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搭石》教学实录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课是《搭石》,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搭石》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搭石》教学实录1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 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几乎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该更浓厚。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动。同时,四年级学生已会运用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大家来读一读。

板书:

搭石

生:齐读:搭石。

师:搭石这个词,我们生活中并不常见。但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通过课文,了解了搭石,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生: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边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噢,原来搭石就是铺在水中,供人方便行走的石头。如此普通的搭石,为什么会吸引作者,并以此为题,写下这篇文章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板书)。

二、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对搭石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眼中的搭石什么样子?把作者直接描写搭石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作者对搭石的情感。

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直接描写搭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找到作者直接描写搭石的句子了?

生:我在第一自然段找到了,进入秋天──

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也找到了,──

生:在第三自然段也有直接描写搭石的句子,──

生: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老师把大家找到的句子打在了大屏幕上,(多媒体出示)同学们把这几句作者直接描写搭石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搭石怎样的情感?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搭石的赞美,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搭石的喜爱,我也是从这句体会到的。

师:那我们就带着对搭石的赞美、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一排排搭石,起!──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作者在描写搭石时写了这样一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们都到风景区游览过,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景色才称得上风景?

生:名胜古迹,有观赏价值的才是风景。

生:很美的景色,使我们很陶醉的才是风景。

生: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地方,我们看着很舒服、很美的景色是风景。

师:只有美的,可供观赏的景色才称得上风景。而搭石只不过是铺在水中的石头,它美在了哪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感觉到了美?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使自己感受到美的句子。

四、汇报交流,体会美

师: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边交流边体会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谁来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感觉到了美?

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惟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个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一段打动了我,我觉得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这一段是描写人们干什么?

板书:

在这段人们摆搭石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一个很长的句子,(多媒体出示:老人摆搭石的句子)怎么把这么长的句子读好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哪些词要重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指两名同学读。)

老师发现了,你们把这些词重读了,(多媒体闪烁重读的词),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都是些什么词?

生:关联词。

师:作者一连用了几个关联词,把老人摆搭石的动作连接起来,使文章顺畅自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正确使用关联词。

请同学们把打点的词重读,看看从中你还能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自由读)我还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勤劳的老人。因为他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做事认真的老人。因为他把合适的石头搭上后,还要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所以我觉的他很认真也很仔细。

师:是啊,这真是个勤劳、善良、做事认真的老人。老人的行为的确让我们感觉到了美!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觉到了美?

生:我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感觉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一个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觉得人们尊敬老人的行为很美。

生:我也觉的这段很美。因为这里的人谁也不抢着走搭石,而是互相谦让,让对方先走。遇上老人,还要背老人过去,他们把这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人们都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什么是理所当然?

生:就是应该做的事。

师:这里的人们都把什么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把让对方先过河和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山里的人把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尊老爱老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见美好的品质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我们怎能不被这美所感动?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使你感觉到它的美?

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我觉的这一段很美。

师:这段是写人们干什么?

板书:

人们走搭石这段的确很美,你能说说,它具体美在哪么?

生:我觉得它的声音很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生:我觉得它的景色很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我觉的人们走的动作也很美:他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景色美、动作美、声音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动情地读一读么?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一会老师找人配乐朗读。

生:(自由读、个别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流畅。只不过他不音乐读成应乐了

师: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你来读一下:音乐。

(叫刚读错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读的很好。很有感情。

师: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实在太美了!老师也想读读,行么?(多媒体播放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想象这美好的画面。(教师范读。)

谁还想读?这么多同学都想读?那请咱班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好么?

读的可真好!听了他的朗读,老师头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傍晚,夕阳西下,染红了天边的云彩。一群放学的孩子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奔回家。他们从搭石上走过,撒下了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能仿照老师的样子说一说么?

生: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一群年轻的姑娘手拿箩筐,唱着山歌从搭石上走过。

师:你想到了年轻的姑娘,她们唱着山歌从搭石上走过,说的非常好!

生:早晨,太阳公公还没起床,老人们、年轻的小伙子们已经扛着锄头去干活了。他们从搭石上走过,年轻的小伙子俯下身子背年迈的老人过河。这时小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唧唧地叫着,好象在说:你真是个尊老爱老的小伙子!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不但想到了年轻人背老人过河,你还想到了太阳公公和小鸟,非常棒!

搭石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使我们感受到了山里人纯真、质朴,感受到了山里人的和谐、美好。让我们怀着这份美好,再来读一读这段。

生:齐读。

师: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么?

生:老师我不明白“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什么意思”,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帮我理解一下

师:谁来帮帮他?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就是走搭石要快点走,过桥要慢点走。因为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走起来难免会活动,所以你要快点走才能保持身体平衡,而桥是人们建造的很宽、很坚固的建筑,走起来很稳所以不用那么快,慢慢悠悠过桥就行。

师:你能联系课文后面的内容帮他解答这个问题,非常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内容也是学习的好办法。你明白了么?

看见了这么多的美,感受到了这么多的美,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使他发出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觉得作者是从两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无怨无悔,另一方面也写这里的人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师:说的太好了!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明白了作者写搭石的真正用意,作者是借搭石的默默无语,无怨无悔来写山里人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板书:

无私奉献

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正是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我们再来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在文章中有提纲契领之功能,画龙点睛之妙用,我们今后在写文章时也要注意使用中心句。

五、发散思维,寻找美

师:顾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选取的都是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而正是这些让我们看不起眼的小事,却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正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吧!

生:生活中感受到的美以及自己做的好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些事虽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人间的真爱!让我们继续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美,用我们的心灵感受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

【板书设计】

21、搭石

摆 走 让

搭石 人们

无私奉献

《搭石》教学实录2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我所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想到了那些动人的情景,谁能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了美?你又做了哪些事,让别人感受到了美?把你感受到的美写下来。进行说写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总结全文,提示写法时,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顾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忽视的现象。

2、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3、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认识关联词和中心句的作用,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例如没有体会“谴责”是什么意思。人们可能会怎么谴责?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哪些词语写出了老人的“心中有他人”?他满意离开时,又会怎么想,怎么做?等等。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评析】

陆老师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纯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这堂课,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线”这一线索展开探究,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精神空间,同时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学生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跟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

儿童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奇妙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不要把成人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强硬灌输给他们。“蹲下来”看孩子,力求与儿童世界相似,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契合。因此,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多站在了学生的角度考虑,寻求教材与学生认知的结合点,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过程。

1、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朗读、感悟、积累、运用: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语文又是一门感性课程,生动的语言描绘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件,自渎课文,再配乐范读、生生互读互评,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是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以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在教师的鼓舞和引领中,学生充满感情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爱的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恰当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达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搭石》一课选取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普通生活情景,反映出其中的人性美。这种美主要是指山里人的纯朴、友善与关爱。教学中,教师把对石头的赞美与对人们的尊敬有机地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文本进行思想内涵的感悟,不空洞、不生硬,让家乡的场景与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刻下终生难忘的烙印。

二、课堂教学中关注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使预设因生成而精彩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既包括教材、资料等文本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教学中,对于学生质疑的“紧走搭石慢过桥”教师处理的非常恰到好处,机智灵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并能结合课本理解“为什么紧走搭石?”又怎么是“慢过桥”的道理,尤其是后者,更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语文教学课改追求的纯正的教学境界,就是寻求平衡,走向和谐。这节课总体体现了“实”与“活”的和谐统一,即:学得扎实,教得朴实;讲究艺术,方法灵活。

《搭石》教学实录3

搭 石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

执教: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王玲湘老师

记录:本人在武汉现场匆匆记录,未作任何修改。

说明:本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实乃难得一见的好课!

课前:课件展示江西的名胜古迹,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跟王老师说的?

一、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介绍作者的家乡,引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准,并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交流:

(1)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指名读,出示句子。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

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

人们走亲访友,必须……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

(3)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生1:方便

生2:不仅方便,而且增加了邻里友谊。

生3: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研读体悟

1、默读2-4自然段,找找家乡人走搭石的景象,想想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 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词语。

像搭石一样练读课文。

什么叫“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的?(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

音乐起。谁能读出诗一样的味道来?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齐读。

2、这一行人走出了音乐美,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行人走是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么样的呢?

找到相应的句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心灵很美,是一种互相谦让的美)

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美吧!齐读。

3、如果碰上青年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仔细读,哪个词语在你心中轻轻一擦?(理所当然,伏)你们都有自己的读书感受。

理解“伏”。在甲骨文时代,狗是最忠实的,那样虔诚,那样恭敬。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这个字。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青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4、拓展:

假如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

有很多的假如,家乡的人,也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吗?

咱们写一写吧,想一想后再写多好!

四、课堂结语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铺上桥,建上路,也许搭石有一天会消失了,但是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王玲湘老师说课: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文设计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为主线,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人美,情美,到去发现美,书写美。

二、扎扎实实求发展。比如“伏”字的教学。注重朗读。注重默读,边读边圈边思考,使孩子在读书中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搭石”。我有了“搭石”走到了今天,将来我将努力做好青年教师的“搭石”。

《搭石》教学实录4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搭石》教学实录5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如果学生既能读懂文字,又能建立表象,这是教学成效的所在。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三、拓展延伸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我们反对把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但语文确实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否则语文教学真是一潭死水了。语文教学要做到认知和体验融为一体,这和思品教学有严格的区别。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此环节设计既不附赘,也不僵化。可以说自然得体。


《搭石》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 名师《搭石》课堂实录

★ 最新《搭石》优秀教学设计

★ 《搭石》教学设计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的教学设计

★ 《风筝》课堂实录

★ 撘石教学的设计理念5篇

★ 有关《诫子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 《草虫的村落》教学实录与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