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1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自由读。 同桌互读,
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 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
板书设计:
牧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4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五、作业,把诗改写成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七八里 宽阔 (景) 三四声 静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5
定州市大渡河小学
鲍晓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童年》歌曲节选,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留恋的,童真童趣依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诗,回忆童真。
出示27 古诗三首,讲明学习第一首
(二)出示《所见》图片,回顾引入。
1.出示“牧童骑黄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张图片之后会想到哪句古诗。
2.课件出示《所见》古诗,大家齐读,勾画“牧童”一词,引出今天的讲课内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1.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介绍诗人吕岩。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字词解释 弄:吹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跟“蓑衣”相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卧:睡到,躺或趴
含有“卧”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分小组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2.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小声地静静地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小组交流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场景),同时结合学习。 a.“草铺横野六七里”
①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b.“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结合注解理解“弄”。
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②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③结合指导朗读。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知识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旁晚的寂静。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④你的脑海中牧童的形象?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⑤请同学们把四句古诗连起来说一说所描绘的场景。 ⑥轻松话主题。
⑦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六、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七、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相关文章:
★ 教案古诗牧童教案
★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人教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关于古诗的幼儿教案设计活动方案三篇
★ 幼儿园小班故事主题精选教案三篇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模板
★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 小班语言诗歌优质课教案反思6篇
★ 初中八年级美术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
上一篇:《哪吒闹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