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1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附资料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简析】

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何衔接?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 【译文】

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 秋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 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 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 【简析】

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

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

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

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

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六、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过渡: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二)初读感知 把握韵律

1、课件出示全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童 子 , 言 师 /采药 去 。 只 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知/处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边读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读准节奏。

2、分组读,齐读。

3、师: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诗歌 体味意境

1、师:(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

松下问童子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 师 采 药 去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处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四)拓展升华 体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

(1) 首先,我们看这个“问”字,当贾岛去拜访隐者时,是怎么的 心情?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他满怀希望而来。(板书:问 满怀希望) (2)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寻访隐者却听童子“言师 采药去”,诗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隐者,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板书: 不遇 失望) (3) 当得知隐者在山中采药,“只在此山中”,这时如果进山寻找, 有没有可能遇上?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板书:可遇 一线希望)

(4) 可是,当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板书:难遇 彻底失望)

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学们的表演也像这首诗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真不简单!

4、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练笔

我们体会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现在,让我们动笔把它写下来吧。(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问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可遇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直 失

大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洁 心系百姓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5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深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寻”、“隐”、“者”。

3、全班小朋友跟教师读课题。

4、教师简单地解释题目的意思。

5、教师导入: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却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松树下。

3、引导想像:想一想,诗人会部男孩什么呢?

4、教师导入: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跟录音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5、全班齐读。

6、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它小朋友音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四、读懂诗意,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童子对诗人说了什么吗?

4、角色表演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五、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相督促。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指名读古诗,其他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生字。

二、背诵古诗,鼓励积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计,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有感情读。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看看谁背诵得又快又好。

6、鼓励学生这时候课余时间多收集、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互相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


寻隐者不遇的教案和反思相关文章:

★ 小学三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精选教案范本

★ 小班教案和反思范文5篇

★ 大班社会教案及反思

★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及反思大全

★ 2020中班安全优秀教案反思

★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模板

★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

★ 中班上学期教案反思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