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高中高一关于历史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高一关于历史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一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_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高一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高一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高一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高一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高一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高中高一关于历史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二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高中高一关于历史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过程

  二、内阁的创立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2.南书房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

  (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容: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138),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二、内阁的创立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

  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陈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进一步的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成果)

  对于教材最后一段内容,设计如下一个课堂研讨题。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比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课堂研讨】

  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国家都进行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如东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阳王”,他们都使中、法两国进入到封建的鼎盛时代。但改革却在中国和欧洲产生了不同影响。这是为什么?通过网络或有关论著,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启示: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本课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


高中高一关于历史教学设计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 关于高中高一历史教案范文合集

★ 关于高一历史上说课稿教案优秀范文总汇

★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 关于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总汇

★ 高中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精选教案范文

★ 高中历史上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教案范文总汇

★ 关于初中历史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优秀范文总汇

★ 关于初中历史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范文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高中历史教案范文总汇

★ 关于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