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在决定回报时所占的权重可谓极高,因为正是他们将预测性的东西实现出来。而投资人所做的就是“夜观天象,日观人像”,我们在乎发展的脉络和优秀的创始人,就这两件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六问小米投资者是如何从0到1,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问:投资为何要“投三把”?
我认为创业失败是正常的,成功本身就是个低概率事件。战略上你必须想明白——比如赢牌是系统性低概率事件,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概率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次数。创业失败为什么高概率,因为你做一个从零开始的事情,对人、资金、战略、能力要求太高,我们总是在做预测,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我们需要把判断性的预测变成超级回报。
创业者在决定回报时所占的权重可谓极高,因为正是他们将预测性的东西实现出来。而投资人所做的就是“夜观天象,日观人像”,我们在乎发展的脉络和优秀的创始人,就这两件事情。当你明白成功是低概率事件、而优秀的创业者是把方式方法识别出来之后,我们基于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和认知,能够与他们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投资人有很多方法识别这样稀缺的优秀创业者,一旦他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成功的概率是这次的10倍;如果第二次还失败了,第三次成功概率是第二次的10倍。
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他的能力模型更加强大,我们就是要增加概率和机会,所以需要依赖于创始人的深度信任和高度互动。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创始人的主观性会影响很多自己的判断,好的创业者的难点在于很难做到客观,但他经常需要做好高质量的决策,此时我们就需要为他创造很多客观性的环境。
为什么“投三把“,投资一个项目,公司是从零开始,要做到有一点眉目平均需要6~8年时间。一般而言,公司只要不太差都可以做到从0到1,A轮到B轮,完成2~3年的生命周期。“三把”是给三次机会,一个人的创业黄金期在8年左右,找到一个优秀创业者,连投三把,就是跟他合作十年,从零开始一路规划,把一个愿景变成可行方案,总结失败。如果三把都不行,就是“烧烧香看看祖坟”,这就是认账。
总而言之,就是用时间把运气成本降到最低,将能力权重拉到最高,用次数来过滤运气。但是得承认要有运气,所以不行就心安理得地认输。
第二问:创业者如何把握时机?
我们对时机的考虑权重很高,最好的时机是领先市场0.5,太早会熬不到市场起来。要判断一个大的趋势不难,但时机包含许多要素。美国就有人总结,过去20多年许多人做出对科技浪潮的预测,绝大部分都变成了伪趋势。失败的原因是大部分人从技术角度出发来考虑很多,但是对市场考虑的太少。领先市场0.5,最重要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最后还是消费者是否接受的问题。
我们做创新,最后检验的人也是消费者,以VR为例,它现在给予消费者的体验还并没有足够好,并且消费者从手机和PC上迁移到上面的成本还没有足够低,两者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平衡,所以时机的拿捏很重要。
从创业者的角度,对于大势和时机,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并且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该首先搞明白你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你是谁,什么是在大势里裹挟,什么是你应该坚持的,并想办法管理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一面。
我自己经常讲的一句话——守正出奇。要学会利用新的工具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如果迎合一个市场做了一些伤害核心竞争力,那就不是守正,公司迟早会还回去的。当我们对市场变化有一些发懵,然后被市场裹挟时,一定会有些痛苦,但是当市场的潮水稍微退去一些,就会发现自己坚持的东西没有被冲垮,那时就会在市场上出类拔萃。
第三问:坚持和放弃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绝大部分创业者是被迫放弃,没有钱了。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做决策,还是要看信仰是什么。信仰是麻醉自己、是在压力巨大时说服自己坚持的理由。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需要判断他所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如果产品对了,那就控制风险继续投入;还要看大趋势对不对,适不适合长跑。创业者的试错,要么推翻我们系统性的逻辑,那我们就该承认;要么就是方向对、产品对,但是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还有一种就是人不行。
我个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一个公司最终能做成,如果有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其实是乘法原理,每一个环节上比别人厉害10%,最终效应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我们无非是比别人多做了一些反常理决策和判断,运气又好,就起来了。
有人问我早期投资的方法论,其实早期投资有非常多信息不对称的决策过程,我们的投资方法也像创业公司一样,也会问自己要不要放弃,要不要坚持这类问题。我们对失败的容忍度很高,好处就是我们更倾向于在困难的情况下做一些坚持的决定。我们认为痛苦不重要,并且强调失败是正常的。尽可能帮助公司过滤短期风险,做好风控。到最后,我们有很多理性的定量工具,在做决策时,越是有经验的投资人,越是更多利用客观性工具让自己做出理性思考和判断,但最终决策一定是依赖于他的内心艺术。
第四问:怎样把握融资、业务和运营节奏?
创业者不能等到快没有钱才想到融资,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做融资需要6个月,接触、谈判、搞团队、弄法律得3个月,如果签字当天账上没有钱了,那为时已晚,所以手上最好有超过三个到四个季度的资金,至少要超过两个季度。
当你留有提前量,业务节奏就一定要跟在外谈融资的节奏匹配。创业者需要“教育”投资人,第一,你的愿景和对市场的定义,为什么不能失去他们的融资;第二,上一轮融资的情况,进行了怎样的试错,为何对之前的想法深信不疑,消费者如何反馈,团队执行力怎样,这就是节奏的问题。
在创业过程中,有一些会发生量变,有一些是质变,质变描述地越清晰越容易说服别人,而小的变量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得到验证。节奏的核心就是你要理解投资人要什么,投资人找到你就是希望你带来超级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A轮讲概念,B轮就有了产品和用户验证,到了C轮只有产品没有用户也不够,你得证明你是市场上的第一名,是垄断性的。再后面的阶段你就需要质变,要变现,要有收入。
而创业者的经验不足往往在于花很多钱,但花钱没有紧迫感,或目标感不清晰,以为自己所做的东西对于市场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但等到真正融钱时,时间却来不及。
第五问:创业公司如何降低决策成本?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融资市场是不可控的,决策机制决定了资源,而唯一可控的就是资源如何分配。创业者最大的机会和风险,在于环境比别人好,还在于战略上比别人想得多、想得对,于是你的资源分配浪费的就少。不过浪费是必须的,因为创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你不浪费不知道路在哪,所以创业公司真正的战略拼的是试错效应。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试错,以及试错之后如何反馈。
优秀创业者的优势在于试错的效率。
第一是方向,方向错了,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仗就是在做牺牲,牺牲的就是分配的资源——你要思考的就是,牺牲后得到了什么,如何运筹帷幄,创业者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决策压力。只有战略级的思考,才有一级部署和战斗性的结果。如果没有战略级的思考,就是在牺牲士兵的信任。
第二,反馈的机制很重要。我的建议,好公司做短反馈,不做长反馈,迅速知道自己是对是错。短反馈的缺点是大局观不够,长反馈的缺点是风控风险很大。在我看来,反馈得快,创业者越能冷静客观,纠正错误,而这些都会反映出你最后的功力。你的战略上比别人胜出10%,资源分配可能就会比别人好10%;而资源分配好10%,有可能执行结果就比别人好10%……这样就会比别人好很多,这也就能够解释有的跑道上有创业公司在两三年内跑得很快,收到的资本叠加迅速放大,遥遥领先于其他人。
第六问:未来看好哪些市场方向?
中国VC投资大部分是与消费互联网挂钩,而在美国,40%~50%与企业、科技、技术相关,这是有原因的。在美国,消费行业已经高度成熟,创业公司很难进入。中国是典型发展型经济体,所以在美国已经没有机会的行业在中国都是超大型机会。而现在,中国许多存量还没有做起来,比如车后服务,旅游,医疗还有教育,甚至还有零售行业,对比美国,它们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第一,中国有一个优点在于可以弯道超车,印度没有互联网可以直接跳到移动互联网,中国没有IT时代可以直接跳到PC互联网时代,美国有IBM、英特尔、微软,我们还在被人家割韭菜时,国内的BAT一上来就是世界级。为什么?用新的基础设施,结合未满足的需求,产生超大的中国零售业的投资机会。
第二,全球化正在面临新的再平衡状态。在中国,问题是低成本制造业不再具有竞争力。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两个挑战,要么从低效里退出,要么转型升级。而升级也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雇更贵的人才做研发,或者用雇更少的人,使用管理工具和IT工具。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会出现一次新的信息化的过程来解决效率提升的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主要在抓两个主要逻辑,一个是消费升级,一个是效率提升。还有许多行业的渠道,已经养不起这么多环节了,价值链需要重构,新一代的公司一定是大胆利用技术手段与现在的业务流程做重构。
第三,技术权重在增加。原来是粗放型增加公司毛利,而科技型企业的出现,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让中国进入了基础设施重构的阶段,未来的软件产业会被智能化产业取代。
从大的角度来讲,消费升级、提升效率和科技创新三种驱动力正在改变中国许多行业未来的格局。
相关文章:
1.0起步学笛子用什么调
2.excel2010坐标从0开始如何设置
3.负利率时代如何理财
4.英语学习的经验分享:从0基础开始
5.T+0如何降低成本
六问小米投资者是如何从0到1
上一篇:找合伙人时别犯这六个错
下一篇:如何辨别“好VC、坏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