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5篇)
虽然在学校也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是还是没有工作中体现的那么明显,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尤其重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
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精选篇1
第一次踏进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办公室的门时,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我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样的突发状况。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在这里不仅生活得很快乐,而且还拿到了社会必备的四把金钥匙。
第一:真诚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 第一天去电视台实习,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之前听过很多关于实习生的传 闻,说他们在单位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于是有点担心自己会和他 们一样。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 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 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 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 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担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 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 作分配给我。 其实,不仅待人要“真诚”,对事也要“真诚”。 节目组的摄像师在制作《生存大挑战》主题曲的mtv时,有几个镜头总觉得不满 意,但又想不出好的修改方法。我于是把自己的意见诚心诚意的提出来。没想到,他 竟欣然的接受了。从那以后,每次编辑剪片,都会找我去看片子提意见,她曾告诉我,我提的意见和建议很中肯,非常有用,把我心里美的啊,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真诚,让我走出了显示自身价值的第一步。
第二:沟通
有沟有通社会才会和谐,有沟有通,人际关系才能和谐,有沟有通,判断才能客观。这是我从《生存大挑战》导演身上学到的。“你知道他,但你记住他的名字吗?你认识他,但你了解他吗? ”“你能将人和名字对上号吗了”导演从我手中接过《生存大挑战》集训人围选手的名单,劈头一问。我被问了个哑口无言。天啊,30多名来报到的选手,怎么可能一一 记住他们的名字?而且导演让我负责的是选手的签到,又没我熟悉选手,我心里嘟脓 着。 导演没再说什么,只见他把名单和选手熟练的对上号,还和他们天南地北的侃。 后来我了解到,其实导演和各位选手之前也只见过一次面而已。 之后,我们带选手上阳春集训。每晚我们都要开工作会议,对各个选手进行评价,讨论谁更适合进入决赛。有时,对某个选手的看法,我和导演会有很大不同,但 我总坚持自己是对的。回广州后,导演写了一份对选手的性格囊括和总体评价,我总 觉得其中一两人的性格并非他们说的那样。 再后来,首发阵容踏上丝绸之路的征程,在比赛中,各人真面目显露,我这才发 现,导演看人真是看准了,每个人的表现正如他评价中所说的那样。我不得不佩服 他。我和他与选手的接触时间是一样多的,为什么他比我更了解选手呢?答案很简 单,他对选手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平常一有机会就与选手聊天。 我终于明白了: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 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 动去做。
第三:讲究条理
生活中讲究条理只为有一个好心情,学习中讲究条理只为有一个高效率,工作中有条理却关乎到方方面面。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编辑给我的忠告。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做《生存大挑战》的宣传工作,如果不讲究条理,一定会让你忙得手忙脚乱却效 率低下。记者来了,就要为其准备资料,有时他们会再要多一些资料,就要着手再准 备;播放宣传片和节目,就要和其它部门协调,还要把带子录给他们,每个部门都要 送带子,有时还有录不同的版本;每星期还要挑选精彩的照片发给网络部,还要写上 文字资料;电视台某部门要去香港宣传《生存大挑战》,我们又不得不准备必要的资 料给他们;做节目的宣传画,又少不了一阵忙乎的了…… 文稿、图片、照片、宣传册、带子……一大堆资料,试想一下,如果把它们随便 往柜子里一放,若急着找某个具体时间拍摄的带子,或某个镜头,或某个选手某天的 照片,你会怎么办?可能只是翻箱倒柜地乱找一通吧。但如果之前就按照一定顺序一 定条理把各种资料整理好,一切就容易多了。 其实,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 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 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 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 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第四:激情与耐心
激情似火,耐心似冰,火与冰貌似不可兼容,实际却不然。 节目组一位读新闻出身的导演说,假设你从事报业投入的是100%的精力,那么,若你从事电视业,就必须投入150%的精力。 我见证了这种150%的精力的投入。 电视节目制作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就拿制作一集20分钟的《生存大挑战》为 例,首先要看前方拍摄的20盒带子合计600分钟;然后把镜
头采集进电脑;继而进行剪片的重大工作,这是创意的活,费脑力,镜头需要不停的修改:继而还要编辑音乐、配音、上字幕,做完这一集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了完成进度,节目组的同事们有时每天就睡3小时,工作起来不知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也忘了到底是星期几。 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心甘情愿的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而且这种日夜颠倒 的日子要持续几个月;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就为了让几个镜头更精彩,也不可能每一集都精心修改,一遍又一遍。 我佩服他们。我私下问过几个电视人,他们坦言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感觉很快乐,心里很满足。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 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电视台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新闻人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前进的道路上我会集各家之长补己之短,把更多的精彩节目带给受众。
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精选篇2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离开香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并不是你能走多远,而是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
准备篇:了解香港传媒
申请这个实习机会时,心里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电视台增长见识。当得知学院安排我是去《文汇报》实习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自己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的是电视媒体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平面媒体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强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是实习,就应该在不同的媒体中多积累经验,新闻的本质在不同媒体中总是一样的。于是我着手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平面媒体。一开始我在7-11便利店买5元一份的《文汇报》,后来觉得有些贵,就去图书馆看报,大陆的图书馆一般可以看见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将几份报纸做比较。
香港平面媒体有两个基本的特色,一是商业竞争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历来被认为是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普及电视,电台,但繁忙的香港人总是无暇看电视,一般是通过上班下班时在地铁或巴士上看报纸了解新闻,所以报章杂志始终是香港人获取咨询的主要来源。大陆通常是一城一报,发达的城市最多也是两三种,对于香港这么一个67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维持近二十中报纸无意意味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现在香港报章日销量最高的'三份报纸分别是《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占领了超过八成的报业市场。其中95年创办的《苹果日报》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資訊娛樂化,大標題大圖片的煽情效應,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隊”手法,成为香港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报纸,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至今“苹果风”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则既是香港社会的特色也是香港报纸的特色。报纸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别是《大公报》,《明报》,《苹果日报》。不同派别的报纸对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于大陆几乎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的做法相差甚远。香港新闻自由也由此得到极大的体现。
实战篇:你就是记者
1.《文汇报》简介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以精英为读者定位的综合报纸,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区发行以外,还在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销售。创刊五十七年的《文汇报》以爱港爱国为办报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以对中国内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而称誉香港社会,成为密切内地与香港交流的重要桥梁。
我和立坚被安排在了港闻部。《文汇报》的港闻部并不是很大,编辑加上记者一共不超过60人。港闻部主要负责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闻。港闻部里也分了许多不同的版块,包括时政,民生,教育,医疗等等。而按新闻的种类来分,分为静态新闻突发新闻。做静态新闻的记者一般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左右接到报社的电话安排采访任务,记者第二天到场采访后,就会立刻打电话报料给报社,回到报社后与编辑商量一些新闻点后就开始写稿,晚上11点前截稿。而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则是每天10点从报社开车出发,根据电台广播,警察内部的电台以及一些同行的消息前往事发地点采访,拍照。也就是做突发新闻的记者是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司机三个职能为一体的记者。《文汇报》突发组的记者分两组,一组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一组是下午4点到深夜12点。《文汇报》港闻部内有10多人是专门负责突发新闻的,而《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仅做突发新闻的记者就超过了100人。
报社里白天一般安静,因为大部分记者都出去采访了,一到傍晚,整个办公室就开始沸腾起来,记者忙着查阅资料,赶稿,摄影记者忙着弄照片,编辑忙着与记者沟通和催稿,每个人都是半跑着在办公室里出入,说话的速度也是平时语速的2倍快。这样的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晚上11点前,也就是DEADLINE。11点后就是编辑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点开始印报纸。凌晨4点就可以运往各个销售点准备发售了。
我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关于民生的静态新闻,也有幸在实习的最后两天跟着做突发新闻,感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新闻的方式。
2.采访:
抓住新闻点
来到《文汇报》的前一两天,报社安排了记者带我出去采访。来到采访现场,就切身的感觉到香港的媒体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个小小的记者会也有十多间媒体参加。我原以为记者之间一定竞争激烈,但发现每个在场的记者都相互很熟稔,他们会互相对稿,互相讨论,一起吃饭,关系非常友好。同行的记者告诉我,香港媒体间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记者之间却很友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把得到的资料共享,这是生存潜规则,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资料做出不同的新闻,才是较量之处。我意识到抓住新闻点就是他们所说的“point”是非常重要!
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精选篇3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刚进报社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当时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这两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含概的东西很多。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发行量第一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举个例子,有一期的潇湘晨报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老百姓看病的专栏,记者暗访了湖南几个区域的大小医院,看一次小小的感冒最低也要58元,最高的竟高达189元。小病花大钱看似小事,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晨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新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最点,写出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在实习期间,我作为记者,走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走高楼、下小巷,用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的新闻事件。在这期间,翻阅了大量的关于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资料和报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学到过的东西,那就是交流,沟通。这两个字看似简单,而且人人都会,但是会和会不一样,重要的是如何交流如何沟通。作为记者,要善于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要让被采访对象能够信任你,把积压在心里的话向你倾诉,这样才能使一条新闻能够丰满起来,而不至于只是个骨架没有内容。除了要善于交流沟通外,善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新闻来说,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丰富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的深度是记者显现功力的地方。另外还要善于分析材料。举我采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的例子,当时接到任务是随工商执法人员去查处步行街,后来在采访回来的时候自己默默的想,如果就以这样的素材去做新闻的话很单一,关于打假这样的新闻素材肯定不少,如果做的不丰满的话顶多只是作为一条简讯来播出,这样的新闻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所以我就主动和工商部门联系,寻找更多的素材,如果经过努力,说不定可以找到关于假酒的,假阀门的,假调味品的等等,这样的话这条新闻的素材就丰富多了,最后虽然没有做为新闻节目播放出来,但我的想法和提议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赞同。我想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是从中学到了经验,长了见识。
实习的这段时间,除了采访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写作了,两个月的采访经历让我更加的成熟和稳重,让我的内心更加的丰富,所以我很感激这两个月的时光带给我的采访经验。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另外,要想写好新闻就必须有客观的事实依据,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依赖与采访,要做好新闻,必须抓好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特点,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再就是要有鲜明的政治性。此外,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尤其要注意在写新闻的时候不要把写新闻与叙事混为一谈。记得刚进报社实习的时候,老师就要我练笔,写一个关于争创文明城市的新闻,而我却写成了叙事性的散文。后来经过多写多练才慢慢了摆脱了将新闻写成散文的缺点。所以关于写作一定要多写多练。
结束了两个月的实习,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的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我很感激这两个月的时光,它带给我的社会经验和见识都是无价之宝。对我以后的人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精选篇4
不要采访对象刚说起某个话题并且意兴怏然的时候,记者突然讲到全然没有关系的问题上面,这样就考验到记者的采访功力了。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式的提问,逐步挖掘深度内容。在循序渐进中消除与采访对象的芥蒂,让采访对象不自觉地把重点道出,新闻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统筹和控制能力。
统筹和控制能力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驾驭整个采访过程的能力。很多记者往往采访以后发觉获得信息量并不多,甚至必要的问题点也没有涉及到,这就是因为记者缺乏采访的统筹和控制能力。首先,记者的统筹和控制能力表现在采访的设备控制绝对权。有时候看到一些记者的mic被采访对象拿在手上说话,这是记者不专业的表现之一。记者务必视采访设备为自身神圣权利的象征,记者通过手中的mic采访受访对象,从而获取有用资讯。失去mic等于失去了采访的发问权。其次,记者的事前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发挥统筹控制的能力。事前准备包括:采访联系、采访对象背景、节目大体构想、记者和摄像之间的协调沟通、和采访对象的事前沟通等等。再次就是记者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具备后期意识。
任何媒体的采访具备后期意识都可以大大节省前期的采访拍摄工作。电视业务上,编辑对于前期采访拍摄的要求比较严格,假如前期素材质量过低就会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记者采访的问题务必做到精确简练,问到重点上面。
三、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街访上面。街道上来往的人种复杂,而且对于突然而来的采访表现得抗拒回避。因此,街访是记者遭遇最多冷眼和无情待遇的时候。这也是街访具有锻炼记者功底的原因。首先要求记者应该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经验老到的记者已经可以看出哪些路人会是希望发表见解的,但那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四、《城事特搜》人事制度
《城事特搜》内部的人员角色呈现复杂和多层次性。从身份地位上面,主要分成台聘工种、频道聘工种、稿酬工和实习生;从制度上看,分成编制工种、临时工种、松散合同工。所谓台聘就是指进入电视台编制制度的在职人员,其福利是完全享有的,劳动分配也没有设定上限。然而电视台里面的台聘工并不多。其次频道聘的就是指由于人手资源不足而赋予单个频道自行聘请的员工名额,其不被成为编制员工。享受福利微薄,劳动分配没有设定上限。稿酬工就电视台里面一种较为松散的合同工,基本没有福利保障,而且工资设定3000元的上限。实习生一般不享有电视台里面所有的制度保障和待遇。
在工作职位晋升过程上面看,首先必须经过半年到一年期限的实习生表现,其后表现优秀者有机会获得稿酬工的机会。而临时工和台聘工的数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再由稿酬升至临时工或者台聘工就更加艰难了。一般等待时间1年~2年不等。其后的临时工转到台聘工种就更为复杂,很多记者基本到了这一步就停步或者已经转到其他的工作单位了。从观察其人事制度上看,这种人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属于一种懒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为什么称之为懒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呢?这是侧重其对工作人员的激励程度上面考虑的。内部流行的一句话“有钱收的不做事,做事的没钱收”。早期进入编制的在职人员基本不那么卖力工作,但是仍然高据编制人员的职位,享受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保障。而刚进入的新手们要想进入编制,必须努力表现,不断加班加点工作,受到福利保障和待遇并没有跟着成正比发展。特别是实习生,一连半年到一年时间是分文没收,还要支付采访外出的全部车费,因为电视台是不接受实习生的报销的。因此可见,内部的人员激励制度是存在变形的状态。
由此导致的问题包括:
1、部分员工工作时间长了以后渐渐低落松散;
2、人才的流失严重;
3、旧编制人员工作松散僵化。
正是基于我国传播事业机构的守旧制度模式,现正急需进行一场全面的彻底的广电文化体制改革。希望能够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体制管理”的实质。从根本上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生产经营上面与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接轨,完善媒体的外循环经济实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战略,推进我国广电事业走向实质性的健康发展道路。
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精选篇5
时间像流水,在不经意中的蹉跎和忙碌中,我的实习生活已经画上了句号。我不敢说这个句号是完美的,只能说我收获了很多。习惯了自由的学生生活,曾在开始的时候,对那么长的的实习时间有犯愁和些许不适应的感觉,觉得这日子是没有尽头,做任何事情都得一板一眼,规规范范。但是,现在回味起来时剩下的只是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滋味:有为自己的稿子没写好而烦恼的时候,有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窃窃自喜的时候,有为受到领导批评时而生闷气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但是不可能直接就到达成熟,而只是不断地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地接近成熟。很庆幸的是,在实习这段日子里,我成长了不少。同时,又对自己有了一个更为深一层次的认识。
实习生通常是没有工资的,即便是有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伙食费。很多人说,做实习生,就是变相的廉价劳动力。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换个角度思考,我把它看作收获应缴的学费,成功前必要的付出,因为从书本到实践,我完成了这种跨越。原来在课堂上做练习写的稿件,只要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就行,而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必须要保证所有人都能认可你。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尽力像一名合格的电视媒体记者靠近。
更重要的是,我从身边的员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职业精神。比如,在学校我们总是习惯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真正到了工作中,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前提工作做到最好,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做不好必定会影响到下一步",实习老师总是这样告诉我;比如,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新闻作业,我写完了就直接交出去,而在实习中,因为一点差错就会直接关联到整个电视台的工作,从稿件到同期视频不检查两三遍我不会放心;再比如,上面布置了一项看上去很辛苦很难完成任务,如果是在学校,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抱怨和抵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连续好几天加班到很晚,也一定会尽力完成。
实践然后知不足。我发现自己在沟通、交流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发展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素质能力,等到实践的时候,才发觉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曾经是那么的自以为是,在遭遇了这些事情后,便收起了那种锋芒,变得谦虚低调多了。能够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不多,我有幸对此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几个月的实习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实习是一段独特的经历,当记者更是一种让人受益匪浅的体验。实习对人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们的人生态度的衡量。
在这场考验中,我相信从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文艺新闻班走出去的实习生肯定是经受得住的,我们决不会退缩,我们决不会成为懦弱者,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肯定是拼尽全力的。
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一个社会生存的潜规则,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是一样的。在与实习老师,其他的记者,编辑以及电视台领导交往的过程中,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怎样做人、怎样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以前学习这样的抽象理论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陌生,而在实践的时候,切实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做事同样重要,这是检测一个人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这样一段充实的体验,改变了我很多的想法的同时,也端正了我的态度。每天朝九晚八的工作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改变了我的不良习惯;我们要积极适应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环境,唯有适应我们才会有收获,我们才会有进步,我们才会更加成熟。
对于未来,我想现在不能说我已经完全有了清晰的思路,但是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迈出下一步并不难,你只需要向前走就是了,可是在十字路口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影响大局,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最后我衷心祝福我亲爱的05文艺新闻班的同学,未来的路上一路顺风,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闻类学生实习报告(精选)
上一篇:高校新闻类实习报告(热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