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范本篇1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
二、分层教学目标
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
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
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
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
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
[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
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
5.出示填空:这是一首()的短诗,诗以“()”、“()”、“()”、“()”、“()”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热爱。(填完后,请小A跟着同桌一起读。)
师:让我们身临其境,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学生配乐朗诵诗意,其他学生闭目聆听。
[设计意图: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
(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
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
2.选背山水诗歌。(让助学伙伴帮小A找一找山水诗,请小A摘抄几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达到积累,拓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案范本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小学语文教案范本篇3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小学语文教案范本篇4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范本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
3、能感悟人们喜获丰收的高兴心情。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游戏法、竞赛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柿子、红灯笼、红叶、生字卡(柿子卡)。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柿子),小朋友瞧瞧这是什么呀?(相机板书:柿子,并教学“柿”。)
2、喜欢吃柿子吗?它的味道怎样?仔细看看,你觉得它像什么?(相机板书:红灯笼,学习“笼”。)
3、今天我们要学习11课。柿子。请小朋友打开书56页。
二、学习韵文。
1、生自由试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教师纠正发音。
3、师范读,注意听记自己不认识的字。
4、师领读,生跟读。
5、四人小组内组长带读,学生轮读。
6、小组展示读。
7、齐读。
8、出示“我和爷爷收柿子,笑脸映得红彤彤。”看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棵”。
1)生试读——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2)你是怎样记住“棵”的?
3)你能用“棵”说一个词吗?
2、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生字。
学习“许多”时,让学生区别几根粉笔与几十根粉笔,进一步理解“许多”。
学习“落”时,可让学生自己表演红叶落下来。
三、活动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齐读字卡。
2、猜字游戏。
3、摘柿子游戏。
奖一个红柿子(卡片)。
4、小组竞赛,夺星大战。
出示词语卡,贴在黑板上,会用哪个词说话便摘下哪个卡片,读出这把生字卡片(柿子卡),贴在柿子树上,(字朝里),让小朋友摘柿子。摘下来后要带大家读生字,组词语。读得好,个词语,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说得好,就给哪组加画五角星。比比哪组的星多。
小学语文教案范本
上一篇: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案范本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