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2023范文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过去三年,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突如其来,但在疫情大考中,愈是艰难险阻,愈显责任担当,愈是风雨兼程,愈显中国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1)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株洲发改委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委党组的统一安排下,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参加志愿服务。在众多的志愿者中,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三年三次都尽我所能奋战抗疫一线。

第一次初春抗疫。2020年的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冲淡了春节的氛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党员干部迅速响应号召,积极深入基层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发改干部,那年我主动请缨,支援一线,奔赴茨菇塘街道黄家塘社区,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工作,携手共克时艰。作为队长的我和队员们每天都与社区工作人员起早摸黑,风雨无阻,在执勤员、信息员、劝导员、快递员、指导员等多种角色中不断切换,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从不退缩,始终以实事求是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坚守防疫一线。那年我们众志成城,贡献磅礴力量,打赢了那场疫情遭遇战。

第二次酷夏抗疫。2021年夏季的一天,我迎来了最开心“长尾巴”的日子。那天,视频前正和身处外地的家人们同唱生日歌,生日蜡烛刚刚吹到一半时,一个紧急电话突然响起。疫情的再次反复,防疫工作再次进入紧急状态。闻令而动,再度响应号召,我迅速组织队员,返回下沉社区,参与防疫工作。那年,防疫工作依然任务艰巨、压力重大,但在与社区默契的配合下,我带领队员打出了较好的防疫组合拳。并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主动为社区对接爱心企业和人士,为社区和居民争取到了充足的防疫、抗暑物资和生活物品,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我们与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守望相助,齐心协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顺利恢复了社区工作和生活秩序,打赢了那场疫情阻击战。

第三次深秋抗疫。自第一次疫情爆发一晃两年,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2022年11月奥密克戎变异株再度爆发,疫情当前,作为党员必定在前。我深知,这种毒株传染性强,病毒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参与防疫工作刻不容缓。得知所住小区已被管控,自己无法下沉社区防疫,但所有的阻碍都拦不住我防疫的决心。于是,我迅速到小区报道参与志愿者抗疫,主动亮出党员身份,愿意逆行而上,守卫小区。

在小区内,我配合组建了防疫组和小分队,夜以继日开展防疫工作。白天一栋栋一户户上门协助做好核酸检测,宣传解读防疫政策,及时纾解居民困难问题,配合协调物资转运配送,日夜协助小区巡查值守。虽有时候也会遇上居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但越是特殊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对居民态度越要温和、细心服务。常常也会受到居民暖心点赞,也会为我们送来暖宝宝和饺子,让我们防疫志愿者们心里暖暖的,更有信心和底气,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疫情无情,人有情。虽然大家的岗位也许不一样、也许平凡,也许普通。但是为了打赢这场疫战,每一位防疫医护人员、每一位业主居民、社区和物业工作者,还有我们这些志愿者们,一直心连心,肩并肩。看着株洲一天天的变好,我也将继续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志愿者,奉献力量,与大家一起阻击疫情,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2)

疫情三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感触,从一开始对新冠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认知,一点点的懂得,再到后来的自觉防护,自我管控,在这每一次的转变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在疫情中默默守护逆行者的背影,这也许就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忘我的博爱大爱,就如那一面面迎风飘扬鲜红的党旗,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凝聚力。

我是一名基层村镇的工作人员,在这三年的疫情防控狙击战里身在其中,面对每一次的疫情袭来,起初经历了很多的迷茫,不解的困惑,也有很多艰辛的付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能做到什么,就知道必须去这么做,心中就永远有两个字“清零”,也许清零了就可以正常上班正常回家,每一个人都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出行。相信每一个这三年抗疫工作的参与者都会有过类似于和我一样的想法和期盼,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就是坚守,守住家乡这一方不被疫情侵害的净土,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这三年的疫情防控里涌现了许许多多最美的抗议人,他们都是热血涌动,充满中国精神的华夏儿女,社会各界的每个人都在这场疫情里忙碌奉献自己的力量和贡献,医学科研的科学家,军人,医院的医生护士,公安干警,村社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学校教师,新闻工作者,还有好多好多社会的志愿者,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了担当和责任,每个人都用自己不懈努力的汗水付出谱写了一篇我们国人抗疫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这三年的疫情中更是考验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每一次的工作中有些事虽不能顺遂心意,也有很多的困难,心生焦躁,但是只要心中只要树立一种坚信,一种信仰,一种坚持,所有的困难,不顺都会化为一团烟雾在阳光里消散,总会等来黎明的曙光,清新的空气。

疫情虽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渐渐淡去,但是疫情防护的常识已经印在了每个人心里,出门戴口罩,进门洗手,家庭消毒等,都成了一种常态化的生活美德,在三年的疫情中我们因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荣幸和欣慰,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庇佑下让大家度过了新冠疫情三年危急的侵害,全世界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赞誉和称赞,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这是一种大国担当的突显,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光环,心系人民更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不变的信仰。

当下我们更应该懂得感恩,抗疫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是我们每个社会群体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责任,更应该珍惜今天三年抗疫来之不易的伟大成果,承担起守护自己健康的抗疫责任和担当,让我们大家共同守护头顶这片蓝色的天空,脚下这块清新健康的家乡净土。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3)

抗疫这三年来,今年是最特殊的一年,往年我们作为基层医院的医生,主要工作都是配合防控,比如采集核酸、协助封控等,但是今年到最后突然转变角色,要参与对感染者的救治,感觉很多方面还没有准备好,不管是人手,还是药物。

我们医院距离成都有100多公里,目前感觉本地疫情高峰还没有完全到来,现在每天接诊人数是原来的一倍多,没有下降的趋势;而且出门打工的人正在陆续返乡,估计患者数量增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从医院的感染情况看,40多个医护人员,有将近20个已经感染了,所以我们判断峰值还没有到来。

现在最缺乏的一是人手,二是药物。医生带病上岗已经是常态,除非特别难受,可以在家里休息一两天,稍微缓解后又必须来上班。医院不比别的单位,镇上很多单位都暂停办公了,但是医院关门了病人怎么办?我们只能尽量安抚那些带病上班的医生。

药物方面,最缺的是退烧类药物和抗原试剂盒,一般乡镇卫生院应该储备一个月的用药量,但现在只能储备两三天的,想多储备医药公司也发不出来。还有一些药物因为卫生院级别不够,被限制采购。没有抗原,就无法判断是不是新冠感染,只能做核酸监测,但做核酸时间比较慢,遇到着急的发烧病人,只能凭经验“对症下药”,诊断就不一定准确。

我们医院相对还好,听一些同行说,有的乡镇卫生院运行困难,欠了医药公司费用,现在购进药物也存在困难。还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在这个关键时期,也很影响士气。其实,这些困难,每个乡镇卫生院多少都存在,主要还是三年抗疫支出太大了。

医院本身应该是治病救人的,但三年来我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防控方面了,对医疗业务提升重视不够,也限制了医生的成长。

抗疫的很大一部分投入都是医院自己掏腰包,这些成本看不到回报,像个无底洞一样。比如全员核酸筛查,通常出去采样需要半天时间,采样结束后还需要送到县城去检测。就这样来回奔波,最多的一个月,我们开车单是油费就支出1万多元。

比如医生佩戴的N95口罩,一个7元钱,医生每戴4-6个小时就要换一个。早前要求必须佩戴头套式的N95口罩,那种价格更贵,后来才允许待挂耳式。

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支出还包括医生防护服、消毒液等。医院是差额财政拨款单位,很大一部分要自负盈亏。这些防疫的成本都要由卫生院自己承担。所以大家确实都比较疲惫,现在终于结束了,我们医生总体上对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是欢迎的。

不过,现在调整的有些“突然”,我们都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前段时间国家允许返聘退休后的医生,我们卫生院退休了十几个人,挨个打电话问了,许多都有基础病,有些七八十岁了,怎么敢再返聘?最后也就返聘回来一个人,快70岁了。人手方面现在看来没有任何办法,我们只能自己扛。

通过这些暴露的问题,我认为以后应该对基层卫生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多一些支持,我们卫生院的医生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年轻人根本不愿意来。此前来了几个20多岁的医生,都是定向生,合同期满后可能就走了。还有一些临聘人员,因为不容易转正,流失量也较大。

所以,对于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生,如果能在评职称、升迁提拔方面出台照顾政策,也许会有利于年轻人留下来,不然再过一些年,等我们这一批人退休,乡镇卫生院恐怕就没有人了。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4)

我在大学读的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后在医院上班,二级医院工资低,工作了一年,正打算辞职的时候,赶上疫情爆发,几乎所有第三方检验实验室都有了重头业务——核酸检测。从医院出来,我就应聘进入广州一家实验室上班。

那是2020年8月,几乎所有实验室都缺人,证件是“敲门砖”,检测员要有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证和PCR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人员上岗证),这些证件我都有,挺轻松就入职了。

之前没有工作经验,上班之前我们要先培训,熟悉核酸检测的操作流程。我们的实验室分三个区,第一个区配置试剂;第二个区加样,把采集到的样本放入提取的试剂中;第三个区扩增,把样本放入扩增仪,等待一段时间后,就能根据扩增曲线判断阴性或阳性。

我喜欢在二区工作,虽然二区比较辛苦,但相比一区和三区,那里不费脑力,检测员就像机器人,把试管里的样本一个一个移到反应板的小孔上。如果你实地走进第三方实验室,可能会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工厂。我经常跟同事开玩笑说,“咱们就像流水线女工,都是厂妹。”

2020年8、9月份,核酸监测主要是做单管,我们实验室一天要处理的样本量大概有2000-3000管,那时候二区只有我一个人,按正常的加样速度,我一个小时能做近400管,工作压力不大,所以还有时间“摸鱼”(注:意为偷懒,不干正事)。

后来,当一个行政区发现一例阳性,往往整个区就要做核酸筛查,样本量激增,核酸检测也开始做混管,一开始“10混1”,后来“20混1”,如果是全员核酸筛查,实验室里一天能收到20000-30000管样本。我开始频繁加班,最晚的时候,在实验室待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比较“卷”的同事甚至加班到凌晨1、2点。全员核酸的检测费用都是政府拨款,领导鼓励我们加班的时候,承诺有奖金、年终奖之类的待遇,但直到离职,我都没拿到这笔钱。

有人问,为什么样本量增加,核酸结果出来得却更快了?这涉及到做检测的流程。第一步是手动提取试剂,这个步骤一开始需要花费40分钟,后来更换了新研发的试剂,只需要10多分钟就能完成;最后一步是扩增,扩增试剂也分很多种,早先扩增时间需要40分钟,后来只需要半小时或更短时间。而且,随着业务量增加,实验室的人手明显越来越多,20000多管样本被送来时,会有将近20个工作人员在“流水线”上工作。

在实验室工作,我们要做一级防护,N95口罩、医用面屏、护目镜都需要戴上。夏天,我容易出汗,实验室空调温度开到最低,我还是汗流不止。最忙的时候,我连续上了14天班,手臂、颈椎都是每天酸痛。实验室会计算我们的加班时长,按加班时长调休,等到样本量没那么多的时候,我们会被允许休假。记得有一波严重的疫情过去后,我得到了7、8天的假期。

休息时,检测员可以参加采样工作,根据工作时长,实验室会提供补贴。采样其实比检测更辛苦。夏天采样时,穿着防护服,特别热,我感觉汗从头顶直流到脚跟。

采样工作跟服务窗口工作的性质差不多,要跟各类人打交道,有些人不配合,有些人大声嚷嚷,有时候人们之间甚至会起冲突。这常会让我想到,在医院上班的时候,在门诊窗口轮岗,每天都有一大批病人来问相同的问题,上班前我总是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回答大家的问题。”但往往上班一小时后,我就又忍不住开始“鬼吼鬼叫”。

后来,很多采样点的窗户上都会贴着有指引功能的纸条,可能采样人员被问了太多次,已没有精力再挨个回答。今年开始,采样人员和来做检测的人之间已没有太多交流,人们对流程很熟悉了,动作也更机械,但我觉得,对采样人员来说,这反而可以减轻工作的负担。

今年上半年,我感觉自己不想再做检测员了。即便收入不错,但流水线工作就意味着重复,意味着我没办法在这件事情上得到技能提升,事业的发展也被固定住了。

下定决心辞职没花费我太多时间,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又做了两个月兼职检测员。这份工作“诱惑力”真挺强,我也没想到,兼职比正职更赚钱,我第一次兼职,工资是一天(12小时)800块,第二次是一天1000块。但我一直提醒自己,从职业规划上来讲,消耗在“做核酸”里太不划算,以后履历上只能写“做了三年核酸”,那也太拿不出手。

现在,我回到了家乡武汉,在一家体检公司工作。每天工作繁忙,我参与的检验项目比之前多了很多,我想先积累和学习,之后再看有没有机会进入三甲医院上班。不管怎么说,在医院工作,听起来还是要比第三方实验室体面很多。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5)

流调员全称为流行病学调查员,负责在抗疫第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疫情研判、疫情控制和防控决策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我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成为流调员的。2022年3月,我的老家福建晋江出现疫情,前一天我还在正常上班,第二天村里就封控了,路口焊上了铁栅栏。陪奶奶去做全员核酸筛查的时候,听到村里广播在喊招募会使用电脑的志愿者。我本来就坐不住,爱给自己找事做,又觉得能帮上忙,就跟奶奶说,要去村委会报到。

村委会当时对志愿者的要求是,要连续做10天,要能守规矩。当时我心里还有点纠结,担心开工之后做志愿者会影响上班,没想到后来封控持续了一个多月,没办法再离开村子了。

做志愿者之后,我被安排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流调电话。第一天早上,我们村被分配到1000多个电话。六、七个志愿者,两人为一组,一个人负责从电脑上把电话抄下来,等抄满一整页纸,就递给另一个人,这个人就负责打电话:“你现在住在哪里,做了几次核酸,健康码是什么颜色?”

晋江流动人口很多,今年生意不景气,很多人做临时工,去的地方比较多,出租房的管理相对没那么规范,人员住得也分散。我们打流调电话的目的就是收集整理信息,再统一录入系统。健康码为红色的人员信息会被录入镇政府的数据库,再由工作人员做进一步筛查。

另外村里还会收到市里安排的任务——对登记信息不明确的人群,打电话问清他们的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现在大家的防诈骗意识都比较强,沟通起来真是挺难。我每天都从早上8、9点钟开始打电话一直到晚上11点,就这样持续了将近半个月时间。

刚开始,我打电话的语气很好。但总是刚说完“你好我是晋江防疫中心的……”电话就啪一声挂掉了。有人口气很差地回答,“哦,要干嘛?”我说,“登记下信息。”对方也会直接质疑,“你是骗子吧?”每次被人喊骗子,被挂掉电话,我心里总是很生气,但还是要接着打下一个。

有次在朋友圈,我看到有人说“打流调电话的都是骗子,大家千万不要配合他们。”实在忍不住,我打电话过去警告这个人,“这种信息,不要恶意传播。”

后来,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劝导我说,“当下大家情绪都紧张,你去跟别人争执,反而会让人更提防你,也会传播不好的形象。”在那之后,哪怕生气,我也不从言语上表露出来,遇到不配合的情况,我会语气强硬一些说,“如何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后面红码变不回来,也不关我们的事。”电话总被挂断,我会告诉对方,“你现在觉得麻烦不配合,但之后,电话还是会不停地打来。”

打不通的电话,我们一般会在系统上标注:用户无法联系上。一直不配合的人,我们也会备注:不配合。之后这些电话号码会被再次分配到别的村子,那里的志愿者也会继续打,直到打通为止。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6)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防疫人员,其实真正的压力还是在今年,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以后。虽说我国的疫情从2020年1月就已发生,但我们总觉得是很遥远的事,从没有想到会在身边大面积爆发。

我们这个村有三四千人,但村委会只有5个专职工作人员,遇到忙的时候就会通知村民小组长帮忙,但过去的2020年、2021年,基本上没有太多事。一般都是协助去接回一些从中高风险回来的人,送去闭环管理,或者为一些需要居家隔离的人贴封条、安装门磁。我们这里有两个比较大的工厂,很多人是在当地就业,去外面打工的人并不多。

但是今年奥密克戎扩散的很快,周边大城市都在封控,很快我们这里也有了高风险区。说实话有多少感染人数我都不知道,只是上面通知村庄被划为高风险区后,就必须按照高风险区域来管理。

基层社区的工作非常多,非常杂,上面要对接十几个政府部门,下面只有我们5个人。最开始封控的一周,我们几乎天天熬通宵,床铺都搬到了村委会,白天组织做核酸采样,给老百姓买药、买菜、上门查看居家隔离的人是否私自外出……晚上就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线上报了线下也要报,总是不断有新的表格发过来。

那段时间,困了就眯一会儿,醒来又继续报表,政府部门送来了一屋子方便面和自热米饭,饿了就吃这些。我差不多十多天没有回家,两个孩子本来在家上网课,没有人照顾,孩子就天天玩手机,学习耽误了很多。但是那种情况下,你只能选一头,还有别的办法吗?

做核酸筛查时,要把所有村民都集中到村委会,我们需要提前一天上门去动员,让村民第二天尽早来。一般会安排村民小组长维持秩序,我们几个主要负责录入信息,一次全员核酸采样要持续多半天。后来为了防止人群聚集,需要上门采集核酸,但采样的医务人员找不到路,需要我们亲自带着挨门挨户采样,但人手不够,必要时村委会会请人带路,这又要花钱。

我们村没有自己的企业,全靠政府下拨防疫经费,往年没有大面积爆发疫情时,一年拨款三四千元也能够用,但是今年就比较紧张了。有时候需要请人到村委会帮忙,工作一天才能给50元钱,我也想多给一些,但是经费有限。遇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要雇车把他们接过来打疫苗,车费也是从防疫经费里报销。

老百姓并不是什么都配合,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不理解,比如通知他们接种疫苗,他们说“我们都不出门,打这个针有啥用?”我们就只有“磨嘴皮子”说服老人接种,对于不适合接种疫苗的,还要做好台账,上报给政府防控部门。有些老人实在不同意接种,我们需要做他们子女的工作,让自己的孩子去动员。

那次封控共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幸好结束了。本来是为老百姓好,但是如果听到一些难听的话,我们心里就很难受。我觉得,长期封控也不是办法,除非有工资,旱涝保收,不然像打工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没有工作吃什么?

现在政策放开以后,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相当于把健康的责任落实到了每个人自己身上,社区就是做一些宣传工作,动员他们继续接种疫苗,打了第一针的打第二针,打了第二针的打第三针,但也不是强制的。最近我们村里感染高峰已过去,基本上都感染过了,大家在恢复正常生活,都会好起来的。

抗疫三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7)

“遇事见人心,别忘了陪我们走过三年的每一个人。”在“疫情三年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的话题讨论中,网友这条留言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陪”字,对经历了三年抗疫的我们来说,是陪伴,但不是简简单单的陪伴。它记录了一千多个艰辛艰苦、勠力同心的日日夜夜,留下了一个个义无反顾、守望相助的身影。“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刻印在我们所有人的记忆中。

忘不了,那些以生命赴使命的最美逆行。

2022年底,86岁的钟南山院士在高校做科普讲座,针对最新疫情形势给出建议。“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后遗症”“越晚‘变阳’ 症状或越轻”……一番话让人倍感安心。我们不禁回想起,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那张在网上热传的照片。照片中,钟南山院士靠着餐车座椅,面容疲倦。后来,全国人民都知道,那时的他,正星夜兼程赶往武汉。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三年来,从最初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后来迎战德尔塔等变异病毒……我们亲身经历过,或者亲眼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故事。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医护人员脸上的口罩勒痕、因闷热过敏红肿双手时内心的感动;记得看到“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不计报酬、奋不顾身、随叫随到!”等请战场景时的震撼……面对世纪疫情,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给了生命以最强劲的守护。因为有他们的守护,我们才安心。

忘不了,那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携手同心。

“全村的龙把最硬的鳞给你”,三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会师武汉时,一位网友借用国产电影《哪吒》中的一个情节,形容这一举全国之力驰援湖北武汉的动人场景。电影中,全体龙族用最硬的鳞片,给敖丙制成了一件坚不可摧的万鳞甲。而在这场武汉保卫战中,各地人民拿出最好的“鳞”,为武汉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谁又能忘得了呢?

这是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一份底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起面对过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百余起聚集性疫情。当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告急时,来自各地的兄弟姐妹携手而来,投入到抗疫中,一次次让所有人看到中国人的团结。正是这份团结,让我们在新冠病毒夺去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时刻,始终将中国的发病、重症、死亡比例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让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忘不了,那些日日夜夜、寒来暑往的坚守。

疫情三年,很多平凡英雄为我们筑起一道道无形的抗疫防线。

他们是忙碌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是酷暑极寒中始终坚守在一线社区工作者、片区民警,是穿街走巷、送来急需物资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满身汗水换来城市洁净的环卫工人……他们曾在疫情最危险的时候,勇敢站在抗疫的第一线,为我们遮风挡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日子里,身处各行各业的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在三年疫情中,不能忘记的还有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等。无论是相处时的关心和照顾,还是分开时的思念和牵挂,都让我们在与病毒斗争的日子里,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看到光明和希望。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我们经风霜历风雨,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永远忘不了那一幕,一位医务人员陪着卧床的老年病人沐浴在夕阳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山河大江,穿过人海茫茫,再回首这三年,会发现日落下的两个身影,映照着疫情中所有闪光的人。那是刻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的一份共同记忆,是我们相扶相携,战胜疫情的共同岁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