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物理说课稿1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首先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

这几个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海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小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教师总结: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由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样,得出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让学生总结得出以前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之后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找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要想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以学习过力的图示,让学生得出。既可以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可以引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接着提出“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接着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接着给出几个参考练习,由学生完成。

“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要给出详细的解析,给出严格的步骤: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接着让学生练习,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随后给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题目省略,之后给出解答。

随后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二、重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的三要素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回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结合课本讲解“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教材第53-54页问题与练习,还有一些课外练习。

高三物理说课稿2

各位老师: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自感与互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作为电磁感应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磁感应的实验现象,它是前四节内容的延续,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将正式接触到在实际电路中的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分析,可以为后面的交变电流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还有特别多的电路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的习惯,也为以后的电磁学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第二是学生分析:对于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物理的高中生而言,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从小小的实验现象引入概念,能够更为有效的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同时,高中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真正融入到整堂课的学习互动当中。此外,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等相关知识,对自感与互感可能存在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严密的科学认识,同时不容易接受“自感”这一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互感与自感现象;

‚理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

ƒ掌握互感与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能够解释互感与自感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自感与互感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是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ƒ体会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感互感现象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生活出发,使学生认识认识自感与互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分析自感与互感现象的本质;

教学难点:

自感与互感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释生活中其他的自感与互感现象;

下面进入本次说课的重点——设计思想。

本节课强调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的教学特色,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演示小灯泡的“闪亮”现象的同时,一起分析探究产生小灯泡闪亮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突破了本节知识的难点。在“闪亮”现象演示实验中,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思考,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使得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及问题讨论,及时解决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疑问,减轻学生负担更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作业几道实验现象分析题,摒弃题海战术,启发学生思维,既熟悉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真正实现本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最后,板书设计,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用简洁、清晰地展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课件形成很好的互补。

高三物理说课稿3

1、知道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会在具体情境下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与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能区别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

时间和位移说课稿——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经历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的过程,体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形成用科学的角度看待现实的思维。

时间和位移说课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从描述物理量的严谨性,领悟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领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时间和位移说课稿——具体教学过程是:

(一)利用火车时刻表,区分时刻与时间间隔的概念

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张列车的时刻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阐明时刻表上所示时间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描述的方法,画出时间坐标轴。在描述时间坐标时,学生已经在思考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提问时间坐标轴上各个点与各点之间线段的意义,引导学生区别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分清楚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的具体含义。

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探讨教学,学生映象更为深刻,运用已学的图像法来学习概念性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讨论、作图、联系实际、举例巩固,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二)利用航空港航线分布,区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从生活场景出发,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上海航空港的航线分布情况,并提问:各点之间的线段有何含义,是否为飞机行驶的轨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路程这个概念,知道它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为了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再提问:线段的长度是否代表路程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画出学校操场400m的草图,对跑道中运动员运动一半路程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很容易回答出经过半周后运动员产生的路程。教师提问:如何表述运动员位置的变化情况?用路程来描述是否确切?从而提出位移的概念,强调位移可以用来描述位置的变动,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然后,通过航线图与实际航道、运动员实际路径与位置变化的比较,让学生明确路程与位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联系前例,提出矢量和标量和标量的概念

教师从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发,直接提出矢量和标量的概念,并让学生分析其区别,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举出生活中属于矢量和标量的物理量。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作出及时的纠正、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从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变化,深入理解矢量与标量

在屏幕上展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境,教师提问:我们要准确的表示汽车运行的位置变化,应该用“位移”还是“路程”。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要用位移来描述。教师提问:从A点到B 点,汽车走过的位移是多少 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位移的定义来进行计算。在算出位移和路程后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从B点到A点的路程和位移,同时提问和强调产生的负号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与联系,真正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过程。

在课的最后,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时刻与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的例子,让他们对知识学以致用,体会物理学贴近生活和应用于社会的情感,强化他们科学学习的志向。

板书设计:略

高三物理说课稿4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第三章的第二节内容.在这一章中,教材的安排是先复习必修课中已讲述过的有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部分知识,介绍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ω、T)及其计算式;然后讲述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有关匀速圆周运动中动力学方向的知识及应用,重点说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这部分知识可以看作是上一章曲线运动的扩展;最后课本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的知识,讨论了天体运动、人造卫星的发射等方面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1.2.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

1.3.1 教学重点

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1.3.2 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公式a=rω2 和a=v 2/r。

2 说学情

先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匀速圆周这一“简单、和谐又显生分”的运动形式,并且学习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高一学生,对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概念又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高一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采用实验观察,感受向心力;分组实验探究,得出向心力大小;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最后,经实践运用,巩固理解概念。新课程的编写意图,突出概念形成的物理过程,降低数学推理要求;这样,将知识难点的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有利于学生的接受;避免学生数学上存在思维障碍。

3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4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木球、细绳、学生的带线学生卡或钥匙等身边物品。

5 说教学设计

5.1 课前回顾,新课引入

【师】通过对第五章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怎样性质的运动?

【生】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师】既然匀速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它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且与线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指向曲线的内侧.除此之外,其合外力还有何特点呢?

5.2 新课教学

5.2.1 互动交流

②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

【师】既然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不能与线速度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如图1所示,只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锐角; ②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钝角;

③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直角.

到底是哪种情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根据力的分解,当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成锐角或钝角时,在线速度所在直线上的不为零的分力会使线速度增大或减小,这与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不符.因此,合外力只能与线速度垂直且指向曲线的内侧.

设计意图:结合已经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从理论角度探究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与线速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探索、表达、交流”过程中暴露一些错误的观点予以纠正.

【师】(演示实验)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当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细线指向圆心的拉力作用,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的.

【师】①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所以根据其效果命名为向心力;②方向: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③作用: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这一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2)向心力的大小

【生】(体验实验)每个学生利用自己的带线的钥匙串、校徽、书包等,让物体尽量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其运动的快慢、细线的长度和质量多做几次实验,体验手受到的拉力的变化.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体验,猜想一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猜想向心力F可能与物体的质量m、运动快慢(角速度ω、线速度和周期、频率、转速)、半径r等等因素有关.

【师】介绍教材P93向心力演示器的结构及其功能

【生】(分组实验)利用向心力演示器,结合控制变量法验证各自猜想的正确性并定性总结.

V2

【师】 介绍定量结论:F?m?r?m r2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法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探究性方法的学习与掌握;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探索、表达、交流”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的体验性实验,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向心加速度

【师】A概念: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FV2

2??r? B公式:a? mr

【师】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生】不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因为它的加速度方向时刻变化,不是恒量,所以不是匀速圆周运动.

5.3 随堂练习

1.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___________,而不改变速度的____________。

2.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的转速度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线速度、向心力分别变为原来的几倍?如果线速度不变,当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轨道半径和所受的向心力分别为原来的几倍?

5.4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收获?(鼓励学生回答,从不同角度总结)

5.5 作业布置

1、教材P95(2)和P96(7)

6 板书设计

7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标。

高三物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_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_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互竞争中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说课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相关文章:

★ 高二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2020年五篇

★ 2020年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 精选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2020年五篇

★ 高二地理说课稿模板五篇2020

★ 高一物理说课稿范例五篇

★ 高三政治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

★ 初三历史说课稿模板五篇2020

★ 高一体育说课稿模板五篇2020

★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优秀模板五篇2020

★ 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