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5篇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与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忧伤并不是人生绝境、坎坷并非无止境,没有谁能剥夺你的欢乐,因为欢乐是心灵结出的果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精选篇1)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精选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坛、城、国、图”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照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准备采用“情境识字法”和“图文结合法”教学。即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集中识字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学中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把生字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组词造句,同时还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式,充分展开识字的过程。“图文结合法”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图片的辅助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入角色,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伟大,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六步。

一、唤起生活积累,导入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趣,在上课之前(播放《北京欢迎你》)MV。我的导入是这样的:上个星期,我们学唱过《北京欢迎你》,刚才大家又跟着音乐欢乐地唱起来,随着画面愉快地游览了北京,或许你还和爸爸妈妈去过北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北京呢?在学生说完后,我小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北京看一看。我们一起来书写“北京”两个字,请注意“北”的左边要书写正确,第三笔是提。这样学生在欣赏中感知了北京。

在这一环节中,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北京,学生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地处江南,远离北京,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缺乏具体形象的感知。

谈话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迅速调动学生入情入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北京美,作者描写北京的语言更美。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来感受北京的美丽?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谁有勇气把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读一读呢?

1、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2、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3、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

(二)读词识字。

最难读的句子我们都会读了,相信这些词语更难不倒大家了。(去拼音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三)整体感知。

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那么北京哪里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基于本课的生字都集中在几个句子中,所以考虑相机出示课文中包含生字较多的几句话,在读好难句的基础上出示词语,做到词语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

由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我主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继指导课文第2、3、4自然段。在学习中注重朗读和感悟北京的美丽。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美在天安门)

1、利用课件展示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画面,看图体会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心地段,她的美丽和庄严。在这里我简介天安门的历史,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他们见过的庄严的场面,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都很庄严,这样学生和“庄严”交上了朋友。

2、庄严的不仅是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他矗立在广场中间。矗立一词比较抽象,我将在利用图片展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华表和旗杆,让学生观察这三样景物的共同特点,通过图片猜测“矗立”的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是呀,北京的天安门是美的,那庄严的城楼,那高耸的纪念碑,那宽阔的广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北京天安门的热爱和赞美吧。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美在柏油马路、美在立交桥)

1、利用课件和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等词,体会“绿地毯”、“川流不息”等字词的意思。

2、说话训练: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那立交桥、草坪、鲜花和车辆能否也用上“又??又??”来夸夸他们呢?

(三)共享背诵的喜悦。

我用提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在这一步的阅读教学时,我是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背诵的方法,促使背诵指导有的放矢。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学到这里,北京在学生心中已有一定的印象,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说话写话训练,要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北京。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说话写话能力,让他们把心里要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在班级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坛、城、国、图”4个字。探究探究,找到认记字形、书写规范美观的方法。

六、小结课文,设计作业。

其实,北京还美在有很多名胜古迹、公园等等,你们下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节课请你来当一回小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北京。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精选篇3)

一、 背景与目标

红烛、园丁、默默的耕耘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教师的语言数之不尽,然而对于每天陪着自己学习、生活的老师,学生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他们真正的关注过教师吗?他们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吗?于是,《走近老师》开始了。此次活动要两个月的时间,力求给学生一个远离网络、立足生活、挥洒个性的研究空间,适用于小学六年级.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我将活动目标定为:

1、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体验教师的生活,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认识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

2、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认识人生、发展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辨证唯物观,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怀。

二、准备过程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各小组准备标志。

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准备活动的用品(视各自情况而定)

三、活动方式

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7-9人不等,力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通过观察、调查、采访,通过与小组内学习伙伴的合作,与其他小组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主体地了解和认识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

四、活动过程

此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选择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开始,师播放校园生活(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景,学生们讨论录像片的内容,师随即问:你认为片中的主人公是谁?画面中出现了哪些老师?

此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师便引导学生进一次口语训练,以《我所了解的__老师》为题,谈谈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位老师。

学生对于老师的了解是片面的,他们产生了一种想从各方面了解老师的愿望,于是活动主题就确定了。

主题确立以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确立研究的内容为:年龄、毕业时间与学校、最高学历、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爱好、特长、理想、家庭成员及有关状况、工作安排、节假日安排、衣食住行情况、进修学习情况、荣誉成绩、其他资料、典型事例等。

这样处理,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寻找自己感兴趣、有创意、有设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先分组后选组长,还是先选组长后分小组,根据学生的意见,现场组织了一个“组长竞选”孩子们充满自信的表述自己想当组长的愿望和决心,最终选出了7名组长,组成了研究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协商选择最想研究的教师,制定小组的活动方案。

在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对象时,有两个小组同时选择了他们的班主任国老师,而我的设想是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于是我便动员他们两个小组协商,可协商的结果是他们两个小组仍旧选择同一位老师,在接受他们意见的同时,我提示他们要有合作、有分工,调查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争取有不同的研究成果诞生。

这样进行分组、确定研究对象,极大程度的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听取了学生的建议,使学生的研究兴趣高涨,小组成员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意识更强,能主动的互相帮助,具有团队精神。

然后,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活动方案,交流时不但要向别人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还要热心的为其他小组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每个小组都有了内容具体、分工明确,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使下一步的研究活动有章可循,也学到了做事要有计划,行动要有章法的教育。

(二)依据活动方案,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由于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汇报方式,所以在活动中,我坚持一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按研究方案活动,我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有一个小组调查的是教音乐的张老师,孩子们活动中发现张老师不但爱好广泛而且特长突出,并拍摄到了大量的画面,当孩子们高兴的向我汇报时,我故意泄露了一个小秘密——张老师除了会演奏电子琴、吉它、架子鼓外,还会其它的乐器。于是,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去“打扰”张老师,终于拍摄到了一组珍贵的画面,在后面的展示中大放异彩。

可以说,整个活动的过程,我既没有放任学生自由活动,也没有一包到底,掌握好了“扶与放”的度,使学生真正的亲历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学会了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脚踏实地地探究,实事求是的求得结论。

(三)搜集整理资料,应用深化活动。

几个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研究成果,并准备在汇报上展示。在这一环节,我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把我认为合适的“成果展示形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意愿,给了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如鱼得水”。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来源广、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在活动中,我不但注重了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多渠道获取信息,更让学生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真正地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汇报交流,拓展延伸主题。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总结和检阅前期的工作,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机会,我将成果汇报交流设计为两个阶段:

1、阶段性成果汇报。

在活动进行中,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活动过程、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交流中,孩子们纷纷给其它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发现了自己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个小组的几名同学,在活动中为了更深的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去一年级做了一天的小先生,并在阶段成果报时播放了他们做小先生的录像片段,激发了其他小组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向这几位小先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并表示在下面的活动中也要进行类似的体验,我便提醒他们做小先生要考虑自己小组研究对象所任教的学科。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迸发了智慧的火花。生成了新的研究内容,是研究活动更加深入。

2、研究成果汇报交流

研究成果汇报交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开,力求让学生动口动脑,并引导学生谈谈活动的感触、收获、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总结中体会成果的喜悦,认识到不足,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产生更大收益。

汇报中,我引导学生在所取他人汇报基础上,评出“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若干,并完成《活动自我评价表》。并组织进行了此次活动的《活动总结评价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及小组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发现活动中全体同学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参与探究的热情。这样做,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并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汇报的最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又生成了新的主题,鼓励学生去发掘新的探究题材。

五、活动效果

此次活动,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的、开放的、自用的学习空间,宽松的,没有过多常规的课堂。活动中,我始终处于一个“隐性”的位置,从始至终帮助、引导学生研究、思考和设计,随时起着支架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构建新的认知,发现问题,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对象,汇报与评价,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调动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力也大大增强,符合我的设计初衷,那就是要给孩子们一种自由——离开课堂、离开书本,去做孩子们心中感兴趣的事。

通过活动,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地了解和认识了教师的生存现状,走进了老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教师的酸甜苦辣,更好地认识了人生的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活动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四年间我完成了由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的过度,从开始的两手空空到今天拥有了的点滴经验,一路走来是艰辛的、幸福的。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位班主任看了成果展示会后,说:“不看不知道,原来我的学生可以这么积极主动的发言,看来你很难从他们中发现谁是优生,谁是差生了”。简短的一话,却道出了我的心声。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一面,也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这是我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体会不到的乐趣。本学期,我利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和学生共同进行了《走近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使我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结合活动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良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确定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如果选择的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兴趣,则成功的机率就大一些。《走近老师》这一主题,根植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注教师,就是关注自己,走近老师,便是走近生活,活动摒弃了教师研究学生的老题材,开拓了学生研究学生的新纪元,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生的意义,探究生命的本质搭建了新舞台。

(二)、强调自主、体现合作是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针对少数优等生,特长生开设的,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它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参与是它的主旨。此次活动,研究小组的组成、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对象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强调自主、体现合作的,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与引导。研究目标的实现更是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自觉达成,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更是贯穿活动的始终。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注重过程性指导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发展个性,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孤立无援,也避免老师过多的参与和指导,我只是以一个协助者,一个顾问的身份出现,这使孩子们心理上的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动的主动权,开展活动也更有热情了。如学生在调查其它同学对某位教师的喜爱程度时,他们采取了问卷的形式,我发现这种方法废时废力,就问他们是否还有其它更快捷的办法,一个孩子提出来:拿一个小黑板到班级调查,说明情况后只需要举手,数数就可以了,我写上对他的方法的肯定,陪他们深入到班级采访,有我的陪伴,他们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即使面对六年级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么自如,结果出色的完成了调查任务。

(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突破点”。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交流时,我把此次活动的最终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次活动以多种形式的实践,为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观察、共处、小先生”等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教师生活、体验教师角色、积淀教师情感,从而认识人生的价值。

(五)、拓展延伸,寻找新问题是“发展点”。

活动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关于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交流,深化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题”,又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埋下了伏笔,生成了新的主题,鼓励学生去发掘新的探究题材,也体现了此类学习的连续性。

此次活动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始,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以“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认可”为努力方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尝试,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导”艺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成熟起来。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精选篇4)

教材分析

汉语拼音《y w 》教学,这节课是汉语拼音教学中声母单元的最后两个声母,其读音和单韵母i、u基本相同,区别只在于声母y、w读时轻而短,韵母i、u读时长而响,学生容易混淆;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再加入进来,学生就更会混淆了。

教材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学生分析:学前班孩子好动、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

根据学前班这个年段孩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声母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能读准音,认清形,了解yu 书写时两点省写的规则,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情境游戏等方式,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字母和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教学难点:

声母y、w与韵母i、u的区别,与整体认读音节yi、wu yu的区别 。

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并根据学前班孩子好动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游戏、 编顺口溜、 读儿歌、开火车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们会辨析到会读、会认、会写,再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会,最后通过游戏训练从而一步一步扎实有效地突出、实现教学重点及难点,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说学法

本课出现的声母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在学法上,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来学习本课,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把所学的知识逐步转变为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复习单韵母及它们的发音方法.图画提供学习字母的情景,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两个声母y w。课件是这两个声母的笔顺图示及它们在四线格中的书写规则。

第二部分是声母y w与表音表形图,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课件及四声,用以读准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第三部分音节拼读练习,互动游戏,巩固拼读。

第四部分拼读儿歌,了解拼音的用处大,让孩子们树立一定学好它的意识。

说说我设计的意图,上课刚开始情景导入,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对声母有了初步的兴趣,复习单韵母及它们的发音方法。教学时要我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之间互助合作、互助学习、互助评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在拓展性地练习时,让学生由我想读,到我乐意读。意在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拼读音节的能力。而且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拼音进行练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充分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突破了整体认读音节拼读这一难点,在课堂上真正开辟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

这是一节新授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该扶的扶,该放的放,实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顺口溜,自己评价书写情况等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还尽可能的让拼音生活化。比如:让学生用音节的四个声调认字、组词。汉语拼音是一个枯燥的内容,结合学前班小朋友刚进校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都不能把拼音的教学教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应该与游戏,趣味活动相结合为宜。

我觉得这节课整体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基本按课标设计。我希望在把握学生和课堂驾御这块在课堂上尽力发挥好些。

优秀骨干教师说课稿(精选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音乐欣赏活动《龟兔赛跑》非常活泼可爱,适合小学一年级教学。

2.教材分析:《龟兔赛跑》是一部有大管,单簧管主奏的管弦乐作品,完成于1959年,并在1960年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演出后深受儿童的喜爱和欢迎,于1960年出版总谱并灌制了唱片。多年来一直作为我国少年儿童管弦乐欣赏教材的主要曲目之一。作者根据童话《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采用模拟和描述性的手法作了音乐的陈述。以管弦乐器特有的音乐和表现力,塑造了小兔子和乌龟的形象以及他们各自的动态。乐曲发挥了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描绘了林中的清晨景色和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以及欢乐愉快的舞会等情节。乐曲通俗易懂,特别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儿童一边听故事一边听音乐,更能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中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关于管弦乐队的知识。3.教学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 指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的音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乌龟和兔子),并理解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通过音乐故事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2) 通过提供开放式情境化的音乐场景,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发挥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4.教学重点:调动多种感官感受、理解单簧管,大管所奏出的《龟兔赛跑》的情绪和意境。5. 教学难点: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龟兔赛跑》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6.教学准备:乌龟、兔子、小鸟,小猴等小动物的头饰,飞天小女警的小贴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情感与形式几乎都能诱发其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在充分地体验中既受到情感地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1.在本节课中,我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由于本课是欣赏课,所以我选用“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

3.感知—理解—想象—实践 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分析,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唱唱、跳跳、玩玩、笑笑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形式,而利用各种形态,动作,游戏,歌舞等形式参与欣赏,就可以适当而充分的发挥学生通感作用,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及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利用他们认识音乐的规律有机的学习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说学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我选择“欣赏法”。

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天赋不是天生固有的,音乐的耳朵在听力训练中得到,多练习就多出效果。音乐欣赏又是发展听觉才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做简单提示,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儿童是以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动物王国”这一情景提供了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学习新课程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表演《龟兔赛跑》时,我充分渗透了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表现各种大自然生灵的形象。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了场景布置,在教室的正中间摆上了几棵大树,并在教室四周挂上了小鸟、小草等来作为“动物王国”。通过创设与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随后我又以“动物王国发生了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请学生扮演小鸟一起飞去“动物王国”引入“龟兔赛跑”这一话题 。

2.实践体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无声动画问同学们你看到了动物王国里的什么动物?然后告诉同学此时没有音乐的兔子和乌龟看起来很颓废,需要同学们用好听的音乐为他们打起精神!请同学们为兔子和乌龟配上适合他们的音乐。

多媒体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管弦乐器——单簧管,大管,并由此奏出对应的音乐。接着请同学们来配乐,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配!而后再出示配上音乐的乌龟和兔子的动画效果,告诉孩子们他们迫不及待地跳起了舞。

在这样一个轻松的场面《龟兔赛跑》开始了,单簧管奏出的音乐轻快,跳跃,活泼,好象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大管奏出的音乐低沉,平稳,好象慢吞吞爬行的乌龟。并请同学们听到相应的音乐做出相应的音乐形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感受欣赏音乐的同时,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英雄卡通人物——飞天小女警。以多媒体小女警出示问题,并说回答的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小女警带来的奖品——小女警的小标签。

把这个故事分为三个环节来欣赏,并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

1.学生听音乐故事至“比赛开始了”多媒体出现小女警说:小朋友们,先听到这儿。接下去你能听出下面的音乐表现的是哪只小动物吗?

2.学生听音乐故事至“喊叫声惊醒了小兔子”。多媒体出现小女警说:小朋友们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接下来你能听着下面的音乐作出合适的动作吗?

3.学生听音乐至结束。出现小女警说:聪明的小朋友,故事讲完了,你知道跑的快的小兔子为什么输给慢吞吞的乌龟吗?3.合作与探究复听音乐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表演。

(1) 出示小动物的头饰:谁想来表演“龟兔赛跑”?

(2) 请三个小朋友分别做小兔子、小乌龟、小猴子,其余小朋友做森林里中其他的小动物,到音乐结束时,老师带领下面小朋友戴上头饰和小兔子小乌龟一起跳起欢乐的舞蹈。

过渡:小朋友表演得真棒。呀,时间过得真快,发生在动物王国的事情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我们也该回家休息一下了。

在这里,我要布置一个任务:请小朋友们回去将这个发生在动物王国的故事用彩笔画出来,下次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和小动物们和飞天小女警说再见!

4.活动结束。学生随鸟飞的音乐飞出教室。

五、感悟与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主动获得感受与鉴赏、表演、创造、评价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完成审美教育。作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我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今天的说课便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行的指导、帮助。谢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