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这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在选入本册书的时候有所改动。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 品读重点句子 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 “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温柔
林 绿
花 美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乐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1、投影仪播放图片
2、谈谈你看过的感受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书后生字表读准
2、指名读课文,检查断句及字音情况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4、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初到大兴安岭所产生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第二段(第2、3、4、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依次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 自然段)作者在大兴安岭上的联想。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林海的
四、指导写字
“蝴”字属左右结构,三个部分所占比例大体相当,书写时要注意。
书写“峻、桦”要仔细观察它们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
“厦”是厂字框,要注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大兴安岭的图片,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字中去,通过我们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你能了解他此时的感受怎么样吗,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谈谈你的感受。(亲切与舒服)
练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二)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请你讲一讲。
(三)汇报交流并在读中体会大兴安岭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重点语句: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①联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理解秦岭的险峻峭拔与大兴安岭的“温柔”
②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岭的喜爱(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要读得轻快一些)
③体会拟人化的用词方式的好处
④总结“岭”的特点:多,温柔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①林的特点:绿得难以形容
②朗读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①句子比较:“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方式语气更强烈
③体会比喻的形象生动“银裙”指什么,为什么比作 “浪花”
④林的特点:美丽多姿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
5、完整朗读2到5自然段
6、总结:作者从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林的颜色多美丽多姿,花多等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精美的图画。这部分描写能调换一下顺序吗?
(不能,岭、林、花的描写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写的)
四、学习最后一段
美丽的大兴安岭不仅美丽多姿,更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许多良材,请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写作特点:结构上是总分总结构,写作顺序上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修辞方法上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林海
总:亲切舒服
岭 多 温柔
分: 林绿得难以形容 美丽多姿
花 多 叫不出名
总:越看越可爱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5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
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总评:
彭秀清老师执教的《林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虽早已为老师们摒弃,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仍不多见。《林海》这一课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是可贵的。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彭老师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突出了语文训练的层次性
语文训练贵在一步一个脚印,练而有得。有些课采取“人海战术”,声势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课反复朗读,机械重复,学生原地踏步未见长进。彭老师的这堂课,避免了上述的缺点,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是精彩的。学生在开始朗读的时候,未能读出温柔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
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爱的感情仍然不够,教师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终于读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四、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摆架子、赶时髦。有的人把录像、电脑等媒体请进课堂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新”,好像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于是,滥用媒体,请人操作等怪现象就出现了。《林海》一课的多媒体运用是恰当的,得体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把较长的语句投影出来;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播放了配乐录像;为了突出某些关键词语,教师在电脑中有意选择了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教学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训练的,给人的感受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真正体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 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5篇
★ 名师《搭石》课堂实录
★ 教学实录模板
★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实录
★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 《dtnl》教学实录
★ 名师《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 《穷人》名师教学实录
★ 名师课堂实录《慈母情深》
★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实录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
上一篇:《列子三篇》教学实录
下一篇:《芦花荡》教学实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