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
历史知识点不仅多而且琐碎,但作为历史学科的基础,考生们往往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与历史课本“搏斗”。这种方法不见得有错,但的却不利于科学记忆以及兴趣的培养。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不死记硬背也能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
一、紧抓史纲,明确知识框架
史纲就是主干知识线索,即那些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纵向或横向线索加以整合的知识点集合。对史纲的梳理在二轮复习就已经完成,由于这些知识点是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再次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提炼重点,明确知识线索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
譬如,按照纵向线索,我们可以梳理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民本思想及其实践、人文主义思想 的发展、古今中外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若干线索。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线索为例,可以将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 单元、第八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梳理,进一步明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并且逐渐形成制度化、 体系化的世界市场。
再如,按照横向线索梳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明清之际的中国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1949年至1956年的新中国等都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梳理。梳理时,一定要明确其经济、政治、思想的阶段特征,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落实史实,查补细节知识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是高考的关键。因此,考生需要在这十几天内对《考试大纲》明确的知识点进一步落实。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下列知识点是常考考点,需要强化复习:
必修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 战争、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三:百家争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儒学成为正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进一步落实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认真阅读五本教材。一方面,查漏补缺,复习主干知识之外的枝节知识;另一面,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必修与选修、选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做到复习无盲点。
三、强化史法,提升应试技巧
在将基本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线索高效复习一遍甚至多遍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调整心态,认真整理、分析以前做过的典型试题及前几年的高考真题。
将自己以前做错的题,得分较低的再看一遍,深入分析研究,明确错误原因:知识性失分,要及时回归教材;方法性失分,要重新审题,理清该题思路,找准切入点;过失性失分,要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等毛病。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考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合作的条件:(1)在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也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中共“三大”和国共合作的方针——(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2)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的身份公开领导工农运动。二是“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无论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组织上共产党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4)评价:中共“三大”作出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在这次会上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二、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2)议题: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3)内容:《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以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国共两党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
四、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教育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领导人: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作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考点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军阀混战——(1)背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中国。(2)概况:1920—1924年之间,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3)影响:“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2、冯玉祥北京政变——(1)原因:冯玉祥具有一定的朴素爱国思想,他仰慕孙中山,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加上和吴佩孚矛盾的加深,促使了这次北京政变。(2) 性质: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但不是一次革命。它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3) 政变的过程:1924年冯玉祥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电邀孙中山北上。?
二、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1)时间:1924年冬。(2)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中共对孙中山支持北上,一场全国性的召开国民会议运动掀起了。(3)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孙中山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
三、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时间地点:1925年5月30日,上海。(2)原因: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多人,是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工人和学生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制造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原因。(3)领导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4)结果:面对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大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的利益一致,是反动的阶级)单独退出运动,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又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工人阶级为保存实力而停止了罢工(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5)五卅运动的意义: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6)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26年10月,香港和广州。领导机构是省港罢工委员会。坚持16个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它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是这次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1)时间及对象:1925年,陈炯明。(2)意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3)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考点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
考点四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干涉:1927年,帝国主义增兵上海和制造“南京惨案”。?
二、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1)“国民党右派”的概念:在大革命时期,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水岭。(2)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参加“西山会议”的国民党右派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最早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若干决议,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矛头直指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分裂统一战线;同时在组织上分裂国民党,决议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当时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1926年元旦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严厉制裁了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被永远开除党籍。但他们并未中止反/共活动,其影响十分恶劣。(3)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 扣押李之龙,中共退让,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后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两个事件的结果使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为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准备: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来到上海,立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等,举行一系列会谈,获得支持。(2)概况: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3)影响:大革命遭到局部失败。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汪精卫的迅速右转:汪精卫限制工农运动,纵容反动军官发动反革命叛乱。革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2)概况: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在“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3)影响: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大革命的功绩和影响:(1)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它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失败原因——(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2)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经验教训: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七单元 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1、原因: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2)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借用国民党旗号。(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了。
3、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地点:汉口。(3)主要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4)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4、湘赣边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领导:毛泽东。(2)特点:公开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号,不但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较多的工农武装参加。(3)重大事件:文家市决策(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意义:(1)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2)为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二、井冈山的星火?
1、井冈山根据地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意义)。
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及湘南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使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理论探索: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城市的道路。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红军在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
2、革命实践
(1)土地革命——①原因: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②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③意义:这条路线极大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积极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武装斗争——①、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0年底—1931年秋;毛泽东领导;方针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②、结果:使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对峙。
(3)根据地建设——①、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江西瑞金。制定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性质是工农民主革命政权。标志正式建立与国民党对峙政权。②、经济建设:为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党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同时根据地还兴办一些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斗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考点二、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1)原因:日本1927年“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方针;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了创伤;国民党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日本加快侵略步伐;日美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也是其重要原因。(2)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3)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4)影响: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1)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2)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是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马占山,打响东北抗战第一枪)。 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国民党内爱国力量:(1)1933年3月。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员)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_。(2)1933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在福建成立_。
考点三、红军的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怒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压力,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实质:是以“必先安内”作掩护,继续推行向日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3)表现:1933年蒋介石相继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红军打破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2月,毛泽东对苏区军队领导权已被王明等人剥夺。周恩来、朱德抵制王明等人错误指令,指挥红军打破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背景:1933年初,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经过: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红军奋战一年,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路线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长征线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会师【1935.10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会师【1936.10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是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考点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式?
一、华北事变?
1.“何梅协定”——(1)背景: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签订了《何梅协定》。(2)内容:中央军队撤出河北省境,取缔一切抗日活动。(3)影响:华北门户被打开。?
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1)实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2)影响: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了。?
二、瓦窑堡会议——背景:(1)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1)原因:华北事变,日本进一步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共产党号召领导。(2)过程: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 (3)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运动的结合,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1)背景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扩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根本原因)。在日本加紧侵华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谏,却遭无理训斥(直接原因)。(2)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3)各方反应及和平解决: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企图置蒋于死地,挑起内战,以夺取统治权;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奔走;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经多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5)意义: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包括国民党内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相关文章:
1.怎么学好历史的窍门
2.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技巧:学好政治不靠死记硬背
3.怎样快速记忆历史
4.如何快速的提高历史成绩?
5.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复习方法注意事项
不靠死记硬背怎么才能提高历史基础
上一篇: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