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通用25篇)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高一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
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
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4.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一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教案篇3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
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1)完成P178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数学教案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2).;(3)..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sin6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sin600,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0)的值.学生自主探究
高一数学教案篇5
新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入学成绩上看,两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甚至加减乘除运算都不过关,更不用提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五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
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教学研究计划
课堂教学与数学改革是相铺相成的,做好教学研究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本学期将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的各项教研活动,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本人决定在第十一周开一堂公开课,与学校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
四、继续教育计划: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积极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通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
2、阅读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高一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
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
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高一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高一数学教案篇8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章头导言
(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
2.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
高一数学教案篇9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朗读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利用叠音词串联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按照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突出本课的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练。使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出来,把课堂进行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注入式。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叠词练习进行快速地思考,组织答案,我来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叠音词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本文篇幅简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提问法去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出初步真实感受。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此之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2.示范朗读: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词。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读上,同时又能激气学生当堂背下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以读为乐。
4.学生背诵
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粗略知道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诗歌的思想内容。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6.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一号》P110页第三题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重点字词如多音字读音让学生动手去查阅,自己作初步的记忆,教师扮演辅导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及《迢迢牵牛星》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古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使他们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诗歌鉴赏阅读的语感和鉴赏的思路。完成《一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以后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高一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掌握等差
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由__《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
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
一、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例1:观察下面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由定义可得:
a2—a1=d
a3—a2=d
a4—a3=d
an—an—1=d
即可得:
an=a1+(n—1)d
例2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是3,公差d是2,求它的通项公式。
分析:知道a1,d,求an。代入通项公式
解:∵a1=3,d=2
∴an=a1+(n—1)d
=3+(n—1)×2
=2n+1
例3求等差数列10,8,6,4…的第20项。
分析:根据a1=10,d=—2,先求出通项公式an,再求出a20
解:∵a1=10,d=8—10=—2,n=20
由an=a1+(n—1)d得
∴a20=a1+(n—1)d
=10+(20—1)×(—2)
=—28
例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12,a18=36,求通项an。
分析:此题已知a6=12,n=6;a18=36,n=18分别代入通项公式an=a1+(n—1)d中,可得两个方程,都含a1与d两个未知数组成方程组,可解出a1与d。
解:由题意可得
a1+5d=12
a1+17d=36
∴d=2a1=2
∴an=2+(n—1)×2=2n
练习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①23,25,26,27,28,29,30;
②0,0,0,0,0,0,…
③52,50,48,46,44,42,40,35;
④—1,—8,—15,—22,—29;
答案:①不是②是①不是②是
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等于()
A、1B、—1C、—1/3D、5/11
提示:(—3a—5)—(a—6)=(—10a—1)—(—3a—5)
3、在数列{an}中a1=1,an=an+1+4,则a10=。
提示:d=an+1—an=—4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已知数列{an}前n项和为……
高一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_)”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_ (_∈{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_)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_)”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_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_)的图象,然后作出y=|f(_)| 和 y=f (|_|)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_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_∈N_| _≤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高一数学教案篇12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四、知识链接:
1.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分别画出函数f(x)=x3与g(x)=x2的图象,并说出图象的对称性。
高一数学教案篇13
初中数学知识所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而且今年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学校停止二课和晚自习,这样更减少了复习是家时间。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我们初三数学老师关心的问题。为此,通过我们三人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轮以知识立意,突出“基础性”,追求数学内容的本质理解,全面梳理知识,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选素材难度以中档以下为主,时间为2月中旬到4月中旬,约两月时间;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轮以能力立意,突出“发展性”,追求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侧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适当加强综合,所选题难度以中档为主,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约一个月时间。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
第三轮以状态为立意,突出“综合性”,追求数学水平的有效发挥,侧重培养学生应试技能,时间约20天。
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6)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7)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8)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状态。
高一数学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39;归纳总结能力;
6.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高一数学教案篇1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板书
略
高一数学教案篇16
一、指导思想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市第__届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学科基地为阵地,以网络教研为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科品位,全面提高学科质量。
二、工作要点
1、扎实开展校本教研。通过“骨干引路”、“自我反思”、“同伴协助”、“联片互动”、“专业扶持”等形式,在全体小学数学教师中广泛、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研究,促进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认真抓好教学视导。对全市小学的进行认真视导,通过听课、评课、讲座、问卷、教学常规检查、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推动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基地,广泛、深入开展数学新课程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和探讨,推动全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本学年研究重点为:如何推进网上学习和网络教研。
4、切实改革考试评价。要指导学校建立新的评价考试制度,大力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新要求。要通过考试,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与不足,判断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5、加强农村课改指导。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在乡村教师、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乡村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6、着力网研骨干培训。在培训对象上,要加强对各校网研骨干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组织培训;在培训的方式上,要多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等方式。要切实通过培训,提高网研兴趣和能力。
7、认真组织学科带头人评比活动。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和教科院要求,做好市第__届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
8、抓好学科专业委员会建设。本学年,要召开学科专业委员会年会,并组织学科专业委员会开展主题研究论坛,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
高一数学教案篇17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的英语教学工作,任教班级分别为高一440班和438班。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明确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以促进教学工作。以教学大纲,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根据本届高一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全面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从高一抓起,充分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认真研读课本,谦虚而积极地向优秀的同行学习,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密切关注高考动态对本届高一学生发展的影响,从而作出最快的调整,使教学工作不偏离方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尽努力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引导课堂,双管齐下,扎扎实实学好基础,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学生现状分析
这2个班级是普通班,两个班级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底子薄弱的同学比例大。不少同学的学习态度还没转变,学习方法也须慢慢纠正。学生中有这样一种顽劣思想,"现在离高考还早着呢,玩得开心最重要,以后大不了再临时抱佛脚"。学生上课效率低,作业马虎甚至不交,课外时间全部放在休闲游戏上,上课睡觉或者无所事事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由于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不喜欢背诵、记忆,只满足于课堂上听听课,课后没有复习、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英语成绩提高缓慢。
二、教学措施
1.教学目标:高一年级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又是高中三年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让学生在高一阶段扎实地掌握基础对其今后学业发展极其重要。在本学期内,我期望达到以下目标: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培养口头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协助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
2.教学方法与措施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坚持每天朗读,学会背诵的有效方法;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反复多记忆单词,学会记忆单词的多种方法;学会观察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如通过例句总结出词的词性,用法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掌握各种解题技巧;坚持预习,锻炼自学,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学会记笔记和整理错题。
(2)强化词汇、阅读训练。对于词汇教学,运用词汇联想的记忆方法,拓展学习知识面。同时坚持不懈地积累词汇量,不断反复,及时巩固。本学期继续抓住统编教材的词汇,同时适当扩大英文报刊的阅读量,以扩大词汇量、增强阅读能力。短文阅读是吸收信息、学习语言、提高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学期将有计划地坚持每周补充一份周报,包含单项选择,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改错等内容以辅助教学,并且除了配套的练习之外,每周有效选择课外阅读文章两篇,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坚持对听力训练、写作训练常抓不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做好记录与反馈。
(4)适当地调整课堂,增加提问方式,适量地让学生听英文歌曲或简单有趣的英语小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做到让学生教学生,更多地把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高一数学教案篇18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并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交流讨论中,教师既要有对正确认识的赞赏,又要有对错误见解的分析及对该学生的鼓励。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即研究方程组解的个数,具体做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和0的大小关系。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师进一步抛出疑问,对比两种方法,由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但比较法只适合于直线与圆,而定义法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展示较为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总结思路。
已知直线3x+4y-5=0与圆x2+y2=1,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当已知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圆心坐标和半径r易得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他的本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便可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类比前面所学利用直线方程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解得个数确定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进一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后明确解题步骤。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为了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引导学生思考:
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
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交;
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离。
活动:我将抽取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最后对黑板上的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完善。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巩固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课堂小结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促使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主动建构。
作业:在学生回顾本堂学习内容明确两种解题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简捷,明确本节课主要用比较d与r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篇19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__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 我国的小河流;
(3) 非负奇数;
(4) 方程的解;
(5) 某校2021级新生;(6) 血压很高的人;
(7) 的数学家;
(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教案篇2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
(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
(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习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
(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
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
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近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高一数学教案篇22
今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住校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住校班的学生以农村孩子为主。我本人担任了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对教材非常熟悉。因此,本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计划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管理和教法钻研上。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教育教学法规,落实素质教育和自成教育。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渗透终生数学教育思想;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数学课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自强成才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住校班以农村孩子居多的班级。他们虽然大多朴实善良,但因为从小家长管不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较差。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本班数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无论从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已初步形成。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数学思想方法已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但一些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数学知识上一些拔高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的同学人数还不理想。
三、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挖掘整合教材,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的老师。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
高一数学教案篇2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求函数y=log2(x2+2x+2)的&39;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x(0,8]的值域是.
(3)函数y=log(x2-6x+17)的值域.
(4)函数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lg(2)f(x)=ln(-x)
例3已知loga0.75>1,试求实数a取值范围.
例4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y=x-1;(2)y=log2(x-1);(3)y=;(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1)的图象关于对称.
3.已知函数(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4.求函数,其中x[,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高一数学教案篇24
学习目标
1、掌握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离心率等几何性质
2、掌握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预习检查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二、问题探究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2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左焦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该双曲线的虚轴长的,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三、思维训练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经过它的右焦点,作一条直线,使直线与双曲线恰好有一个交点,则设直线的斜率是、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理)设是双曲线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则、
四、知识巩固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一点(0,1),作一直线,使与双曲线无交点,则直线的斜率的集合是、
2、设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两点,相应的焦点为,若以为直径的圆恰好过点,则离心率为、
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值为、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5、(理)双曲线的焦距为,直线过点和,且点(1,0)到直线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教案篇25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_,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_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__A
其中,_叫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_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__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_)”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_)”;
②函数符号“y=f(_)”中的f(_)表示与_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_.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_,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 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_b的实数_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_b的实数_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