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10篇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如何写呢?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1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体的长篇小说集,收入了法国作家M·普鲁斯特的数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一部充满社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堪称法国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他其实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小小的伤害在他来说就是无法承受的痛苦。它减淡为一种若有还无的愁思,相反却更能令人魂牵梦绕。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2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如:“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以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3

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缘于蒋勋在细说红楼梦里的极力推荐,说是可与红楼梦媲美的西方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一般来说半年时间便可读完,没想到读普氏的这本皇皇巨著便花费了4年左右的时间 — 这应该是此生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次体验了。普氏绝对是个心灵极其敏感,童心未泯,且思辨及语言能力极强的人,面对他的近乎自传性的作品,你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方可领略其中一二的滋味,就像面对一片轻如鸿毛的白色羽毛,微风吹过,羽毛上的绒絮便纷纷轻轻地颤动,非细心观察,不可体会绒絮颤动的细微差别,所以非得在非常安静的情况下阅读方可 — 我的选择是在睡前阅读,在普氏的絮絮叨叨下入眠。否则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节奏,或是因几百页的几乎重复的絮叨所困扰而不得不放弃阅读 ,但隔不了多时,还是怀念起普氏不时显露的精彩文笔,便重新拾起,确实是磨练人意志的阅读,就如爬山,许多时候都是累人且乏味的,然而在不经意间,你就会遇见一个绝美的景致,令你惊叹不已,然后你又会继续前行,期待着下次的惊喜,虽然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几日搜了网上对普氏的评论,都对普氏的这种唠叨深恶痛绝 — 当然大家都不否定作品的伟大,有的说应精简到三分之一,虽说也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想来,个人觉得,若你觉得普氏是你喜欢的类型,还是阅读原文为好,面对如此天才的人物,即使听他唠叨几句,也是有益处的,且此天才人物对你无所保留,在他的叙述中,你可以管窥一个几乎完整的心灵,那是一个令人目眩的纯净无比的小宇宙,面对它,即使用尽了你所有的智慧,也只能领略其中一二而已,就如攀登那巍峨的高山,即使你侥幸凭借向导的指引下登临顶峰,然而你对它的了解能有多少呢?另外,在慢慢习惯了普氏反复的叙述中,突然发现普氏的这种叙述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细微的差别中体现变化,但比起巴赫,普氏的所叙述的细微差异比巴赫的音乐还要丰富许多,听巴赫,也许你一个晚上就可以了,看普氏对一件事情的描述,也许就得以月来计算了。

对他的反复叙述,也有文说他象印象派的莫奈,个人倒是觉得普氏的叙述象一副浓墨重彩,华丽无比的宫廷式人物画,丝绸衣物皱褶处的渐变的光线最能体现普氏的风格,神秘,华丽,虚荣,炫耀,空洞,极尽奢华之能事。普氏如幼儿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用婴儿般纯净的眼睛在观察世界,他凭借细密的心灵记录着流动的时间下世界的变化,他试图把时间下发生的事情(含当时的情绪)进行分割重构,如搭积木般重新搭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间消失了,剩下的是一件件重组后发生的事件或情绪,一切是熟悉的,可重复的,没有意外的童话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或对抗死亡,这个世界是普氏梦想把时间、物质世界、心智五维空间用有限的文字做一维展开的宏伟企图,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对一个事件的描述即使用几百页的描述也是不够的,导致从整体来看,普氏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结构松散的,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莫奈式的,但从细节来看,莫奈是肤浅的,普氏是深刻的,它是经得起任何智者无尽的拷问,对于这,我不禁想起一次在木心博物馆看到的画,在投影上木心的作品在不停的放大中依然呈现出惊人的细节,这也许也是普氏在追求的目标吧。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4

读《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漫游。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静静地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怎么繁衍、成长为一个阔大幽深的花园。

《追忆似水年华》是我读过的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幅最长情节最散漫随意的一部,它没有严谨的故事,除了马赛尔以外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让我如此着迷,我彷佛面对一座规模浩瀚博大、结构精致繁复的宫殿,推开那扇看似平凡的门,发现里面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鲁斯特用其精美、精细和精微构造出了一种博大的气势。

《追忆似水年华》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出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小说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的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惊讶于作者丰富的学识。书中大量的引述贯穿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世界通史,令你无所适从,找不到自身归宿地。正是这样的原由,使理解的难度大大加大。但是我可以完完全全从另一个方面去接触它,感触它,书中到处所流露出的饱富激情但却倍受压抑的感情,它甚至令我有种窒息的感觉。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丰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当然,只有那些才华出众、思想深邃的艺术家才可能为世人破译并展现这个世界,而且也仅是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此外,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也极有特色。对于作品的结构,序言里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圆拱”。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的两条线索在作品里发展,最终汇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一般的一部家族史。普鲁斯特的文字也相当优美,尤其擅长使用比喻,对于各种细小的事物和内心感受都刻画得具体而真切,即使是中文译本也不能使其减色。

总之,要真正领略《追忆似水年华》的魅力,还只能靠亲自读一遍。虽然普鲁斯特的文字有时也给人太细致以至筻碌母芯酰但只要你耐心把它读完,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5

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这本书花费了我很长时间,因为我一直都没办法深刻的去理解这本书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读后我沉思良久,仍难理清心头的感觉。

作者要表达到什么?书中的人物如:斯万、夏吕斯、希尔贝特、阿尔贝蒂娜、盖尔芒特夫人、罗贝、安德烈、奥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写这部书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脑中的问题缠绕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 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 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作者写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的变迁。两个不可调和的族群——斯万和盖尔芒特,最后结合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这部书里得到最好的诠释。传统贵族的没落所溅起的浪花,在这部书中被写成了美丽而丰富多彩的落日景观。一曲旧时代文明的挽歌唱过之后,人们还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尔贝特变成了盖尔芒特家族里的媳妇。这部书对法国上流社会旧时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写,让人很自然地想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要用回忆的文字无限留恋地再现出来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咏叹整个族群失去的“似水年华”,难免有些伤感和悲哀。

这部书的语言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读这部书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一般我都是半夜夜深人静之际,打着台灯,聚精会神地读,这样才能领会其中优雅的语言和唯美的文字,我读着甚至敬佩起那些译者了,因为我看的只是译文,就已经如此程度了。可想我的文学修养还有待提高。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斯万,奥黛特,希尔贝特,圣卢等人细微而又明显的变化,印证了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因而“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6

近一段时间,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粗粗读过(洋洋240万字,够累的),叹为观止。若有时间和闲心细读,玩味之际可能快乐更多。这是一部奇妙的心灵独白史。没有紧凑的故事情节,只有滔滔不绝的文字奔涌至眼底,看了上句若不看下句,你猜不出作者会讲些什么;看了上段,下段的内涵你根本就推测不出来。几乎每句话、每段文字都是美的闪光、都是智慧的标题、都是真知灼见。

许多地方的文字,并不比人类历史上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话逊色。这是一部散文式的巨著。它好象撒满了五光十色的宝石的草原;草原上有花在开放,有草在生长,有虫儿在鸣唱,有蝴蝶在起舞,还有阳光雨露,电闪雷鸣,月辉彩虹。细看,在阳光下在草丛中随处可见宝石的闪闪烁烁。那是真的宝石,可他们象小石子一样多、一样不起眼。若没有阳光的映照,则看不见他们的闪光,还真不把它们当人间瑰宝看待。这阳光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读者的会心一笑或拍案一叹。而这些宝石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作者随笔写的一个词或几句话。这词之精彩、这话之绝妙,不看想象不出来。

普鲁斯特对文学、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美食、时装等高雅之物的欣赏知识达到专业人士的高度。普氏尤会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上流社会的男女心理活动。他笔下的少女和鲜花一样,自然而生动,敏感而娇美。他对人类的友情、亲情、爱情之体验之细腻,描述之细致达到空前之高度。他笔下的天空、大海、山坡、田野、教堂等美妙绝伦,变化莫测。我尤其喜欢他在乘车旅行时,透过车窗对沿途看到的风景之美的描写。

现实中,我也喜欢在乘火车时欣赏沿途的大好河山。可我的文笔之笨拙,难再现真实的风景之美的万分之一。普氏一代大家,那文笔就不同了。他能为大自然增色添彩。他对旭日和落日的描写我也赞叹不绝。红日初升的天空与落日的时分的晚霞被他的笔描写成天堂的景色。有趣的是,他很少描写满天繁星和月光皎洁的文字——我猜想这是因他身体不好,夜晚不大出门有关吧。普氏的文笔非常优美。

有的地方则是不露声色的幽默,语句或辛辣或俏皮。作者对上流社会那种无聊空洞而奢华的生活随时随地加以冷嘲热讽。他常常将某个实物东西当成有知觉、有思想的生命之活物来写,这颇符合佛家的万物平等之原则。他笔下的对话能非常逼真地再现书中当时当事的气氛和人物的背境。这些由书中人物说出来的原话是作者随心所欲地插进来的。由此可见作者的记忆力之强!有些地方,对于社会、人性的哲学议论有卢梭的风格。对于大自然风光的描写则有《瓦尔登湖》的影子——亦或反之;与《猎人笔记》迥异。

普氏笔下的少女都是一些天真烂漫而又不乏任性的精灵。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嗔一笑都展现出其纯洁心灵之海的波光艳影。有些女孩还喜欢恶作剧——淘气而又不失节制。他们都是天堂的使者,所以她们脸上都洋溢着阳光。她们也是海的女儿,因此她们在蔚蓝的海滩边追逐浪花,那么投入、那么快乐。我能从这些女孩身上看到郝斯佳的影子亦或林黛玉的遗风。我想每个少女——哪怕最平凡、最乡气——也能成为作家或画家笔下的艺术女神。如果能真实地再现这个女孩的肉体和精神之美,我们会发现这种美中的率真与随心所欲。

小女孩的美随时随地灵光—现又转瞬即逝——连她自己也意识不到适才美神亲吻了她。一旦她意识到这种美对人的诱惑,而想通过各种手段固定下来,保存起来时,少女已堕落成交际花了。但凡自然之美是不能参有人之意志的刻意。自然就是自然,如同生命、如同日月星辰、青山绿水。普氏深得其趣——他以高出女孩们的智慧与敏感与她们一块游戏,以便欣赏之、享受之、影响之。他以此为乐、亦以此为业。若不是写出这部惊世之作,他的生活,我们可以认为是曲型的纨绔子弟的空虚无聊的人生游戏。女孩们老了,但其妙龄年华却在普氏的笔下复活,这于人类之精神文化多么有意义!

我想普氏的创作生活定然不象路遥创作《平凡世界》那样“苦行僧”吧。普氏下笔万言,恣意汪洋,随心信笔,为所欲为。我看起来却非常累。拿此书当小说读那是笑话,只能当散文读,最好是当哲学著作读。那种阅读时的快感全来自闲而又闲、静而又静的时候。要想读的“过瘾”,最好找《基都山伯爵》和《红与黑》之类的快意恩仇的书来读。说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去“探险”,“洗涤”人心,则找《追》来读不错。我以为梭罗的《瓦尔登湖》与《追》是同一类书。普氏是靠精雕细刻人物的心路历程,来展现人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在普氏所写的人物中似乎没有一个是我所倾心欣赏的。勉强说一个,我选安德烈。这个女孩聪明高贵、机智灵活;另外还非常大度和善良。

我向往的是普氏笔下的海洋、小镇、山坡、田野。我对普氏所描述的教堂尤为感兴趣。普氏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描写这些教堂,我则更愿去亲身感受教堂里的宗教氛围和《圣经》有关的文化内涵。我最想去的不是那些大都市中游人如织的著名教堂,而是安静肃穆的小镇教堂。这种教堂最贴近上帝,也最能代表教徒之虔诚。我也想听听普氏醉心的那段音乐——看看是如何地动听迷人。普氏笔下的贡布雷是一个迷人的小镇。该镇的真实名字为伊利耶——系普鲁斯特父亲的故乡。浪漫的法国人现在已将此镇取名为伊利耶——贡布雷了。镇上有小说中的饭店、点心、餐馆、杂货店等实物招待游客。因此,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普氏虚构。

有人说,人们的情感中有两种幸福观的辩证法:一是赞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现实的前所未有的极乐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轮回,无尽的追怀回归太初,回归最初的幸福。在普鲁斯特看来,正是幸福的挽歌观念——亦可称之为伊利亚式的——将生活转化成回忆的宝藏。普氏把“没有要点的故事”写得“兴味盎然”,其实是在普普通通的故事上,通过回忆之手涂上了空灵的五光十色的彩粉。人的回忆是奇妙的魔术师,能将一件小事,一段小曲,一幅小景凭空变成意味深长的启迪,美妙无穷的享受,绚烂多姿的天堂花园。有人怀疑这些幻化后的瑰宝是否真实时,普氏理直气壮地说是真的,我的回忆告诉我就是这个样子。

再说,哪部伟大的小说不是回忆录?世间一切都变幻无常、流转不定,惟有人的记忆是永恒的。诚然,一个人若只能在回忆中再现过去的美好时光,那只能是“回光返照”,只能算是月光似的没有温度的热情,只能算是挽歌了。这表明我们得人生开始“往回走”——回到我们来得地方,回到我们本来之所——我们走在思想情感的归途。这种回忆的滋味虽甘美,必定还夹杂忧伤与哀婉——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普氏的七卷巨著,几乎每一行,每一段文字都是清畅哀亮的挽歌,都是凋谢之花——“飘落风尘,虽有悲意也从容”。读着读着,会有这样的感伤:哦,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难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都是些美丽的花朵,可惜都没有结果。有些刻薄的读者会说:切,这都是普氏老了不能动了,躺在床上的意淫。当然,我会问一句:是吗?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7

本世纪法国文学贡献给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忆逝水年华》莫属了,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与普鲁斯特签订合同,以求取得出版这部多卷集的其余几部作品的权利。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下来。战争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

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追忆逝水年华》象一支如痴的梦幻行板,款款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8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总的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该小说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小说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女主人往往拿她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这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作者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也正是吸引读者之处。《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也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所以读这部小说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看完这部小说,仿佛让人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或许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每个人还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分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9

很奇怪,读《追忆似水年华》,忽然感到,有时像是在钓鱼,有时又像是在赛跑。

读着大量细致真切而又看似琐碎的描述段落,感觉极像是在钓鱼——静静地欣赏着湖面美景、周遭风光,从容不迫地等待鱼儿上钩。就是这种安然恬淡感觉。氛围很好。心情平静。耐心等待。静心等待。等待奇迹出现的刹那。

总是先有一些小鱼急惶惶撞来,于是我把它们尽数收入囊中。

其一,从文本里一次又一次惊人地发现,在作品前面感受到的意境内涵,会如期出现于后面的文字里——那种阅读者与写作者心灵层次的不谋而合,能够叫人顿生快意。

其二,文本纷繁不乱、精致趣味的结构,传神逼真、细腻准确的心理刻画,自然本真、独特别致的遐想思辩,都会使人惊叹不已。

譬如对一般事物大胆的想象与联想。三座令他喜悦非常的塔影,到最后居然被他想象成田野上的三朵小花,或者被他联想到传说中的三位姑娘——“她们怯怯地寻路,只见她们高贵的身影磕磕绊绊,后来就彼此紧挨在一起,一个躲到一个的身后,在夕阳未消的天边只留下一个婀娜卑谦的黑影,最终在夜色苍茫中消隐。”使得文字具有了温情脉脉,具有了鲜灵动感,在人们心里永久地闪亮。

尤其是那些颇具思辩意味的文字,令人着迷。

比如放弃。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无论什么,若都珍惜备至,注定要两手空空。因为太拥挤,大脑会窒息;因为太多,两手会忙不过来,眼睛会看不过来,事情会做不过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上讲,不能果断地该弃则弃,不能加以适当选择,总是一种不明智,是一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再比如希望与失望。我们的内心本能地向往最美好的事物。不熟悉但却是令人想来神圣的事物,很容易激发我们舒适愉快的感觉。而一旦接近并逐渐熟悉这些事物,便会格外失望——实际的情形跟假想的情形,总是有距离的。作者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语言,向我们再现了这样的由深切希望到大感失望的过程。

其三,一些极具特色的语句,会让人生发共鸣。两相对应,妙趣横生。譬如读到“由于没有别人做伴,我只得与自己做伴,无可奈何地回忆起我的那两座钟楼”时,脑海里就会作想“由于没有别人做伴,我只得与自己做伴,无何奈何而又津津有味地赏读我喜爱的文字。”;读到“初见双塔时我所感到的那种喜悦立即膨胀起来,使我像醉了似的再不能想别的事情了”时,便涌起“忽然发现书中那耀目的一点两点,我便像醉了似的再不能想别的事情了”;读到“一个屋顶,……一点阳光,一条小路的特殊气息……这一切事物的隐秘之中蕴藏着某种东西……我一动不动地呆立在那里,用眼睛看,用鼻子嗅,想用自己的思想,钻进这形象和这气息的内部去”时,就感觉有一个圆球,闪闪发光,内含什么,让人去探究,乐此不疲。及至一层一层剥开,观照、理解、体会,才恍然大悟。……

就这样,这些小鱼儿——像鱼儿一样鲜灵活泼的阅读体验,装满了自己的内心。读着,想着,比较着,快感就此产生。

而当读至“大鱼”将要出现时,就像是在赛跑了。内心充满高涨的激情和兴奋,直冲向终点。那种冲刺的感觉,一瞬间令人心神振奋,只觉作品中激情澎湃,光华毕现。

鱼儿终于出现。终点就在眼前。钓鱼与赛跑合二为一。大鱼来临。终点迫近。突如其来的事情险些搞得我手足无措。望着那个大鱼,或者那个终点,——一片期待中的文字,心里充满快慰。先前那种悠哉游哉的平静心情悄然无影无踪。就是它了。大鱼也好,终点也罢,我满心喜欢。犹如捕得鼠雀的猫先将它们尽兴耍弄一番、观赏一番的那种情景,我不急于去读它们,而是故意放缓阅读的时间,感觉一种心安理得、喜不自胜的心情。及至开始读,也是半天不忍读完。等最终怀着异样的心情把它们细嚼慢咽,点点消化,只觉得世界的安详、温暖,溢满心田。

一种奇异的时光倒流,使得他神游故地,重温昔日残梦,体会独特意蕴,甚至在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也能够嗅到虽无形无迹却长存于他心田的丁香花的芬芳。那些田野里的矢车菊、山楂树和苹果树,那些河水以及河水中的睡莲,那些磨房、教堂……早已印在他的心灵深处,已经在他心灵深处深深扎根。隔年之后的同样情景,就是再熟悉,也已完全陌生。它们不能够与他记忆中的那些直接和他作心灵交流的往事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时候,记忆显示出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没有什么能够把记忆中的美好与愉快夺走、替代。一切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个过往记忆本身,实实在在体现了时光虽然流逝、却显然仍然永存的理性光芒。这种时光与记忆,携手并肩,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思想,使宝贵的依然宝贵,美好的依然美好;使生命本身焕发出夺目的美丽之光。

追忆似水年华国外名著个人读后感精选篇10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丛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在这段话中,除了优美的叙述语言之外,还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在为我们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隐喻”,而像这样的句子,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比比皆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隐喻”是普鲁斯特较为喜欢应用的叙述语言技巧。如, 在谈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时,文中写到:“这种病人只从别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发光星体的光以及某些物体只容电流通过一样。” 再如:“每过两分钟,德夏吕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强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问题,犹如贝多芬探询的短句,按同一间隔反复出现一一配以过分华丽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动机,变调和‘主题再现’曲。”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

如:“ 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在这个复合句中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见一个矫揉造作的维尔迪兰夫人的模糊画像。维尔迪兰夫人矫情的原因是有爵位的康布尔梅夫妇到了;矫情的对象是新客人,‘我’,和夏吕斯等;矫情的表现是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只顾同大夫说话;矫情的心理状态是故作镇静。在这个复合句中,作者把维尔迪兰夫人矫情的原因、对象、表现、心理状态都给我们表现出来了。在一个长长的复合句中,使维尔迪兰夫人内心状态和外表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

以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

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