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物理学家以及相关资料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物理学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组成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家。也意为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即物理学)为目的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物理学家以及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里克特(Richter,Burton)

国家或者地区:美国

学科:物理学家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和丁肇中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丁肇中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 历

里克特(Richter,Burton) 美国物理学家。1931年3月22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 里克特获得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又去斯坦福大学专攻粒子高能物理学。他负责督造了世界上第一对电子存储环;这种设备可使两束高能电子进行正碰撞,从而增大了碰撞的有效能量。六十年代里,他又设计了斯坦福正电子加速环;它可使物质粒子和反物质粒子进行正碰撞,这便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量级。 这样大的能量打开夸克世界的大门。当盖尔曼提出夸克这一概念时,只需要假设存在两种夸克,便足以解释质子和中子的存在了。这两夸克叫做“上夸克”和“下夸克”。为了解释各种奇异粒子的本质,又引进了第三种夸克----“奇异夸克”。 随着对夸克本性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须认为夸克是成对存在的,如果存在着第三种夸克,也就必然存在着第四种。给它起的名字叫“粲夸克” 由于手头有了巨大的能量,里克特在1974年得到了一种粒子,由这种粒子的性质可以认定,粲夸克正存在于它的内部。里克特给这种粒子起名为Ψ粒子。几乎与此同时,在美国长岛的布鲁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的丁肇中也独立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他将这种新粒子叫做J粒子。J粒子和Ψ粒子原来一回事,这两项发现便联合发表了。 里克特和丁肇中的发现提供了支持现有夸克理论的有力证据,因此,两人共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 Manne Borje 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他从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46年接受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职位,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在莱顿(Leid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重返哈佛大学,任副教授,1980年成为杰哈德·加迪(Gerhard Gade)大学教授。1958年入美国籍。194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时,曾专攻迈射和雷射的基本原理。1953年汤斯(Charles Townes)演示了迈射,两年後,布洛姆伯根详述了微粒的极广泛的应用。

西格班(Kai M. Siegbahn, 1918-)因发展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并用以研究光电子能谱和作化学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 1920-)和肖洛(Arthur L. Schawlow, 1921-1999)因在激光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分享了198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2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试图运用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通过对光电子的研究来获取物质内部的信息。然而,由于仪器分辨率一直不高,多年来没有重大进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格班(左图)和他的同事们将研究β射线能谱的双聚焦能谱仪用于分析X射线光电子的能量分布,发明了具有高分辨率的光电子能谱仪。他们研究了电子、光子和其他粒子轰击原子后发射出来的电子,并系统地测量了各种化学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后来,他们又发展了用于化学分析的电子能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所谓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或化学分析电子能谱学。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是化学上研究电子结构、高分子结构和链结构的有力工具。西格班开创的光电子能谱学为探测物质结构提供了非常精确的方法。

布洛姆伯根被公认为是非线性光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同事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关于物质对光波场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描述方法;(2)关于光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光波与物质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3)关于光通过界面时的非线性反射和折射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将各种非线性光学效应应用于原子、分子和固体光谱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激光光谱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在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中,他建立了许多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波混频”法,即利用三束相干光的相互作用在另一方向上产生第四束光,以便产生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的激光。利用这一方法及共振增强效应,可以高精度地确定原子、分子或固体中的能级间隔。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能够描述液体、金属和半导体等物质的非线性光学现象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对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以及对一系列非线性效应的发现,大大地扩展了激光波长的范围,使适用于光谱学研究的激光波段从紫外区、可见光区一直覆盖到近、远红外区。

三.费森登(Fessenden,ReginaldAubrey)

1866年10月6日生于魁北克省米尔顿;1932年7月22日卒于百慕大的汉密尔顿。 费森登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爱迪生手下的首席化学家,后来----从1890年至1892年----又在爱迪生的殆对头威斯汀豪斯手下工作。虽然同爱迪生或十九世纪的其他许多发明家相比,费登森几乎不为人知,但实际上他获得的专利无论在数目上还是种类上都仅次于爱迪生而居第二位,他一生获得的专利达五百项之多。他的最引人注目的发明是对无线电波的调制。无线电波可以以脉冲形式模仿莫尔斯电码的点划记号向外发送。然而,费森登想到可发射连续的电波,使其振幅随声波的不规则变化而改变(这就是调制)。在接收台站,这些变化了的电波可被选出并还原成声波。 1906年,人们第一次用上述方法从马萨诸塞州海岸发送出无线电波信号,收音机真的收到了音乐。现在众所周知的无线电广播就是这样诞生的,虽则在达到它的完善时期之前还需要做出许多发明,特别是德福雷斯特对三极管的发明。

四.布莱姆伯根(Bloembergen,Nicolaas)

布莱姆伯根(Bloembergen,Nicolaas) 荷兰-美国物理学家。1920年3月11日生于荷兰的多德雷赫特。 布莱姆伯根求学于乌德勒支大学,1943年获是硕士学位。那时正值纳粹德国占领荷兰,在艰难的岁月中,纳粹关闭了荷兰的大学。到了战后,他才能继续学习,并在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 其后,他在哈佛大学担任了某些研究工作,1952年申请在美国永久居留,1958年加入美国籍。从1951年起,他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 布莱姆伯根对由汤斯所提出的脉泽产生了兴趣。早期的脉泽装置是在短暂的发射中释放它所存能量,接着是一个停顿期,以便为下一次发射储存足够的能量,因此发射是间歇的。1956年,布莱姆伯根设计了一种三能级的脉泽,而不是先前的二能级,这样,较高的能级在另一个能级发射时进行能量的存储。由此,他制成了第一台连续脉泽。

五.阿尔伯特·亚伯拉罕·麦可逊

1869年,麦可逊进入位于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并于1873年毕业。麦可逊早先就著迷於科学特别是光速的测量问题,1881年海军委派他到欧洲学习两年,1883年,他接受了一个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叫做Case应用科学院的邀请,成为那里的物理教授,并专心研究改进干涉仪。1887年,他和爱德华·莫雷共同进行了著名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这个试验排除了以太的存在。后来,他又转向利用天文光学干涉测量法测量恒星的直径和双星分光片的测量。

1889年开始,他在麻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任教授。1892年被指派到一个全新的大学——芝加哥大学任物理学系第一任主任。1907年,麦可逊因为“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而成为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同年,他获得了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1916年,获得了亨利·德雷珀奖章,1923年获得了海军天文协会金质奖章。   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是以他的名字命字。   麦可逊于1931年5月9日逝世于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


物理学家以及相关资料相关文章

★ 最著名的10大物理学家

★ 伟大的10位物理学家排名

★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

★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简介

★ 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 真正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 欧内斯特.卢瑟福物理学家事迹相关报道

★ 物理学上10大科学定律及理论

★ 关于五个高智商名人的人生事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