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7篇)

初中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向高中过渡的一个过程,属于中等教育的范围。一般为三年制,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yi)丽朝(zhao)服衣冠(guan)窥(kui)镜期(ji)年朝(chao)于齐间(jian)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妻→私我三思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小--------------------------大

家事--------------------国事

三变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

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邹忌邹妻邹妾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

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__!……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邹忌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众人下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2)

课文内容分析:《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情分析:《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

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x6年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x8年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x9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x8年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__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__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

①先帝中道崩殂;

②天下三分;

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1段。

2预习2—5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4)

一、课题:

藤野先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想一想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板书略)

(三)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四)学习第二部分

提问:想一想,作者写了他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提问:弃医从文这一举动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痹谔僖跋壬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种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倍杂谡庋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弊詈笠痪浠爸械摹傲夹姆⑾帧薄罢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总结全文

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教室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

②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

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