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养殖创业故事分享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农村养殖业创业故事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位蛋鸡养殖人的艰苦创业故事

三亚,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国际化的旅游都市。谁能想到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能孕育出三亚吴氏养鸡场呢?

一来到三亚,我就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真不愧那句广告语——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如此亮丽的风景,真让人好奇这里的鸡又是怎么养的?记得有一次去吃早餐,我在想,这里的消费这么高,鸡蛋是不是会很贵?在早餐店,问老板娘粉汤加蛋多少钱?老板回答加蛋1.5元。不是很贵啊!我好奇多问一句:鸡蛋这么便宜跟内地一样价,新鲜不新鲜啊?老板娘说:三亚也有养鸡场,我们都用吴氏土鸡蛋,本地产的准保新鲜。一试之下,果不其然,那叫一个鲜。

初试牛刀——创业之艰辛曲折

好奇心驱使之下,让我有了想去鸡场看一下的心理。于是几经周折,我联系上三亚吴氏的老板吴运成先生,通过与他的多次沟通,让我对吴氏养鸡场的故事有更深的感触。

一进入三亚戒毒康复农场的大门,顺着场内指示牌,很快就来到了吴氏养鸡场。我很快就被门口悬挂的一块块匾额吸引住了,《农业部示范农场》、《三亚市菜篮子基地》、《商务局应急商品定点储备基地》、《三亚市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三亚市学生营养工程配送单位》,等等。我就在想:能获得这么多荣誉的养殖企业,所生产的鸡蛋肯定有保障。

通过各种消毒程序,进入厂区。又给人更多惊喜:这里是养鸡场吗?怎么会没有任何的异味?一排排干净整齐的生产厂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这片100亩山谷里。清新的空气,优雅的环境,要不是偶尔听见公鸡打鸣的声音,我真会怀疑我来的是不是养鸡场,而是某个旅游景区。

初见吴运成,给人第一感觉,朴实的四川汉子,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材,一双精明的眼睛,一身质朴的衣着,让人怎么也不会联想到这位已经是身价上千万的大老板。

“其实回顾我的养鸡之路,一句话就能概括:很曲折。”一见面,吴运成便向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1995年以前,作为一名勤劳朴实的农民子弟,吴运成先后在老家四川打过工,做过生意,经过多年打拼,他有了一笔小小积蓄。不安分的他开始有了新想法,当时听在三亚的朋友介绍,说三亚正在大力发展,有很多机会,把他给打动了。

1995年初,怀揣创业梦想的他,来到了三亚。当时三亚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虽然拥有良好的环境,但是经济条件有限,不过这并没有打消吴运成的创业梦想!凭着在老家做活鸡宰杀配送的经验,他重操旧业,开始在三亚的创业历程。

随着三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量的增大,本地所饲养的鸡已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市民的消费,一遇到台风天气更是货源紧张!于是吴运成萌生了养鸡的想法,这样不但能有鸡杀,而且还能卖鸡蛋!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当时市场上鸡蛋价格较高,而饲养蛋鸡投资小、见效快,养得好肯定能赚钱。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吴运成开始着手准备建设养鸡场。他把养鸡场选在了交通和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的三亚市海螺农场,将以前部队后勤基地闲置的几间库房改建成养鸡场,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成本。

作为一个“门外汉”初办蛋鸡场,一缺技术、二缺资金,困难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刚开始,吴运成养了10,000多只蛋鸡。但由于对隐形成本预计不足,蛋鸡需要5个月左右才开始产鸡蛋,中途资金严重短缺。在无法运转的情况下,吴运成将蛋鸡换成短平快的肉鸡,屋漏偏逢连夜雨,所购买的几批鸡苗也出现成批死亡的现象。

在刚开始创业的两年中,吴运成尝试过自行孵育鸡苗,同样由于种源、技术等方面掌握不好,这些尝试一一宣告失败。“自己亏得很惨,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我当时都快绝望了。”吴运成说。

逆境崛起——台风见真情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一是不懂技术,二是资金缺乏,三是没有亲力亲为,在外面一边做生意一边遥控指挥,纯粹就是门外汉瞎指挥。”吴运成这样总结。

失败乃成功之母。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后,吴运成于2003年彻底放弃了经营红火的活鸡宰杀配送生意,回到农场专心养鸡。

吴运成买来书籍潜心学习,并拜访国内知名的蛋鸡养鸡场,积极参加全国性技术交流会,和同行前辈交流,向他们学习取经。由于他好学善学,肯吃苦,不久他就很好地掌握了饲养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三亚市政府相关配套资金的支持下,他的蛋鸡养殖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2013年三亚吴氏旗下蛋鸡养殖基地达到6个,分别是:海螺3个,戒毒农场1个,罗蓬1个,存栏规模达到40万套,每年能为三亚市民提供鲜鸡蛋4200吨。

2013年11月,无情的台风海燕来袭,三亚停电、断水达到5天。一夜之间几乎损失近500万元,数万只鸡在这场天灾中被饿死、渴死。近十年的投入,一夜之间没了,他蹲在鸡场废墟上手足无措、心情沉重。但是,沉痛的打击并没有压垮吴运成,平静下来以后,他默默地指挥工人把病死鸡全部无害化处理掉,争分夺秒恢复正常生产。

三亚市政府部门在得知情况后,送来了专项救灾款,吴运成得以东山再起,当事他感动地说下一段话:“真没想到政府能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支持,我那时候决定,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就在三亚,把鸡养好,为三亚市民能吃上健康安全的鸡蛋尽我最大努力。”

展望未来——把养鸡做成大产业

吴运成的鸡蛋个大、新鲜、质量好,每天主要销往三亚市区,三亚周边县、乡、镇等地,货物供不应求,十分抢手。

如今,吴运成的养鸡场规模不断扩大,计划2016启动3个新场(保亭、乐东、崖州),计划投产规模增加40万套,达到80万套蛋鸡存栏,年产值突破7560万元,年收入近千万元,成为海南省南部最大的蛋鸡养殖场。

海南省成为国际旅游岛以来,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市场商机巨大。不过,吴运成希望能得到社会更多支持,把事业做强。他尤其希望能得到银行贷款,让自己的养鸡业更上规模。“如果在发展养鸡产业上能更进一步得到政府引导、政策倾斜、金融扶持,我有信心把养鸡行业搞得更加兴旺,既能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能带动周边百姓加入家禽养殖行业,发展壮大地方经济。”

吴运成说,“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走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科学养殖经营道路;与大品牌——正大康地深化合作,借鉴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产品质量方面,我们肯定要做到——优质、绿色、无残留,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蛋鸡养殖是一个大产业,我们还需要继续奋斗。”

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养鹅效益高年售8000万

“我是搞鹅养殖的,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只种鹅,鹅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天就需要20多吨玉米,所以我现在需要与一些粮食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大会上,河北省迁安市正农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印明的这个问题让全场静了下来。

马印明精心呵护尚未出壳的小鹅

马印明的创业故事:

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

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

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着自己的目标。1996年,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

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 业

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

2005年,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

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

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2007年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

“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

到了2008年时,马印明的养殖场饲养了10多万只鹅,仅雇佣的工人就有40多人。一位客商看后惊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鹅场,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鹅。”马印明当时雄心勃勃,心想每只鹅少赚点,光数量就能取胜。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200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考验马印明的意志。当年成鹅的出栏价降到了雏鹅进价以下。卖了吧,赔钱;不卖,光饲料钱每天就得几万。马印明将养殖数量一降再降,到了2009年底,仅剩下了1000只种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1000只种鹅成了马印明东山再起的根基。

经过2008年到2009年残酷的市场洗礼,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训,一下子赔了400多万元。

“算了吧,开矿闭着眼就能赚钱,你何必担这份惊受这份怕呢。”亲戚朋友们苦口婆心劝他。然而马印明初衷不改——认准了的事就必须要干下去。

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

奋斗

马印明再次去外地学习取经,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尽管市场起起落落,但雏鹅的价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赚钱;同时经营过程中应搞合作经营,要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赔钱平均到一个人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失。

思路明晰,马印明的泥腿劲又上来了。

当时自己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马印明用起了土方儿,在大炕上孵小鹅,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他成功了。之后他和亲戚又买来孵化机的零件,自己“攒”了两台孵化机,再后来手头稍稍宽裕一些,他们购买价格便宜的孵化机。

合作社规模也稳步扩大,农户数达到了52户。

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到了2010年,养殖场实现了盈利,2011年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现在养殖场的雏鹅已销往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最远的通过空运飞往海南。

合作社带领着农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马印明养鹅成功经验:

马印明是个实在人,提出“加强合作社间合作交流”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他在经营过程中日益强烈的感觉。马印明自2007年开始养鹅以来,经历过不少挫折失败,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但真正促进他快速发展的正是他这种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得来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水葫芦养鹅

42岁的马印明是迁安市杨团堡村人,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2007年9月,在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下,他办起了正农养鹅专业合作社,他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亩沙滩林场发展养鹅业,由矿老板转身变成了养鹅哥。自此,马印明开始专心钻研与鹅有关的一切事物。

谈及水葫芦,人们对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极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还会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马印明的眼里,水葫芦却是宝贝。

“我自己有近2万只鹅,一天要吃两吨半的饲料,花费80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近300万,怎样才能降低饲养费用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芦,水葫芦含有丰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萝卜素,而且是无性繁殖,种起来比较省事,我先在池塘里试种了几株,没过多久,就长满了整个池塘。

“水葫芦种出来了,鹅爱吃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数百只鹅放进了池塘,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鹅非常喜欢吃水葫芦,不大一会工夫,几百只鹅就将整个池塘的水葫芦哄抢而光。从此,这水葫芦就成了我养鹅的一大‘法宝’了。”

舌尖革命,为鹅打造营养餐

在马印明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有营养均衡了,鹅才能茁壮成长。为此,马印明给鹅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种植了长势快、鹅爱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纤维少、再生能力强的菊苣。此外,他还利用50亩地种植杂草和玉米,杂草喂鹅,鹅粪肥田,50亩地可年产五万斤玉米和五十吨秸秆,玉米可以加工成鹅饲料,冬天秸秆可作青饲料,一点不浪费。

“用多种牧草来喂鹅,可以使鹅的营养达到均衡,这样鹅的产蛋率、受精率才会提高。”马印明说。“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就像人吃饭一样,有稀的还要有干的,所以还必须给鹅补充一部分粮食。”

而马印明口中的粮食是他自创的发酵饲料。“用这发酵饲料喂鹅有两大好处:一是营养成分高,鹅更爱吃。经专家检测,发酵后的饲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于消化。二是延长饲料的保质期,降低成本。普通饲料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买多了就有可能浪费掉,买少了就得多次买,增加运输成本。这发酵饲料,节约空间,易储存,只要不开封、不漏气,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没有浪费和多次买的问题。”马印明告诉记者。

循环养殖,让鱼给鹅打工

鹅在池塘中嬉戏时会将30%的粪便排到水里,这会促进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变坏。怎么解决这些粪便和浮游生物呢?经过一番思考,马印明找来了帮手——鱼苗,原来他是要让鱼来给鹅打工。

那么多的鱼,到底要买哪种呢?经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最终马印明将专吃浮游生物的鲢鱼请进了他的池塘。水中的浮游生物解决了,可马印明看着水面上漂着的鹅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鹅槽里残留的饲料碎末,觉得非常可惜,他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剩菜剩饭”充分利用起来。看着池塘中一天天长大起来的鲢鱼,马印明灵机一动又买来了专吃草的草鱼和吃杂食的鲤鱼,这样既净化水质,又不浪费草料和饲料,还可养鱼形成新的财源,一举多得。

现在马印明的养鹅场里呈现出了一副“水上是鹅,水下是鱼,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现在我的30亩水面,每年至少可产5万斤鱼,又是一笔不少的利润啊!”让鹅给鱼打工,这让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

“以前我们是卖鹅苗,而现在,我们用以鹅苗同样的价格卖起了珠蛋”,在马印明的孵化场里,正在选蛋的工人告诉记者,“珠蛋就是经过光照被检测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鹅蛋,这样就解决了运输鹅苗途中鹅苗损耗的问题,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户运输,一次顶以前运鹅苗的2倍,还提高鹅苗成活率,这是个双赢的好事儿!仅半年我们就卖出了100多万枚珠蛋,营业额达七八千万呢。”

“我们这里的气候适中,比较适合鹅产蛋、孵化,以前,我们的鹅苗主要销往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今后我要让它畅销全国,我要成为咱全国最大的养鹅哥!”手里拿着一枚珠蛋,马印明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夫妻俩养鸽子年利润百万

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朱家寨村的孙立国夫妇,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养鸽商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每年10多万只鸽子销售到岛城市场。由于养殖的鸽子供不应求,每年的利润达到百万元。眼下,致富后的孙立国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扩大规模增加蛋鸽养殖数量外,还将对鸽子进行深加工,对于爱好养鸽的村民,他愿意免费传授鸽子养殖技术,带动更多人致富。

夫妻俩改行养殖鸽子

记者在朱家寨村的国霞养鸽场看到,一只只白色的鸽子在笼子里悠闲地吃着饲料。据孙立国介绍,他原先从事过很多行业,开过半挂车,开过收割机,经营过饭店,养鸽子之前还贩卖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购辣椒,偶然间看到有家大型规模化养鸽子企业,当时就萌发养殖鸽子的念头。刚开始父母觉得风险大并不支持他的想法,但妻子却非常支持他,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购回600对“美国白羽王”和“泰森”种苗,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养殖的鸽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时请教专家,到了年底一算账,鸽子数量增加了不少,还小赚了一笔,让他对养鸽信心倍增。

一年出笼10万只乳鸽

“养殖鸽子有很多学问,刚开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来。”孙立国告诉记者,鸽子喂原粮,只要把小麦、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贝壳粉、骨粉、鱼粉和红土等矿物质,让种鸽多产健康蛋、促进乳鸽快速增长。他还安装了自动饮水器,全自动喂料机,既节省了人力,又减少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鸽子的喂养成本。现在每月至少出栏上万只乳鸽,由于鸽子不适合长途运输,他养殖的鸽子主要销售到岛城市场和周边的高密、诸城等地,一年下来至少能出栏10多万只。

“今年的饲料比往年便宜,鸽子的利润自然增加了不少,每只鸽子的利润在7元左右。”孙立国说,自己养殖鸽子的品种是“美国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杀褪毛后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户的青睐,每年向他购买种鸽的养殖户也有很多,每对种鸽的售价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润近百万元。

“下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对鸽子进行深加工,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说起今后的养殖规划,孙立国信心满满地说,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将养鸽场发展成为山东省内最大的鸽子养殖基地和种苗基地。现在他已经成立养鸽专业合作社,他愿意免费传授养殖技术,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养殖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 2020产业养殖申请书最新范例5篇

★ 养殖产业申请书2020最新通用范例

★ 讲讲你身边的脱贫故事

★ 农村个人养殖申请书

★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征文五篇

★ 我身边的脱贫故事写作素材五篇

★ 养殖申请书700字范文2020最新版

★ 2020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范文5篇

★ 2020最新我的扶贫故事主题征文优秀范文5篇

★ 2020我的脱贫故事征文扶贫事迹参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