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精选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1)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 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2)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8、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3)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蒙田的《热爱生命》文章语句平实,思想却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出来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世界只是一个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种心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营造的是迥异的生活从对生活苦和乐的对比中,作者调制出了“心的转化剂”,同样在对生和死的对比中,作者提炼出了“乐观的美酒”作者为了突出“生”的乐趣,鲜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观点乐观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充实地度过上帝赐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是显得那样耐人寻味在一句简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动而又高度准确地概括出人的两个本质的属性:肉体的脆弱和思想的伟大文章的开头,作者把人比作苇草,似乎透露出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无奈但是,这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作者强调人生命的脆弱正是为了突出人思想的伟大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教学设想]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将三篇短文依据“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一名言展开,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个主题分别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进行研读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篇《热爱生命》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主,第三篇《信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灵魂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程]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每个人都有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热爱生命》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 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信条》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4、教师总结: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 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4)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我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6课),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特殊。高中语文教材有四个小说单元(高三册2单元,高四册1单元,高五册1单元共12篇课文),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鉴赏”,这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从教材体系与大纲要求上看,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起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便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本单元所节选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明清时代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醒世恒言》),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作流畅;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

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创作上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再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三、说学法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观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

(1)准确;

(2)顺畅;

(2)简练。

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课后可结合文中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课堂总结

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题目有两个:

(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发表了自己对宇宙的众多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联系实际,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是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