分权理论的起点与历史渊源,而且为后世的西方学者专门研究国家行政管理问题提供了依据与借鉴。其次,亚里士多德还创造性地研究了行政职能、行政机构设置、行政人员任用等在城邦政体下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他还提出了法治和依法行政的最初观念,为后来行政学研究的对象及方法问题提供了丰富的途径。
而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时代的不同与生产力的巨大变化,造就了亚当斯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对于国家和市场关系、民主和效率关系的理解。
《国富论》中关于两组关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政府只是“守夜人”,市场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政府的职能只限于在市场不起作用的地方,以不损害公民利益的方式行使极为有限的必要的管理权。斯密把政府的主要职能归为三项:
(1)保护国家安全,使其不受外来侵犯;
(2)保护社会上的个人安全,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和压迫;
(3)建设和维护某些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亚当斯密认为,除了这些最低限度的职能外,政府的适当角色就是尽可能地远离经济生活之外。
斯密的思想在当时得到普遍认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的名言“最少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这一思想的典型写照。
亚当斯密的这一观点暗中契合了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自由主义政府思想。洛克在他的著作《政府论》中提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政府除了保护财产之外,没有其它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洛克的这种关于自由主义政府的思想是斯密“守夜人”政府思想的源泉。
除去在个人财产保护的观点上,洛克在《政府论》中还有对政府立法权的精辟论述,他写道:“国家的全部权力,再由国家把它交给立法权,所以立法机关的权力也不能超出此种限度。他们的权力,在最大范围内,以社会的公众福利为限。立法或最高权力机关不能揽有权力,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而是必须以颁布过的经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臣民的权利。否则,他们的和平、安宁和财产就会仍像以前在自然状态中那样很不稳定。”他还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下分权的思想,将政府的职能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而且三个权力往往是分立的,这为后来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古典行政学思想便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当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行政管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了“随时撤换和罢免由普选产生的代表”、“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官僚”等行政学组织理论的经典论断,更进一步丰富了行政学的内容。以上便是近几周我对于古典行政学学习以及相关内容的基本心得。
此外,结合蓝志勇、陈国权的《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言理论评述》和李文钊、刘方的《试论公共行政学理论的范式变迁》,我对于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范式变迁和范式变迁背后国家与市场、民主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演变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我认为成为范式的理论不具备垄断性和排他性,而是与以前的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一个行政学的理论大厦。范式不是永恒的,一旦新的理论优于旧的理论就成为新的范式,即发生了范式的转移。但范式与范式之间又有着规律性的东西,从根本上操纵着范式的变迁:
1.都围绕着效率与民主的博弈这条路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正是由于对效率与民主的侧重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一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且是效率与民主逐渐走向协调的过程;
2.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是逐步走向协调的过程。由最初的争论激烈的价值中立发展到没有严格的要求的过程;
3.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过程是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由传统的单一价值主导到后来的多元价值并存,开放并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下,相信公共行政学会有更新的变化。
以上就是我近几周的行政学学习心得,敬请陶老师指正教导,学生感激不尽!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篇3
一个风险型决策的就魅力在于风险与机遇并存,成则王败则寇,没有勇气,没有毅力,一般人是很难尝试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很多领导都固步自封,宁愿让自己思想僵化,也不肯有所创新的原因所在,也正是为什么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被炒得这么火的根源。当一个社会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去提倡什么,那么现状一定是已经很不堪的了。
做一个风险型决策,意味着与一切不可知的因素抗衡。孟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一样会有种.种失败的条件的产生,我们把它叫做风险,而另一些胆小的人把它叫做命运。
其实命运的问题很简单,当它的选择和你的心意时,自然可以信它顺它。当它把不合你意的东西强加给你时,你若信了,就只能乖乖的被它俘虏。而王小波曾经说过,永不妥协就是拒绝命运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转意,拿出我能接受的东西来。世界上证明命运的无情与残酷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俄狄浦斯的故事。但是倘若俄狄浦斯的父亲没有被命运的戏言捉弄,也不会让弑父娶母的荒谬变为真实。
风险作为一个名词,有的人会产生焦虑恐惧不知所措的感觉,而有的人会产生跃跃欲试,奋力一搏的豪情。不能单纯的评价那种感觉正确,就像无法分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孰优孰劣那样。有的人为了克服避免及压制焦虑和恐惧,做了大量的充分的细致的入微的准备,力图使风险降到最小。而有的人因为盲目的自我相信及为了享受一场类似于豪赌的快感陷入了困窘的境地,想要全身而退已不再可能。
客观的讲,当一个决策失败的时候,意味着前期做的种.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已经拥有的一切都不得不放弃,甚至要赔上自己的种.种为其负责。这种不成比例的投入与产出确实让人无奈,因此萨特说:“选择意味着承担”。
老师是个很年轻的老师,也很有魅力,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且总是能大段大段的引用儒家的经史子集,那种恰到好处的自然的魅力很让人羡慕。我常常想如果换作我是老师的话,面对学生已经先像沈从文一样紧张的说不出话来了。我在下面如平原走马的幻想的时候,老师又说,无他,为孰而。熟能生巧,谁都可以做到百步穿杨。你不要总是仰视,你要攀登。当你攀登上来,你渐渐就可以平视他甚至俯视他了。
熙恩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要把他神化了。
总觉得把一个人神化始终很好的逃避的方法,这样可以躲开自己努力而没有收获的失落,甚至连努力的想法都不用再去想。一个永远无法超越的人,为什么又要去努力赶上他呢?
很多时候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正因为这种清晰,我在尽力躲开它们,就像每个人面对总会到来的死亡,却尽力生活好每一天一样。可是问题是,我的问题并不如同死亡一样那么客观。很多主观的因素让它更加错综复杂,再加上时间的流逝,已经变成一团乱乱糟糟的线团。每次我想找到原点重新把它梳理平整,结果都是让它变得更糟糕。真可惜,我没有亚历山大智慧的宝剑。
可是,谁会舍得把我的梦摇醒了,宣布幸福不会来了。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相关文章: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上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读书心得200字范文
下一篇:苦难辉煌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