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了。总结历史经验、回应现实需要、面向未来使命,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将推动国家治理不断迈向更高境界,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领袖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时不我待地抓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示范带动,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原原本本通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学思践悟,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与具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三是持续稳固,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要把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发力、形成常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的内涵要义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鲜明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樊鹏表示,公报中提出的十三个“显著优势”所对应的制度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基,是行之有效的“好制度”。这次全会基于历史经验和发展全局的需要,对制度的主要构成及其优势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刻的总结,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利于更进一步使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努力维护好这些制度;有利于更好完善好、利用好这些制度,勇于争先、担当作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而如何让“中国之治“现代化,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把“中国之制”优势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为下一步发展开辟新境界、注入新动力。中国的制度建设,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理论底蕴,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着完善、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事实证明,在结合中国国情中逐步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能够在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更好更有效的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能让人民群众切实的行使民主权利,有效凝聚各方、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效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有效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推进民族复兴大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的,今天中国实现的发展奇迹,用最直接、最可信的方式告诉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不断为人民造福、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能够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全会提出,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孕育出多少名人豪杰,沉淀下多少民族精神与气节。中华儿女用智慧凝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汇成了今天的中国精神。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传递给充满希望的下一代。
作为教师,不论所教授的是哪个学科,都应该在课内渗透品德教育,我们应该从单一注重课内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小学教育阶段,少先队活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想要弘扬中国精神,一定少不了少先队这一重要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垃圾分类小袋鼠行动”、“雏鹰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等等,都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走进孩子的心中。
此外,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学校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认真挖掘校本教材,学校毗邻烟台山,老师们就充分利用此资源,拓展课堂,围绕烟台山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效果显著。
总之,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学习范本,更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做到为人师表,用真诚与爱来对待学生,举手投足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学生的优秀榜样,将中国精神传承下去。
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篇四】
10月28日-31日,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祖国未来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化发展是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守教育本心,以身示范,且以学生为根本,传做人之道,传助人之知,传解惑之法。塑礼仪之人、文明之人、学识之人、可用之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使命。因此,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高标准”来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困难面前,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工作面前,甘于奉献、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便是祖国的建设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在传播文化的道理上尽职尽责,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党员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教学效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篇五】
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前行姿态,实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治理成就,就在于我们不仅有严密的制度,还有严格的执行;不仅有严肃的纪律,还有严格的遵守;不仅有严谨的设计,还有严格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频共振、紧密嵌合,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昨天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中国之治”进一步明确了重要原则和“时间表”“路线图”,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对于当前改革发展的最大共识。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
如今,走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积厚成势阶段,继续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奋进,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环顾当今世界,各国自有其治理体系,而治理能力参差不齐。一些自诩制度设计精妙完善的西方国家,反而时常陷入政治内耗、党争极化、效率低下的漩涡。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必然越高。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而今,身处新的历史方位,落实这一战略构想恰逢其时。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不仅可靠而且管用;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源于长期实践的总结,又满足长期实践的需要,不仅管根本而且管长远。
眺望前路,我们仍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学习十九届四中精神心得体会5篇
上一篇:新兵的学习思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