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介绍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介绍

  "问题教学"模式的"形成共识,以史鉴今环节引发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尝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介绍

  一、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意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模式是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读课题提问——课中提问——小结提问"为主线,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辩的课堂氛围。它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创新意识、教学系统等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与联系,去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升华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本真,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素养和创新、综合与实践能力,提升其人文修养。

  二、 "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 主体性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模式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发展性教育思想

  教育实际上是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过程。其特点就是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逐步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同等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来,从而得到积极的发展。

  3.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能是信息,知识是通过学生活动不断建构起来的,是非预存的。学习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把发现学习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题目,提出想要在本课中学习的问题。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提炼,作为本节课学习的提纲和任务。然后再分三步走。

  1. 自主研习,发现问题

  (1)从教材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结果、影响等)

  (2)有哪些证据来证实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提示:史书记载、诗句、图片、文物等)

  (3)还有哪些感兴趣并想进一步探究的历史问题?

  (这一部分也可以用导学卡、学案等代替3个学习提示,导学卡和学案要分收获和疑惑两部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的提示去获取知识,并继续质疑。3个小提示对学生的自学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1)是指导学生收获知识;提示(2)无形中让学生明白"历史是注重证据"的这一理念;提示(3)引导学生"课中提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读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读课题提出的问题来学习新课,在读书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强调了学生自己感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把它们"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搭建课文知识的立交桥,结构式地呈现全课内容。这是对课文内容的重新建构和整合,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有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教材,进一步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2.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鼓励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图,解决上一个学习环节提出来的疑惑,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回答,而誓励生生合作,采用2、4、6、8……n 合作探究式,2人不能解决的,4人解决;4人不能解决的,6人解决……依次类推,对于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推向全班,教师在巡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共同的疑惑;全班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精讲,教师要"无事不出场""该出场时才出场"。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解放了教师,活跃了学生。

  (2)师生合作。对于全班同学的疑问,通过师生合作来完成。教师通过提供恰当的、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时候的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长舒一口气—— "原来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问题。但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解决是通过对深层次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继续补充必要的材料,继续对学生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只做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最后进行点评、补充与总结。这样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 形成共识,以史鉴今

  在新课学习完成后,引导同学们回顾整节课内容,再从整节课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即 "小结提问",小结提问要具有总结性、拓展性和升华性,既高瞻远瞩,又承前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并与社会实际、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四、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的成效

  1.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并促进其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学习提纲和任务就是让学生读题目提出问题、生生合作解决的问题,而问题则是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后提出来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兴致高,劲头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2. 转变了教育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少年来,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导演、主演,是真理的化身。"问题教学"模式,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回归导演的位置,学生成为真正的演员,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快乐。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然后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4. 引导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问题教学"模式的"形成共识,以史鉴今"( 即"小结提问")环节引发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汲取历史智慧,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社会中的现象,尝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意识。

  设置“悬念”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

  (1)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

  (2)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

  (3)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学生经过10-20分钟,便会导致注意力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历史课“问题教学”模式介绍相关文章:

1.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初一模板

2.关于初一历史教师学期的工作总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