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两遍,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猜测:常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这篇课文的内容会讲什么呢?(写人、记事、写景)

过渡:究竟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写景的呢?这篇课文又讲了什么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找出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3、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学生汇报:

(1)课文写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2)课文中的“我”是谁呢?(是一个只有15岁的初三学生,名字叫肖复兴。) 师:看看你们的学习卡,你觉得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了不起,伟大的,著名的„)

(3)在作者心中,叶老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读第十自然段) 过渡:读完了这段话,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呢?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引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勾画,朗读。(板书:意义非凡)

(二)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意义非凡?

1、叶老先生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呢?请找出相关段落学习。 (1)学习第

三、

四、五自然段: A、自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愣住”

B、自学第四自然段:学习修改方法。拓展:出示当时修改的原文,感悟叶老的认真、负责、对中学生关心。

C、读第五自然段中评语部分,教会学生写实事、写真事,(对比)让学生感悟叶老先生对作者的鼓励等。理解“居然”,引出做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作者翻开了自己的作文,映入眼帘的是——

几张纸上到处是——

此时此刻,他感到非常(吃惊),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吃惊呢?(愣住)

作者看到了自己的修改稿,他很吃惊,一下子愣住了,读——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修改过作文吗?那么你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你改每一处都是很随便的吗?(在我们修改作文的时候,修改每一处都很动脑筋,仔细琢磨,这样才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过渡:我回到家,我再次翻开了我那篇作文,看到了什么呢?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齐读。) 师: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长句子断成短句,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包书皮去掉了呢?删掉“包”,“ 书皮”改成“包书纸”。)

师:叶老运用了“删”和“改”这两种修改方法。文中还提到叶老把长句断成短句。从这一改、一删、一断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的认真平和,叶老的一丝不苟。

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修改稿让“我一下子愣住了”呢?我们来看看(出示修改稿)

有的同学发出了惊呼,你们惊呼什么?

生:叶老修改得这么多!真是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圈、钩、直线、曲线。 师:在这里,叶老先生还用了哪些修改方法呢?

师:假如你就是作者,当你看到这篇修改了160多处的文稿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简直不敢相信,像叶老先生这样的大作家,肯为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修改作文!而且改得那么多,我太惊讶了! 师:是啊,叶老先生和我并不认识,一个是,一个是,他都能够帮我修改作文,并且还改得这样细致认真,对一个普通中学生这样的负责和关心。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叶老先生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的。所以作者这样说——。

作者看了自己修改稿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意思?那春风拂到了作者的脸上,更拂在了作者的心里, 当时叶老先生已经68岁的高龄了,他还是教育家,文学巨匠,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还要帮作者一字一字的修改作文,作者非常的感激他,才有了这样的感受—

师:叶老先生在作文的后面给了我这样一段评语: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读)

师:从这则简短的评语中,你知道应该怎样写作文了吗?(是啊,写作文的时候,只有写真事,写实事,才能让别人感动。)

你们看,这是常老师给作者的评语,你们觉得谁的好一些,为什么呢?(老师说的太直接了,有可能会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写作的自信心,相反,叶老先生给出的评语——可以看出叶老先生挺欣赏作者的,对他充满希望的,让作者树立了——)

过渡: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告诉了我一个什么消息?

2、那课文写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邀请做客)

(1)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写做客的句子有哪些,请勾画出来,同桌读一读。理解“融洽”,感悟平易近人、平和。

(2)请你把刚才找出的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读读(挖掘时间,品味情

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做客这一部分要两次描写爬山虎?感悟作者激动、高兴的心情(第一次)。

第二次:

3、学习第十自然段,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 (1)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写到:“作家就是 ”,请结合前文说一说叶老先生是怎样做的?猜猜想他的作品是怎样写的?感悟人品与作品,理解“楷模”。

(2)第三次爬山虎描写。齐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师点拨: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44岁了,可是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在了他的脑海中,作者一想到15岁的那年夏天,让他觉得(指板书),可见叶老先生先生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那么多年过去了,在作者的心里,究竟忘不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卡上的小练笔,是啊,在作者的心里,永远也忘不了叶老先生,忘不了——(指板书)忘不了(指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说,在我的心里——

在作者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有叶老先生鼓励着他,最后使他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

(指名背)

4、背得真好。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

2、投影爬山虎(实物),根据课文内容大家一齐边指边说,通过观察实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作者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动画。

(指名上台说。)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6、女生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8、指名读。

9、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10、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

14、齐读。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6、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

17、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18、齐读。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学生说)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张登记表,请把我们每一次的观察都坚持登记好。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

出示图片,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长情况,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谁能说说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叶子很美丽。)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自由朗读

三、

四、五自然段,你对那一自然段段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二: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爬山虎就像壁虎一样,在墙上一脚一脚地爬,一脚一脚形容得比较生动。如果用一步一步这个词,好像是说爬山虎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爬,就不可以形象地突出爬山虎的脚的爬)这个自然段里把爬山虎的脚比做什么?(蛟龙的爪子)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看图片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图片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哪一句话突出了爬山虎脚巴在墙上很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爬山虎具有什么精神?(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芽生长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 (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

1、2两段

1、读第

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课件: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小学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优选教学设计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素材

★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后感五篇范文

★ 小学生爬山虎的脚教案模板

★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模板

★ 2020五年级获奖优秀作文700字

★ 《小桔灯》读书笔记500字

★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