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精选5篇)

说课稿的演讲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魅力和教学风采的机会。在演讲时,教师需要注意口才和表达能力,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吸引听课者的注意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地位

《小巷深处》是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由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课的教学既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本单元及本文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这一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人物致力于表现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特点;

(2)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具有开放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课文到生活,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突出重点。

【以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分析,教学必须面对学生,要了解学习的知识范围,接受能力,于是,在教学之前要对学情进行了解。】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人文关爱,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情感。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在他们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里,点燃情感的“火焰”,进行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从关注身边的爱开始,培养博爱的情怀。

三、说教法与学法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去朗读、去讨论、去探究。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成功的课堂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我这堂课总的程序是这样的:

创设情境—在阅读中感悟—在体验中感悟—在训练中感悟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投影欣赏:《搭错车》的画面、主题曲。

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在金鹰艺术节中,分别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男、女演员奖。

设问: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深受观众喜爱?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通过选取紧扣主题的电视剧《搭错车》导入,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在阅读中感悟。

(二)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因此,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1、粗读课文,谈感受。

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泛泛几句,确实,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宠”惯了,对“盲母亲”的“爱”没有从心底理解。于是,我说:“老师在读第二段的时候流了泪,被盲母亲感动了,大家再读一遍。”

2、细读课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的具体事例。

让学生在生活琐事中进一步理解母爱,表达情感。

3、品读课文,赏析母亲形象。

设计学生活动一:

抓住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和句子,反复朗读,去品味、体会,理解所蕴含的感情。

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到母亲抚养“我”的欣喜,抚育“我”的艰辛,才能理解“我”的虚荣和无知。

学生因感悟而形成的情感体验比因老师程式化的解读而形成的标准答案要深刻得多。读完之后,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这是一次个体“感悟”成果的展示,学生因有“法”可循而有话可讲了。

(三)在体验中感悟

“盲母亲”对捡来的女儿的爱,可谓侵透纸背,但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很难悟出此中真情。所以,学生需要——在体验中感悟。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引导学生如何去看待“我”的感情变化。

设计学生活动二:

如果你是“莉”,盲母是你的“母亲”。当她出现在我们教室门口,没有悔悟的“莉”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这是我让学生体验的中心问题,学生在充分酝酿自己的情绪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感悟使学生产生了思想的震撼,心灵的责问,这种在体验中形成的感悟直接触及学生的内心。最后,引导学生进入——在训练中感悟。

(四)在训练中感悟

当发现不守承诺的母亲来校给我送鸡蛋和钱,而不肯让我看见时,我冲出校门,在偏僻的小巷里赫然看见“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旁飘扬”的母亲,我的心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一节的叙述及细节描写触及了“我”的心灵,形成了全文的高潮。

此时,教师配乐《烛光里的妈妈》,增强感染力。全班朗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思考讨论: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的情感得到了回归,在以后的日子里又会怎样呢?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想象性的结尾。

设计学生活动三:

“我”悔悟以后与母亲的日子里……

使文章的高潮再推进一步,使课堂也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们的心灵在想象训练中得到一次洗礼。

五、小结

“感悟”能产生新思维,新境界,但需要等待,需要宽容,需要教师给学生以时间和机会,更需要教师的心胸和智慧。

附:板书设计

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遵循简明精炼,突出重点,形象美观的原则。

(出示课件)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篇2】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动画导入,激发兴趣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2简介安塞腰鼓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一、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三、拓展延伸,内化语言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2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定量,烦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变“烦琐”为:“简易”,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

(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

(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板块化软性设计,体现教学弹性

板块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大部件。软性设计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而一成不变的执行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别是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研读,而且选择同一板块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研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时,也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流。学生对哪个板块最感兴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个,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4、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篇3】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计

《狼》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因此要求学习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作为一篇自读文言文,《狼》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好文章。新课标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掌握文言字词,熟读背诵文章。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于本文篇幅很短,层次清晰,书上注释较具体,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作品,因此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但文中文言现象丰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都有出现,因此,落实字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明确“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确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说起学生学习文言文,老师们共同的体会是

1、底子薄,功夫浅,阅读存在困难。

2、兴趣不够。

三、说教法学法

在“以师生互动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放手让学生去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采用的方法有: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千法,朗读文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章,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其重要。

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的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屠夫的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四、说教学过程

程序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3次,做到通顺流利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字词。遇到难词难句,摘录在《文言文学习本》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程序二课堂教学

一、开门见山,切入课文(2分钟)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学习,节约时间完成其他环节的教学。因为是第二次接触蒲松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别人对蒲松龄的评价,然后引导说:“蒲松龄‘刺贪刺谑入木三分,写妖写鬼胜人一筹’,那么他是怎么刻画狼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自学成果展示

对学生评价的改变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肯定学生,让他们获得收获的喜悦,能引起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1、展示你的声音——小组流水读比赛(7分钟)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小组同学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法,强化学生朗读,朗读以致成诵,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比较天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同学们都精心准备,投入朗读;注意倾听,随时随处准备找到其他同学朗读的.错误。通过熟读,学生文言文语感明显增强,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句读方法和句子停顿的规律,并逐步意识到朗读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2、提出你的问题——难词难句交流(8分钟)

①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加以分工归类,进一步落实字词。

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于本国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很大。”也就是说,当你认识到文言文是一种母语,现代汉语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的时候,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和方法指导上。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

猜读法。联系上下文,推测该词在文中的意思,预习时,该法尤其适用。

立体读书法。即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看课文注释,如果注释没有的,就要查工具书或者资料。本文生字较多,该法值得运用。

对照归类法。迁移知识,温故知新。重点对一词多义(如:止、敌、意、其等字)、古今异义(如:股)、词类活用(洞、隧、犬)和通假字进行对照归类,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三、创造性复述故事(18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课堂,以学生的“思”与“说”代替老师的讲。因此,我设计创造性复述故事。

(一)QQ表情我来选

1、用一句话话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窘狼――杀狼。

2、在概括故事内容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不少表现屠夫心理的词语如“惧”“窘”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故事中,屠夫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外化为表情,屠夫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3、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连带发现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两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这时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圈出描写狼的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狼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时,可以指导“分层背诵法”,以便学生记忆。所谓分层背诵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见,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

4、然后教师出示QQ表情,说:刚才已经请同学们在脑海里想象了屠夫表情,现在大家选择一下,你觉得哪些表情头像适合屠夫,请大家选择之后,按你自己的想法组合头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我为什么会把QQ表情头像带入课堂。①出人意料,给学生惊喜。学生对QQ表情头像很熟悉,这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表达方式,与学习没有联系。今天一下子讲它们引入课堂,让他们喜出望外,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②文学原来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无限调和的符号,用图像将文字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无限开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狼眼”看世界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在整个过程中,其中的一条狼就用这只眼睛来看屠夫,请学生思考:

1、狼的眼神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背后的狼在想什么?

(三)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步骤:

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2、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四、多角度谈启发(3分钟)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句子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学习本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谈启发,来实践单元要求。

1、从原文角度谈启发;

2、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

3、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五、网络共读,辩思狼性(2分钟)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篇文章的狼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在的人类逐步认识到了狼的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凶猛等。那么人类一直对狼采取敌对态度对吗?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看一些文章后,再说说你的看法。”

由于网络是当今知识、信息最为丰富最为新潮的传媒,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信息的收集者和利用者,熟练使用网络是必须的一门技能。

阅读以下文章:

1、《狼耶,人耶,本性耶,变性耶——解读<与狼共度>》文化星期五

2、《狼图腾》——天涯在线书库

3、《读者》20__年第8期《狼的另一面》

4、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岳麓书院

说课总结:

本课的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为学生的发展锐意创新。

“新”在学生大权在握。要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说了算,活跃在舞台上的是学生,教师要做的是方法指导、准备多媒体创设条件等服务工作。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新”在寓教于乐,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QQ表情头像和狼眼的引入,将娱乐与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喜出望外,溢于言表。

“新”在形式活泼,张扬个性。创造性复述故事和多角度谈启发,让学生饱尝个性的甜头,越是有独到的想法,越能得到鼓励和肯定。而网络共读更是让学生以满怀的柔情和敏锐的目关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认真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初一语文上册说课稿【篇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词语或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他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动力。

七、作业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