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

androidx86.net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1

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确定了国名 、国旗、国歌等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施政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b)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②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全国和各级人大;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③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制度确立。

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与发展:

①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条件:①统一的多民族长期存在 ②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 ③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确立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到1965年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1)对公民的民主政治、人身权利和尊严的践踏。

(2)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

①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的人格侮辱。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共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3、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提出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报告会议》通过,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①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②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为国际上解决争端提供新途径。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0年,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④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

① 前提(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②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③关键: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 ④法律依据和保障: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港、澳回归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①1979年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

③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⑤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3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基础知识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黄花岗起义——规模。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进步意义。

重点知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4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5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相关文章:

1.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2.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精选总结五篇

3.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精选5篇汇总

4.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5篇

5.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5篇精选

6.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五篇

7.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分享

8.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难点总结五篇

9.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精选5篇

10.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最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