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对于教师在教学当中是非常要重视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了“《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实录】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琴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优质范例相关文章:
★ 《伯牙绝弦》改写作文初一年级范文五篇700字
★ 《伯牙绝弦》改写作文六年级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