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精选篇2)

写字编排特点:

1、 认写不同步。 新教材每课编排的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是不同步的。这一课要求认读的字中虽然有几个字是笔画简单的,但不一定就安排在这一课写。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几个是本课的,有几个是前面课文中学的认读字,如《口耳目》,要写的字共3个,其中“木”和“禾”是本课的,“十”是前一课已学的;《在家里》,要写的4个字中“上”是本课的,而“下、土、个”3个字都是已学的。甚至一课中要写的字全部都不是本课新认的,如《操场上》、课文第2、9、15、19课。这是从便于指导写字的角度来安排的,教学时,应单独安排写字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按写字规律来指导学生写好字。

2、突出共性。教材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来安排写字内容的,从识字课开始,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认识一些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且开始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教材本着“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等笔顺规则,进行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如识字中第1课“一、二、三”:横;第2课“十、木、禾”:竖、撇、捺;课文2,要求书写“七、儿、无、九”4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竖弯钩”,再从“竖弯钩”引出“横折弯钩”,教师要着重指导相同、相近之处,同时引导区别形近字。

(二)写字教学建议

1、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板书示范。

一年级是起步阶段,一定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了解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写好每个笔画,每一个汉字。不能用展示的写字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示范。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板书示范。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再作指导,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写得端正、整洁。

2、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从学生入学那一天握笔那一时起,就要严格把好写字姿势这一关。在学生写字前,教师要做好示范,讲清坐姿、握笔姿势,并对坐姿和握笔姿势逐个指导、纠正。开始写字时,不求多,不求快,要用大量时间纠正错误姿势。在日常写字过程中,时时巡视,时时提醒,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断强化和巩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生前阶段形成的错误写字姿势,要下决心慢慢纠正,并教育学生懂得,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写不好字,还会造成斜肩、驼背、近视等不良后果,影响身体健康。

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一是要加强基本笔画教学,指导运笔。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八种。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基本笔画的教学,要进行直观教学,加强示范,一丝不苟地训练,让学生掌握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体会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的要领,从而使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二是要加强独体字的训练,定准主笔。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准并定准主笔。摆布好副笔,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稳。三是要加强偏旁部首的教学,揭示规律。偏旁部首大多是从独体字演变过来的,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字的结构和重心。要注意提示学生独体字做偏旁部首时末笔的变化。四是要加强合体字的教学,把握部件的比例。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全包围、半包围等结构的合体字各部件的大致比例,交代清楚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使学生的书写比例恰当、穿插合理、挪让得法、匀称美观,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五是要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发现问题。随着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把规范字和自己写的字进行比较,鼓励学生说出写每个字要注意的问题,在评议中加强指导,提高写字质量。六是要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不要把写字课上成书法课。

4、写字指导要精要、得法。

写字的指导,要抓重点,抓关键。新学的汉字、新学的和难写的笔画、部件要重点指导,熟悉的笔画和部件可以不指导。要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努力克服逐字繁琐指导的弊端。

5、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学习写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字的积极性是提高写字质量的关键。一是抓表扬奖励。对写字好的学生或写字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既能调动本人写字的积极性,也会给全班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写字比赛,为学生写好字搭建平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写字的信心和兴趣。三是抓好个性化评价,评出每个学生个体在写字方面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有长足的进步。

6、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写字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自主权,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可以多写几个。自己还想写哪个字(要求写的,甚至不要求写的),就可以再写几个。只要能达到一定质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总之,识字写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一线教学的实践也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好教材、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的。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精选篇3)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精选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说学生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

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平行四边形课件、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数学源于生活,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时,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学好数学的“四个学会”(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学会操作,验证问题。)为导语,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并不是在学习纯碎的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我提出“怎样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方格(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首先(课件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即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实践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可用课件演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课件展示板书)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出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提升练习:出示例1及生活中的数学题。熟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发散练习: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说本课总结

(课件出示)

全课总结时,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课件出示)

我是以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标准进行板书设计的。有平行四边形的文字公式、有字母公式,还有字母公式的几种不同的写法。

小学课程教师说课稿(精选篇5)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

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 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