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1.曹胜袁败原因:

(1)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2)曹操:重用人才;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理解性记忆)

2.意义: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1.战争起因: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2. 曹操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1)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2)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3.影响:

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刘占两湖、川贵。

孙在长江中下游。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222年

-三国鼎立史实结合P76地图记忆。

-三国都注意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保护自己或进攻别国)三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2. 建立时间:266年

3. 都城:洛阳

4. 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263年,魏灭)、魏、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5. 灭亡时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6. 西晋灭亡(短命)的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

②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③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西晋后期。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结合课本P80页地图)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简称“五胡”)。

3.前秦统一北方:

(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迅速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南方)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

2.灭亡时间:420年

3.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堂兄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4.东晋未统一全国原因: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

二、南朝的统治

1.南朝:420——589年期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这些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3.梁武帝萧衍时,政治腐败,允许部下对地方烧杀抢掠,对经济破坏严重,使得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⑤统治者重视。

2.表现:

①农业:修水利垦荒地;水稻为主施緑肥,小麦农耕和粪肥,也在江南推广。技术上: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出现。

②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南朝时,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1.苻坚失败原因:

①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各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最主要原因);

②苻坚轻敌;

③内部不团结;

④指挥不当;

⑤战火烧到南方,不得人心;

⑥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⑦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2.影响:

(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治移风易俗)

1.北方的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北魏统一北方:

①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②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3.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①494年,迁都洛阳。迁都原因:原都城气候干旱,供给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合和控制中原。 迁都目的: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洛阳繁荣,中原发展。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说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4.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2.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3.表现:

①生产生活:北方各族由畜牧业转向农业生产,汉人学习北方各族畜牧经验,同时,食物、服装、用具等与汉族融合;

②政治上: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交流频繁;

④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隔阂与偏见减少。

4.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发展客观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

1.《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总结北方长期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方法;强调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在前人刘徽基础上创造的。

3.东晋,山水诗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4.南北朝辉煌石窟艺术反映佛教盛行,为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开凿石窟,北朝石窟艺术特点继承秦汉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佛教艺术特点。龙门石窟常与佛教、白马寺结合在一起考察。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资料大全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