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过全国上下坚韧不拔的共同奋斗,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离不开驻村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扶贫走访日志记录,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1】

不知不觉,又是中秋!

天刚刚黑下来,东方一轮皓月就迫不及待的由东方的地平线上窜升出来,大如玉盘,明如炽灯,照亮了这宁静的大地,这美丽的乡村!田野里微风拂来,高高的玉米叶随风摇曳,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和赵队长走在那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上,每天晚上一个小时,一万步的距离,已是一年多来我们固定的日程安排,我们就这样已然肩并肩走过春、夏、秋、冬。每次走步,都是我们工作之余难得放松的时候,我们喜欢在这时聊天,聊在东风村经历的日日夜夜,聊眼见东风村的悄然变化,还聊着东风村的美好未来!

回到驻地,打开电视,正好赶上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一段话,顺时让我感同身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节目里介绍了一对年近花甲的夫妻,他们只是民兵,并不是真正的军人,但也身穿迷彩,默默的守护在祖国的西北边疆,做“巡逻、护边”工作,一守就是31年!他们的儿女亲人都已长大成人,离的很远,每每佳节只能遥相想念。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佳节里,伟大祖国有多少像这对平凡夫妻一样的建设者,不能和家人团聚,依然执着的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啊!付出、奉献---这些华丽的辞藻在他们的日常也许根本就来不及提及。他们只是在微笑着去实现他们的那个梦,那个希望祖国越来越好,希望老百姓越来越好的“中国梦”!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东风村老百姓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一件新鲜事----“旱改厕”。在屋里面装厕所,这对东风村的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从前没有想过的。开始我们入户进行宣传的时候,大多数老百姓都不同意,村里老党员耿大叔听了这个事就哈哈大笑说,在屋里安个厕所多臭啊,再说我们农村人习惯了,屁股抗冻,不像你们城里人,娇贵,怕冷。耿大叔的话,就代表了村里大多数老百姓的想法。此外,耿大叔没说还有一条,就是很多老百姓想在屋里安水洗厕所,可是又心疼钱,怕花的多不合算。为此,我们工作队和县里帮扶干部以及镇里的包村领导没少跑屯入户、磨嘴皮子,特别是大力宣传了克东县县委县政府的好政策,村民参加“旱改厕”,修个室内厕所大约需要经费5500元,这个钱县委县政府出5000元,老百姓个人只需要出500元,这是多好的政策啊!就这样,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在我们的大力宣传下,东风村先后有100多户村民报名参加了“旱改厕”厕所改革,首批38户符合开工条件的村民家中已经开始干起来了,上设备、挖井、铺管线施工队忙的不亦乐乎,老百姓围着看的也不在少数,在中秋节这一天,东风村里真是好不热闹啊!

中秋,意味着秋天已经走过一半;同时,也意味丰收距离我们东风村的老百姓越来越近了。今年的收成如何是眼下村民们最关心的话题,今年的雨水比常年足,只是很可惜临近收获,9月初来了一场霜冻。但是无论如何,村里家家户户有农机的正在收拾农机、修路垫道的(进大地的路)正在修路垫道,小院子里的各种时令蔬菜、苞米、小豆基本上都已经采摘结束了,在这里我们工作队在市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也出了不少的力呢,帮助贫困户卖了近18000多斤的菜,增加收入2万6千多元收入。还有十天,收割机就下地了,到时候,就看那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那大型农机轰鸣震耳欲聋吧!

来东风村一年多了,总是愿意和赵队长以及周围的人聊东风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脱贫攻坚胜利结束以后,马上就要大力开展乡村振兴计划了,那么在乡村振兴的洪流里,东风村会变成什么样呢?下午在村部办公室,我和村书记刘春雷、村里的治富带头人王志祥、村会计王春梅大姐几个人好好的畅聊了一翻,各抒己见,过程就不详说了,结果就是一条,我们有了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把东风村四个自然屯、七个村小组、七百多户村民都集中起来,在东风水库的西岸建设一个玉岗镇东风小区,十几栋居民楼,再修一个大的文化广场,围着小区做一个漂亮的绿化带,种上美丽花草,东风水库的岸边也硬化起来做一个小小的临湖公园,水库里再放上几条小渔船,那环境该是多美啊!把这四个自然屯的宅基地都开垦出来,这样的话我们东风村一下就会多出1500多亩绿色良田,按照1亩地包地费400元算,这一下子村集体收入就年增加60多万呢。那个时候,村民们冬天再也不用准备柴草垛,天天抱着柴草进屋烧火了,也不用担心屋里坑烧的不热了,那才是真正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啊。

春梅姐问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我想,在这火红的年代里,在这国家如此重视农村发展的今天,那个时候一定不会太远了!

因为有了梦想,剩下的就应该去现实他!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2】

今天,天阴沉沉的,云层很低,好像扯一把都可以捏出水来。凉风习习,让人感到丝丝寒气。我们巴州区四小帮扶的贫困村是枣林镇青滩村和南台村,我联系的三贫困户何会兰,何荣幇,何少帮都是青滩村的,三户都姓何,是不是他们几家挨得很近?如果几家距离太远,我能找到他们吗?方向感特差的我很不自信。今天我们是第一次下乡扶贫,与联系户见面,除了新鲜外,心里多少有点忐忑,这几户到底是怎样的人家?我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有一个信念是不会变的,我一定会尽我之力帮助他们的!沿着蜿蜒盘旋而上的公路,终于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村部。这条村公路虽然硬化了,也比较宽,但是坡度实在有些大,而且弯道多,没有任何防护,坐在车里总有些胆战心惊。想想今后每周都要经历这样的担惊受怕,心里着实不平静。终于到达村部,悬在半空的心,终于着陆了。

与原村支部书记张书记见过面后,我才知道何会兰住在山脚下的一社,在河沟里,而何少帮何荣帮在三社,何少帮住在山腰,何荣帮住在山顶上,这座山的海拔与阴灵山差不多。看来,今天我得到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了,我自我解嘲。我们几十位教师分别奔向各自的贫困户了。三社在山顶上,路比较远,张书记说以他的脚力到达,可能有四十多分钟的路程。由于我们一路女教师占多数,谁也不知道路线,于是请张书记给我们带路,我先到三社,下午下山后再去一社的何会兰家。

穿着迷彩服的老书记六十多岁了,但行走如风,手里始终拿着一根棒,他说家家户户都有狗,得随时提防着。刚出村部,走田坎,穿院坝,吹拂着三月微寒的风,映入眼帘的尽是美景。这儿一块那儿一块金黄金黄的野菜花,蜜蜂成群结队唱着欢歌。房前屋后一大树一大树雪白雪白的梨花李花,还有粉红的桃花点缀,还有绿油油的麦苗蔬菜打底,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春光图。大家有说有笑,无不透露着轻松与愉悦。

抬头仰望,上面是密密层层的松林,我想这该是山顶了吧?张书记说,早着呢!不过何少帮就住在这上面,爬上松林坡就到了。松林里根本看不出路,地上是厚厚一层松针,踩上去软绵绵的。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松针下面有可能就是长着青苔的石头,稍不注意就会滑倒。

来到何少帮房下,我看到虽然屋前屋后都有开得正灿烂的李花,但也着实掩盖不了破败,泥坯墙上有些许裂缝,低矮的屋檐下码放着柴垛,很凌乱。三合院的右侧是转角三间土坯房,墙壁呈现黄泥巴本色,墙上挂着旧衣裳和簸箕,这几间房是何少帮夫妻俩与未婚儿子的住处;三合院从正中拆开用红砖码了一层砖房,可能是无人居住也无人打理,房前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柴禾,听说这是用来压怀的养子修的,长年在上海打工的养子现在几乎不管二老。何少帮不在家,听他妻子吴华珍说,何少帮患有胸膜结核病,比较严重,今天又去巴中城输液了。吴华珍,才六十岁,但显得很苍老,脸上更显出忧戚。我询问了家庭基本情况,得知她开始不生,于是抱养了一个儿子,后来又生养了一女一男,大女已出嫁,小儿二十五岁未婚,在巴中城做泥水工。家里养了猪养了鸡喂了牛,吃水也不困难有自来水,也有闭路电视。困难的是夫妻俩长年生病,儿子挣的两个钱供不住使用。丈夫何少帮自从得了胸膜结核病后家里又欠了四五千块钱的药钱。说到这里,吴华珍低下头,不停抹眼泪,我也忍不住,眼睛酸酸涩涩的。与何少帮通了电话,证实了他在白云台一个体诊所已经治疗了很长时间。为何不进医院,医院可以有农合医保呀?我听说结核病国家免费治疗,从何少帮家里出来后我在心里盘算一定去为他们咨询一下这方面政策,希望给夫妻俩带去福音。

越往上走,落后与贫穷的感觉更强烈,与山下所看到的无数几层楼的青砖小洋楼简直是两个世界。那松林坡难道是一道分水岭?

何荣帮家还远得很,同事李先美和张雪的联系户廖仁沛和廖仁兴就在我们行走的同一条山梁上,张书记说我们先去这两家,然后再回过头爬上山顶去。于是我们一行七八个就和张书记奔走在高低不平还有些泥泞的机耕道上。额头上的汗已经渗出,汗湿的衣服紧贴在背心。少了欢声笑语,多了粗重的喘气声。沿着山梁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几座房子,张书记说这下面有廖仁兴的家,但廖仁沛还得翻过前面那道石崖。石崖下自下而上用乱石码了一条路,可坑坏了穿着高跟鞋的女同事。刚翻过石崖,就看到一座同样泥坯墙房子,房后是山林,房前是李树,水塘。看得出比何少帮家好多了,有羊圈猪圈牛圈,狗叫得厉害,就是不见人出来。李先美给廖仁沛打了电话,得知他们夫妻二人都到枣林街赶集去了,廖仁沛治病。张书记介绍,廖仁沛先前育有一子,但儿子几岁时就死了,妻子后来也病死了。后来抱养了一个儿子,因为山高路远家穷一直讨不到媳妇,没办法又抱养给南龛坡一户人家做上门女婿,就很少回家了,廖仁沛又是孤身一人。抱养儿子的亲身母亲也成了孤家寡人,于是两个同命相怜的人住到了一起相互有个照应。

又翻过那道山崖,我们到了张雪老师联系的廖仁兴家,同样有些破败的土墙房。遗憾的是廖仁兴也不在家,也去枣林医院看病了。八十岁的老头,多少年孤身一人,的儿子也抱养了出去。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没人照顾没人管,饱一顿饿一顿无人问。我心里升起一股恻隐之心,同时也为儿女孝道的缺失也感到悲哀。张书记说,现在这种情况多的是,他们村有位老人没有儿女在身边,死在家里几天都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有一点作痛。我在想,我们在扶贫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联同村支部给远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进行孝道文化的帮扶呢?“百善孝为先”“孝,不在于饰貌,而在于质实”,年迈的父母只希望多得到年轻人的一点关心,孤寂的心只希望多一点陪伴而已。

山顶上还有四五家未去,我心里已经有些沉重。沿着一条倾斜的石坡,我们手脚并用继续往上爬。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行走,在铺满青杠叶的树林里穿行,我们也不知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到底还要爬多久。因为已经没有精力辨识方向,我担心以后再来的日子我怎么找得到路。

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我联系的何荣帮家终于到了,时间已经一点过,又渴又累。抬头仰望,真的快到山顶了,听说这就是风头山。凡是巴中的老年人都知道这座山,都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座山里有个很隐蔽的军工厂。今天我是第一次听张书记说,张书记还说,现在军工厂已经不生产了,但房屋设备等依然存在。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我,我们,还将续写更多的扶贫故事。何荣帮大叔正在院坝边整理一小块地,四周用小石条码得很整齐,何荣帮大叔计划用来种点葱蒜。正面三间,转角两间,房子不大,还看得出颜色的门框上贴的对联也有些年头了,但院子较干净整洁。屋后是树,房前是竹,右边是菜地,很清爽。一只肥嘟嘟的狗朝我们狂吠,而且用鼻子嗅我的裤腿,我左躲右闪,生怕被咬一口,何大叔说这条狗只是要闻一下但不咬人。我说明来意后,他放下锄头,让我先坐。我看了他家的户口簿,抄写了相关信息,又边询问他的生活状况边记录在"民情簿"上。何大叔是1948年出生的,和我父母同岁。三十六年前,妻子病逝,留下三个儿子。三十六年来,他一直未娶,为老父老母养老送终,将老三过继给何少帮家,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在上海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他不能找到什么致富的途径,只有用到处都有的青杠树烧点炭,换来油盐钱。没有多少新衣穿,但吃饭不愁,自己还能耕种。何叔说自己大病没有但时常小病;大困难没有,心里苦恼的是一个人生活,平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能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这种心酸,也知道这是当前农村诸多留守老人共同的痛。这是值得社会学家研究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所以政府倡导修聚居点修新农村就是这个道理。环顾家里,檐下打米机轧猪草的机器都有,几只鸡悠闲地啄食,他还喂了猪牛。何叔说他的心愿就是政府能够给他们修一条像样的路,现在他进出一次山实在太难了。是的,是路阻碍了青滩村的发展,是路阻隔了老百姓致富的渴望。

完成了这两家的探访,和同事走在返程的路上,虽然早已是饥肠辘辘,但我心里已经轻松许多,开始给我疾控中心工作的朋友打电话,问何少帮大叔的病是否属于国家免费治疗结核病的范围。这时,打开我校建立的“扶贫攻坚”微信群,得知同事彭红英一行奔赴南台村时车子陷进了泥沟,大家伙抬的抬,撬的撬,才将车子弄上路。还看到同事付萍、杨天德老师在去联系户家的时候被几只大狼狗追咬,吓得魂不附体,但他们依然执着的前行。是的,扶贫工作,没有退路,为了共同奔小康,我们责无旁贷。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3】

在这几天调查走访中,我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因懒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游手好闲、赌博,造成家里生活艰难。

现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业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债务。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搞两年,当前,群众盼什么,以后扶贫工作咋搞,我想除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村户,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换要通过有效方法加大扶智扶志力度,加大带动作用,精准扶贫不是简单去拍几张照片,嘘寒问暖,更不是天天开会,整天纠结资料。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应该如何加强完善:

1)如何通过个人贷款,调整小产业,如何通过引导调整一个地区整个大产业。

2)如何继续推广企业带动和企业分红;

3)如何完善医疗体制使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每个人看大病,国家都能多报销;

4)随着农村老龄化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如何加大和提高每位老年人基本生活补贴;

5)如何提高给国家现在生活在贫困地区作过贡献的人员,如农村退伍军人、优抚对象、烈士的遗属,抗洪救灾,见义勇为等类人员的生活补贴或者救助。弘扬社会正能量。

6)如何更大利用现有普惠政策帮扶群众,而不是普惠政策稍没有执行好,就追责;

7)如何把等靠要变成我要致富,提高广大贫困户个人素质,对党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要有诚信。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4】

2017年5月份,统计局作为民生村帮扶单位,为把民生村建设成为一个脱贫有产业,致富有门路的新型现代化畜牧村,针对本村散养散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效益的养殖现状,切实改变养殖户的养殖观念,从减量提质增效现代养殖模式发展,真正达到稳定脱贫奔小康的目的。

经局委会研究决定,在民生村建立肉羊养殖改良配种站,花费1.1万元购买两只杜寒杂交F1代种公羊,花费9000多元购置配种仪器办公设备等。给有配种经验的贫困户经营,每配种基础母羊成功产仔一只羔羊,收取手工费15元,村委会提取5元用于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去年半年的帮扶政策以及养殖观念的宣传教育,大部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有所改变,今年年初有几家开始用杜寒杂交种公羊交配基础母羊,已经产下4只可爱的羔羊,都在健康成长。近几天好多养殖户都纷纷要求配种基础母羊,我们已经给村民聘用了专业的人工授精的技术人员,补齐配种工具,为下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我工作队及局领导的多方协调下,一事一议工程村南挡洪坝及两座公共厕所建设成功,下一步协调水利部门,在挡洪坝南建设小型水库,计划进行双层养殖,水下养殖鱼类,水上养殖大鹅,寻找懂经营,会管理的承包人经营,雇佣贫困户人员,带动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5】

初秋的九月,已有了阵阵凉意,但在四家子村却处处都有村民忙碌收获的身影。今天赶在假前去爱心超市为贫困户兑换了一些生活物品送过去,让贫困户能舒心的过十一,真真切切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温暖和通过劳动收获的幸福。

一晃到四家子村三个多月了,开车去村上的路上,看着车后座满满的米面粮油,心里开心又踏实,看到了贫困户的生活在一点点的变好,这都是他们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

到了贫困户付向彬家中,他刚从山上干活回家,看到我们送来的生活物品,两位老人非常高兴,主动和我们说起了最近的生活生产情况,仔细和老人讲解了爱心超市兑换物品的规则,鼓励他们坚持搞好家庭卫生,好好养殖毛驴,增加家庭收入,早日实现脱贫。

在贫困户耿久灵家中,我们重点了解了耿久灵家危房改造的进度,耿久灵患有脑血栓,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行动不便,但他却不等不靠,总是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住建局鉴定了他家的房子是危房后,我们积极落实了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入冬,他们老两口就应该能住进温暖安全的新房子里了。

因病致贫是四家子村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所以来四家子村的这几个月时间,已经习惯了无论去哪家入户都要仔细问问贫困户身体状况,每次都要把健康扶贫政策唠叨一遍;还要去牲口棚看看最近的牲畜养殖情况,再叮嘱一遍,产业扶贫的牲畜,一定要好好养殖,不能私自变卖等等···看似一点一滴的小事,却和贫困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上午时间我们入了7户贫困户,在送去爱心超市兑换物品的同时也再次宣传了扶贫的各项政策,话家常的同时又了解了各家各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的问题,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结合自身实际实现脱贫。

扶贫走访日志记录【6】

为了最精准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擂鼓镇镇长罗淳倡议镇村干部寻找最困扶贫户,倾听最边远的民声,实施最贴近民意的帮扶项目。5月12日,我作为全省重点贫困村碾盘村第一书记,有幸被列为本次活动学习者之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此展开……

第一站:养蜂人家 谭开发

一路颠簸,喧闹的集镇渐行渐远,崎岖不平的山路,唯有矿车走过的痕迹。偶然见到一户人家,我们停车,踏着长满荒草勉强通行的机耕路,走到门前。寒暄一番后,罗镇长打开明白袋开始询问:“你们家有几个人?你们这还有栋红砖房,怎么纳入贫困户的?”。他说:“我叫谭开发,家里有两个人。虽然有几间红砖房,可是这里是滑坡体,这房子都裂成危房了。加之我们俩年老体弱,现在路勉强只能过人,车不能到门上,我们吃喝穿用都很难呀。”边说边指着墙上的裂缝。“那你这样怎么才能脱贫呢?”“我想呀,要是能改变下居住环境,交通便利了,我们生活所需就可以解决了。我们这里野花漫山遍野都是的,养几笼蜜蜂,可以卖个好价钱。再养几只鸡,把自己的一亩半茶叶管好,手头零花钱就不缺了。”他指着自己的几笼蜂和笼养的几只鸡说。“有信心就好,我们一定帮你们走出困境的。”

匆匆作别,我们又上路了。车上,我们都在感叹,勉强通路的贫困户发展养鸡和养蜂产业,可是 “酒香也怕巷子深”呀,就算产业规模起来了,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卖出的价钱是个问题。

第二站:五保兜底 吴美运

行车越发艰难起来,眼前掠过一幢破乱不堪的土房。停车绕行近500米羊肠小路,来到门前。老两口正在门前翻地。一眼望去,荒坡地上,到处都是碎石,真难想象这样贫瘠的土地怎么能种出庄稼。貌似两老听力有些障碍,我们大声呼喊他们才停下了挥舞的锄头回到房前。

“你们家什么情况?这地能种出庄稼吗?”罗镇长问。“我和老伴儿是五保户,原来住在村6组小井沟,那里的房子已经住不了了。村里考虑到我们住在那里不安全,借别人的房子住在这里。我们年纪一天大过一天,只能刨点房前屋后的地种点菜。我和老伴儿李国平靠点儿低保买些油盐啥的,生活也能过的。”老汉儿吴美运说。“你们这样的情况,孤苦伶仃的,愿意搬出去吗?”罗镇长问。“那倒好呢,那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买不回来柴米油盐了。”老汉儿说。“别怕,你们这样的属于政策兜底户,政府不会忘记你们的。”“嗯,现在的政策好呀,老百姓总是有好日子过,我虽然无儿无女的,现在这好的形势,我还想多活几年见识一下呢。”老汉儿听了罗镇长的话,仿佛把所有疑虑都解开了,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上车了,远远看到俩老人继续开始了艰难的耕作。道路“瓶颈”让贫困户只能靠耕种贫瘠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我们也只能“望地兴叹”。

走了一段,一群修路的民工挡住了车的去路。听说是罗镇长来了解民情就主动要求抢赶工程,想让车能进山。可惜路况太差,车行至此只能折返。修路百姓主动要求当向导,借摩托车给我们。我和罗镇长顺着山路改骑摩托车继续前行。

第三站:空巢老人 余之成

摩托车行了一段,路越来越窄,不能再前行了。停车后,我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老婆婆儿倚门驻仗出门迎客,家长里短的聊了半天。听了半天我们知道了,她是余之成老伴儿,因家境困难,自己的一个儿子入赘到宝丰镇一个偏僻山村的女方家,无力养活两老,他们成了空巢老人。说了半天,中心只有一个一一期盼党的好政策,人民的好领导带他们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她说:“听说外边土鸡蛋卖一块五一个,我们家攒了七板儿土鸡蛋,可是路不通,一个也卖不出去。”家里的水源,是用管子从山上引下来的,洗衣服、烧水统统靠它。她热情的倒上一杯水。迎着亮,明显可见水里很多浑浊物。罗镇长告诉他,自己饮用、煮饭时一定要放在桶里沉淀下。见她一直一瘸一拐地走路,罗镇长关切地问“腿怎么了?”。她明显有些神伤,“腿上以前受伤过,因偏远未能及时救治,留下后遗症,就一直这样了。这些年,我从未出过远门。”

是呀!这样的地区条件,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只有奢望。临行时,罗镇长鼓励她要积极响应政策,改变生活现状。

第四站:有房无人 空心村

罗镇长的那股犟劲指引着我跟随他继续前行,试图寻找到最困难的扶贫户。一路上,我们眼前尽是有房无人的村落。空落落的电杆儿,记录着曾经的繁华;绿莹莹的小水潭,激荡着过去人的行迹。山势渐陡,杂草丛生,渐渐的没了人迹。行至一段陡坡时,我手扯着沿途的灌木艰难前行,当我抬头看路时,才发现罗镇长的汗衫儿早已湿透。

一路摸索返程,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差点迷路了.散落在山间的牛粪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路标。返程路上的住户告诉我们这里只有养牛的人偶尔来过。这个院落的10几户都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自然搬迁。同时,也成了适合发展生态养殖的好地方。

往返先乘车、再骑车、后徒步20余里,往返近4个小时.一路艰辛,坚定前行。一趟下来,我倍感精准脱贫责任之重大.同时,我也倍感欣慰。老百姓总在念叨“这时代党的政策好呀,领导好着实呀!”这大概是我此行的收获。

说走就走的“旅行”告一段落,我们或许无法准确定位哪位是“最困扶贫户”,但是这一行动告诉我们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民服务将永不止步。这恐怕也是罗镇长此行要旨所在。后来,据罗镇长介绍,因广山村地理条件恶劣,水电路不通,人民生活无保障,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将整村搬迂到“月亮湾’,给他们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让百姓能共享改革成果。


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六篇相关文章:

★ 2020扶贫精准走访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篇

★ 扶贫工作心得和感悟

★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大全【5篇】

★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汇总5篇

★ 扶贫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观看心得精选5篇

★ 驻村干部扶贫工作计划安排2020

★ 2019年精选扶贫工作自查报告范文5篇

★ 2020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总结5篇

★ 2019年驻村干部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如何做好驻村干部扶贫工作计划202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