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周长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度量单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2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和 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五、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 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 实践中理解周长
1、 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 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 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 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 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 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师:我们要看谁跑的路最长,也就要知道哪种图形周长最长,我们可以测量一下,可这些图形我们要怎样测量呢?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 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 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3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意义。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二:适当调整测量物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测量硬币的周长即可。又通过教学实际发现,硬币比较小,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圆形的物品让学生去测量。比如:一整卷的胶带纸(或者双面胶)。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测量,理解和掌握“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4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3页例3。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新课标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测量”的内容。在此,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也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周长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主要通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
问题:中高段小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很容易混淆两者计算。
根源:可能同周长教学的起始课有关,即在第一课时过早地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概念化、形式化、公式化。学生在尚未充分感知情况下,一味去记住周长的计算公式,而不是真正理解、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或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形、数学书的封面、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旨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活动,体会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在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难点:描出组合图形的周长并计算 【抓核心词】一周(沿着边线从任何一点出发又回到这点)长度 【提大问题】
1.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边线的长度) 2.怎么求周长? 【教具准备】
师:课件、学习单、软尺、绳子、大树叶 生:树叶、彩笔、直尺、
【教学结构】 一、初步感知
(一)熟悉的一圈(一周)(指、说周长) 1.五中操场跑道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五中的操场。钟老师喜欢跑步,每天至少会跑一圈。你们猜猜钟老师跑一圈是哪里到哪里?谁来指一指? (师现场在黑板上画个操场后,请3个学生指)
师:哇!一圈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呀!它们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 2.路线图
师:有时,我也喜欢到我们家旁边的小公园走上一圈。
大家再猜猜,这一圈可能是哪里到哪里?(请2个学生指) 师:哦!原来这一圈可能是大圈,也可能是小圈。也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
小结:同学们,像刚才沿着操场跑一圈,绕着公园走一圈,这一圈也叫一周(板书:一周),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我们今天就要研究这样的知识。(贴“认识周长”) (二)物体的边沿线(摸、描周长) 1.镜框的周长
师:瞧,像这个镜框,它的一周在哪里?拿出你的小手试着指一指?
这一周的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镜框的周长。 2.树叶的周长
师:聪明的你能找到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生: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点。
这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师:请大家快速拿出桌上的树叶,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师:孩子们,这一周的边线你能否把描下来呢?
请你拿出绿色水彩笔描一描,比一比,谁描得又快又好! 师:(学生描完后)描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沿着边线描,师当场把黑板上的树叶描出周长) 3.扑克牌的周长
师:这张扑克牌它的一周又在哪里?请你用红色水彩笔,快速把它描下来,
4.反馈学生描的作品:
师:这条绿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这条红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张扑克牌的周长。
师:看着大家描得这么好,调皮的周长跑出来了。我们看看去。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如果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三)封闭图形的周长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请看这些图形,你认为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说说你的想法?
师: 1、3、4、5这4个图形有周长,这些图形从一个点出发又能回到这个点,这样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像2号、6号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 师:(再加一条线)现在有周长吗?
小结:这些是生活中熟悉的一周(出示图片并板书“生活中的一周”) 这些是物体的边线(出示图片并板书“物体的边线”) 这些是封闭图形的一周(出示图片并板书“封闭图形的一周”)像这些生活中一周的长度,物体的连线的长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都是它们的周长。 二、再次感知 (一)测量图形 1.情境创设
师:看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蚂蚁和瓢虫也来了。赶快看,它们在干么?
哦,原来它们在比赛谁爬得更远?
你觉得蚂蚁和瓢虫谁爬得更远些?(要知道一周和长度才能比较)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量一量,算一算?
师:怎么量?(三角形树叶、一般树叶形让生说一说) 【温馨提示】
A.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如果测量遇到困难,欢迎找老师帮忙) B.量一量:具体分工,合作完成。
C.记一记:测量的数据记录在卡片上。(取整厘米) D.算一算,比一比:一周有多长? 2.同桌动手测量后反馈:
师:你用什么工具,测量树叶形卡片的周长? (1)曲线图形的周长 生1:用卷尺绕着量
生2:用毛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能了。 生3:滚动方法
操作演示,用一条毛线绕树叶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同。 师: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 这条线段测得长度大约是18什么?(厘米)
师:这18厘米表示的是什么?(树叶的周长,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沿着边线,线拉直后再量) (2 )直边图形的周长 师:2号图形怎么量?
生:先量三条边的长,再把这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 小结:刚才我们在合作操作,你收获什么?
(弯边:绳绕再拉直测量,直边:直接测量再可相加) (二)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1.口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1)正五边形(乘法)
师:这个五边形,大家不用测量,老师给你们测好了数据,你能口算它的周长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五条边的长度和就是这个五边形的周长。 (2)一般的四边形(加法)
师:这个四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10厘米表示什么? 师:如果这四条边用a.b.c.d表示,聪明的你会列式吗? (3)八边形、N边形
师:更多边的图形,会算吗?要知道什么?怎么算?
小结:多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 2.方格纸上(移补) (1)正方形与缺角的正方形
师:请看第二次蚂蚁和瓢虫谁爬得更远些? 师:有的感觉是相等,有的觉得不相等。怎么办?
师:学数学可不能光凭感觉,还需什么?(科学的验证:算一算)。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格子图,每一段是1厘米,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还有没有更快的比较方法?(平移法)课件演示。 A引出只需要比较不一样长的两条小边。 B把缺角的正方形也平移成一个正方形。 C得出结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2)再多加一个缺口,让学生说周长。(还是一样长) (3)再多加两个缺口,让学生说周长。(还是一样长) 三、整理对周长的认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你有什么收获? 生:周长的概念 生:如何求周长? 四、生活中周长
【课后作业】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录微课的旁白:
生活中周长,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如果要给这幅风景画镶上边框,就需要知道这幅画的周长。 瞧,这是我们常玩的沙坑,如果要在它的四周铺上木板,也要算出它一周的长度。
姐姐要买新裤子了,就要测量一下她的腰围。 农民伯伯要给菜地围上篱笆,就要知道这块地的周长。 李叔叔想知道这个南瓜的大小,也要测量它最大圈的长度。 人造卫生绕地球转,也是运用到有关周长的知识。
同学们,希望你也能运用周长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 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 人教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及反思
★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5篇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
★ 《灯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一年级数学《上中下左中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范文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一篇:《多彩的夏天》教学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