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核枣》的教学设计范文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枣核》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核枣》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核枣》的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是赴欧记者中回国定居者。

四、走近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

( )枣核 (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 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 枣核——民族之情

四、细读课文

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

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五、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六、解难质疑

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七、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核枣》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月之故乡》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离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体现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1、学生读课文。

2、老师示范。

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

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

关键词句。

“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或句子?

学生交流

参考:《静夜思》

《乡愁》

五、小结本文,归纳总结

本文结构精巧,表现在用“枣核”作为文章的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此外,作者以小写大,通过几颗小小枣核,表达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1、完成《一课一练》。

2、搜集游子思乡爱国的名句。

《核枣》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28.枣核

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

《核枣》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 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zhē:折腾 折跟头

zhé:折断 损兵折将

shé:折本 枝折花落

zhàng:涨红 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 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 表示“断”“亏 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 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 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 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 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 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 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 ,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 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 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 英雄出少年


《核枣》的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 初中八年级美术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 2020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 小学一年级诗歌《美丽的草原》精选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 2020秋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优秀范文

★ 党务工作总结2000字范文五篇

★ 最新《卫生防疫及春季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 2021年学校校长个人述职报告范文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