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孔子的政治智慧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孔子的政治智慧

  孔子,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称为“圣人”,是万世师表。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王道不存。孔子致力于推行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政治主张,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的政治智慧

  孔子,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称为“圣人”,是万世师表。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王道不存。孔子致力于推行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政治主张,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然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百折不挠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四处碰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孔子从五十多岁的“知天命”之年,带着弟子们,长途跋涉,一路上备受冷遇,遭受诋毁、谗言、羞辱、讥笑甚至奚落,甚至连他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当时的社会所用。

  孔子后来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及实践思想的行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老子那里问礼,老子告诉他说:“一个人太聪明,看得太透了就近于死地,因为你肯定好议人非;一个人知识渊博能言善辩,声名太盛就容易危及自身,因为你可这样就会把别人的恶给暴露出来。所以当儿子的不要太自我,当臣子的也不要太自我。”《史记·老子世家》里也记载,孔子问礼与老子,老子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都比较善于隐藏财富;有盛德的君子,看起来傻傻的。要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欲望,自负的态度和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是毫无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了。”

  老子看似人生感悟的话,其实是在启迪孔子的政治智慧,这些话促使孔子进行深入思考。孔子后来就十分认真的研究《周易》,希望找到他不被重用的原因。《易纬·乾凿度》上记载,孔子以前不知道《周易》的本经,偶然用蓍策推演了自己的命运,得出《旅》卦的卦象,就请商瞿帮他解卦,商瞿说:“您有圣人的睿智却得不到圣人的职位啊。”孔子听了就哭着说:“这都是天命的安排啊。”叹息后就放弃了以前的志向,不再诵读《礼》,停止删定史籍。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创作《十翼》,来阐明易道。

  所以《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tuo)。读易,韦编三绝;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也就是说,孔子晚年的时候,突然很喜欢易经了,不停的研究,把竹简上的牛皮筋都翻断了很多次。孔子通过研究《易》,并作了《易传》,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明白的道理,补齐了自己思想的短板,使自己的思想体系更完善。所以他自己说:“如果给我几年时间,我能够在五十岁时就开始学《易》,我就会掌握《易》理,那样我按照《易》理行事,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这句话说明,孔子在真正吃透《易》道之前,他自己认为是有“大过”的,这个大过是什么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楚昭王想封孔子七百里地,楚国当时的宰相子西就说:“大王,我们国家出使诸侯国的人有比子贡强的吗?楚王说,没有;大王的辅佐之臣,有比颜回强的吗?没有;大王的将领有比子路强的吗?没有;大王的各部部长有比宰予强的吗?没有。”子西又说;“我们楚国的祖先,最早周朝封为子男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想光复周公、召公那样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要是用了他,那我们楚国还能世代拥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不过百里之地,后来就统一天下。现在你给了孔丘七百里,他又有那么多优秀的弟子帮助他,这恐怕不是楚国的福气吧。”楚昭王一听就明白了,马上不封孔子了。

  从这个典故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已经告诉了我们,孔子所犯的大过,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孔子为什么跑了七十多个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其实孔子在当时可以说是没有参透政治的本质,政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个国君很清楚,任用孔子,不是任用他一个人。孔子的背后是一个团队,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就有七十二名,那么各个国君都很清楚,一旦任用了孔子,就像子西所担忧的,他的那些优秀的弟子如何安排,如果都启用,那么孔子当宰相,颜渊就得当副宰相,子贡就得当外交部长,子路就得当国防部长,宰予当封疆大吏,宰相和各部部长都是孔子的团队,国君会怎么想?

  而且孔子对自己的思想和治国理政的才能很有信心,孔子曾经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也就是说,只要用了他来治国,满一年,就会大变样,三年就会大有成就了。那么国君和他原来的臣子怎么想?你孔子没有来的时候,这个国家治理的不好,你的团队来了之后,国家很快就治理好了,那么国君的政治合法性如何保障,那些原来的臣子如何安排,这牵涉到非常多的现实的政治利益,所以也难怪孔子不能被重用了。

  所以孔子在研究《易》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他的大过之所在。据李守力先生考证,孔子一生中有两次机会接触到《易象》,前面我们讲过,《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所以《易象》不传诸侯,只藏于周王室与鲁大史氏那里。孔子51岁当了中都宰,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时候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条件接触《易象》的,但是孔子因公务繁忙,一心想着削弱三桓、堕(hui)三都,没有抽出时间去认真的研究《易象》一书。到了68岁孔子回到鲁国后学《易》,研究《易象》后发现了易道的真谛,非常后悔没有早点研究《易象》,所以才发出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的追悔之言,孔子认为的“大过”,就是因为没有吃透《周易》的精神,致使“堕三都”失败,被迫周游列国十四年。

  我们前面讲过,《汉书·艺文志》记载《易》之创制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而《易传》的基本特点是:阐发易理,也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易》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卜筮之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孔子的注意,《论语》上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孔子晚年突然如此喜欢《易》,他的弟子子贡就有点不理解了。据《帛书•要》篇记载,子贡问孔子:“老师您也开始信算卦了吗?”孔子回答说:我自己占卜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但是我并不把占卜看作主要的,我主要是探索它背后的制度性意义,君子靠德行去获得幸福,因此不需要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君子靠信守仁义去获得吉祥,因此虽然讲卜筮却很少用它。所以祝巫们靠卜筮求吉凶的做法,对于君子来说是次要的。后世的人将来质疑我,恐怕就是因为《易》了。”

  那么孔子在研究“易”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制度性的哲理呢?那就是乾坤之道,《文言传》中孔子说:“乾坤,这是易的门户啊,乾坤代表世间的万事万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谐发展的规律,从而体现了天地之道。”孔子参透了《周易》的乾坤之道,专门为乾、坤两卦写了《文言传》,王弼解释“文言”为“文饰之言”,我认为这里的“文”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规律”,“文言”就是“规律之言”,所以我们才把古文叫“文言文”,其实就是写法有规律性并且能体现规律性的文章。从政治角度讲,乾卦象征君,坤卦象征臣,乾卦规律意味着如何做好一个君主,坤卦规律意味着如何做好一个下属。而大家知道,孔子真正失败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臣,却想通过自己来做君的事情。

  《坤》卦六三爻指出:“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文言传》孔子解释这一爻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意思就是说,处在重要岗位的臣子,是要尽责做事情的,但是做事情过程中,要懂得时机,懂得内敛,追随君王做事,不敢贪占君王的功劳,因为做下属的要遵守地道,地道本来就无所谓成功,因为地本来就是要为天成就事功的。也就是说,做下属的本来就是要执行上司的正确的决定,把事情完成,上司因为你的功劳会给你应该的回报,这才是正确的君臣之道。而我们反观孔子,带着团队,大张旗鼓的要为别人治国理政,他不被重用也可见一斑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孔子错了,而是孔子没有碰到开明的君主,这恰恰显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担当。

  《孔子家语》曾记载,孔子早年曾筮得《贲卦》,贲者,代表以文章影响社会,孔子看到这个卦不高兴,认为自己精通礼乐制度,满腹经纶,自己可以创立功业,但是孔子后来的命运还是应了卦意。孔子最终没有能自己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后来删定六经,讲学授徒,最终成为了万世师表和千古贤圣,以文化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孔子的政治智慧相关文章: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孔子的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贡献

3.孔子关于政治名言警句

4.孔子智慧名人名言

5.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