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文科的同学们注意了! 对于历史的学习,背诵重要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学好高中的历史知识点,备战高考!一起来看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高中历史复习-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历史必背的基础知识汇总

★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

★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 高一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五篇

★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 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

★ 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

★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5篇总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