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中点的 概念,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学习重点】:线段 的中点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是重点;

【学习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过A、B、C三点作直线,小 明说有三条,小颖说有一条,小林说不是一条就是三条,你认为______的说法是对的。

二 、自主学习

问题:现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

上面的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2、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两条线段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那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我们先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

一是用尺子测量;二是站在一起比(脚在同一高度)。

如果把两个同学看成两条线段,那么比较两条线段就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从而进行比较。

(2)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一端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我们称为叠合法。

练习题

一、填空

1.我们在用玩具枪瞄准时,总是用一只眼对准准星和目标,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

2.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则交点有_______________个.

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若两个角的顶点重合,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那么这条射线是角的平分线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9、下列说法:①平角就是一条直线;②直线比射线线长;③平面内三条互不重合的直线的公共点个数有0个、1个、2个或3个;④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⑤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⑥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

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一:直线的性质

3.在开会前,工作人员进行会场布置,在主席台上由两人拉着一条绳子,然后以“准绳”为基准摆放茶杯,这样做的理由是(B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垂线段最短

D.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

知识点二:线段的作法及比较

4.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绳子中挑出较长的一条用于比赛,选择的方法是(A )

A.把两条绳子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B.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

C.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

D.没有办法挑选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七巧板的制作方法及几何图形间的相关联系,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技能。

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并熟悉其几何语言的表述。

过程与方法:

在七巧板的制作及图形的性质、变换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七巧板拼图活动中,对所作图形做出合理的推断或猜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结合自己的图形发现其中的平行线、垂线、直角、锐角、钝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明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生活的空间中存在着丰富的图形,图形的直观性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及社会的绝妙工具。在这种真切的感知下,经历探究七巧板的制作过程从而体会几何图形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在七巧板的制作和拼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与相互评价中,体会不同图形的奇幻,以及其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教学重点:探究七巧板的制作方法并制作一副七巧板。

教学难点:通过拼图时所表现的几何图形,把握已经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度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几何语言的表达。

学生状况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是微机班,从进校摸底考试来看,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有些甚至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五班整体水平好于六班,六班两极分化严重。在与学生接触后,逐渐了解到大多数孩子成长在不完整的家庭中,家长素质又普遍较差,孩子承受了很多家庭带给他们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提高在数学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主观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找回那份自信心,从而愉快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模型,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习。

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活动说明:唤起学生对七巧板的记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七巧板的起源:

活动说明:让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感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3)七巧板的制作:

活动说明:通过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线段、点、平行线、垂线、锐角、直角、钝角等有关几何概念的认识,强化几何语言的正确表达,丰富学生的数学意识。

(4)七巧板的拼图:

活动说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符合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5)课后思考

活动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组成七巧板的各个几何图形间的相互联系。

(6)课后探索

活动说明: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各自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5.2也可写作+3,+,+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相反数

知识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知识点: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若a=0,则∣a∣=0.若a<0,则∣a∣=﹣a;绝对值越大的负数反而小;两个点a与b之间的距离为:∣a-b∣。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bc

5.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a(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及乘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对前面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小结,同时也为后面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好铺垫,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3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按照有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解决应用题前认真审题,观察题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列出代数式,并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进行,最后要验算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认识到小学算术里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有理数系,学生会感受到知识普适性美。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利用有理数列式解决实际问题及正确而

合理地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本例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题,学生用抢答等多种形式完成最终的'解题。

五:说教学程序

(课本36页)例9: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

师生共析:认真审题,观察、分析本题的问题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全年哪几个月是亏损的?哪几个月是的盈利的?

2各月亏损与盈利情况又如何?

3如果盈利记为“ ”,亏损记为“—”,那么全年亏损多少?

盈利多少?

6你能将亏损情况与盈利情况用算式列出来吗?

(5)通过算式你能说出这个公司去年盈亏情况如何吗?

【师生行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指出运算顺序(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则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再由学生自主完成运算。

【教法说明】:此题一方面可以复习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题目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例9的学习懂得了遇到实际问题应把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动手”的过程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准确的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少而精,直观性要强。能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模仿示范例题熟练而准确的完成练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二、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三、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1、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

(1)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

(2)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2、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3、观察并思考:

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4、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

1、探究规律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有什么规律?

-3,5,0,+58,0.6。

2、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1、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2、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2)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观察并思考:

(1)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4、想象练习:

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100和-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5、课堂练习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6、练习:第18页练习。

(三)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四)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五、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

(1)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2)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2、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