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5篇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1)
营里清真寺,顾名思义就是“兵营中的清真寺”。对于营里清真寺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间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侨居长安的一些阿拉伯或波斯官兵就被安置在学习巷,而且他们的兵营就驻扎在巷内,为了方便这些外籍军人的宗教活动建立了一座专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由于该寺在军营区域内因此取名“营里清真寺”。
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元代回回军驻在了长安,元政府专门为驻扎在军营里的穆斯林官兵建造的清真寺,但是否建于元代待考。有据可查的年代应该是山门楼上牌匾标出的清乾隆甲午年间建制年代,当时这里驻扎的中多为穆斯林官兵。为方便宗教生活而建造的此寺,至今小学习巷向北段仍有一条笔直的狭窄小巷,据传是当时兵营中的军械库为方便运送箭支而开辟的专用通道,俗称“箭道”。
小学习巷是条僻静幽深的小巷,营里清真寺就在巷子深处,因为地处偏僻之所,和小皮院清真寺一样很少为外人所关注。虽然营里寺前院也是个封闭小院,但由于四周被各类民居楼房所包围,因此无法在北侧开门,只好在西北角面东开立大门楼。
和大皮院清真寺类似,营里寺更像是小皮院清真北大寺的迷你版,寺院中央也是一条石砌长廊,不过比小皮院寺短很多,上面缠绕着花草想必夏日坐在长廊下十分凉爽,还有山门楼两侧的月亮门以及月台上三连石牌坊门。
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2)
安市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乙巳年(公元705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四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元至明末,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几次重修扩建。明永乐、天启及清代均有碑纪其事,解放后迄今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楼、台、亭殿布局庄严肃穆,外观则古老而显敞亮,结构壮观而紧凑,内观则匀称和谐,碑、雕、画多系罕见。
这座清真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陆次”字样)、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省心阁为四角形楼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布局庄严古雅,现经彩绘,映翠飞丹,玲珑绚丽,为寺内主要建筑之一。正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石栏前一左右各立一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正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的牌匾。殿内后中为窑殿。
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系“土耳其”体书法,笔势苍劲,线条流畅。右边是阿訇宣讲台。大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作礼拜。大殿四壁饰有花一图案,套刻着古兰经和阿拉伯文的“嘟哇”,这些沥粉贴金壁板为国内合一老清真寺现存之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真寺的整个布局以其中前合壁的建筑手法,体现出伊斯兰教份真寺在中国的早期建筑风格。
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3)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
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该寺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晋升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评为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观之一。
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为四进院。殿内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第二进院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和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真迹。第四进院内有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殿堂,可容纳千余人做礼拜,殿内有壁画400余幅,书以阿拉伯文图案,构图各具千秋。
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调一派中国民族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组成,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和谐地结合,令人赞叹,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
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马道真先生购地兴建。1959年被占作他用,致使年久失修,大殿、南北亭倒塌。1985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由当地教民捐资,在学董白志清的领导下,经过5年的努力,不但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围栏、牌杭、满拉楼、虎国拜楼等设施。
现占地面积共约5亩,建筑总面积1610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面积354平方米,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寺院周围树木参天,花草披拂,环境整洁幽静。为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圣洁场所。
寺内收藏有阿拉伯文经典51本,明宣德铜香炉1个。本坊觐朝哈吉有马迎春、陈寿令、童仲景、苏祥瑞、孙培恒、李本元、马振番、贾永信、赵明州等。
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5)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
据寺内原碑(已毁)和现存碑文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传,该寺兴建于唐末,宋徽宗(大观)丁亥年(1107年),真教寺为长安京兆四坊旧有“清真寺”,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建筑之一。
该寺敕建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岁次正月敕匾该寺(百字赞)和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1611—1614年)间重修寺碑记曰:“‘天方之一脉,肇于唐初,盛于大元,皇庆(仁宗)年间,以迄于今,历千余载。’为进士马士骐撰,其新野回回人也”(见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100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该寺曾遭侵华日寇飞机的轰炸,所幸炸弹为哑弹,大殿才免遭厄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中,寺毁殆尽,寺内历代牌匾30多面被毁,仅剩礼拜殿孑然危立。小皮院清真寺的牌匾在大殿立柱下有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的木质牌匾一幅,山门正中门楣和一进院二门内后檐上分别悬挂明礼部侍郎董其昌题写的“开天古教”匾和“敕赐礼拜寺”匾,北厅房檐下悬挂清嘉庆年云贵总督僧学谦题写的“六来堂”匾,大殿门内上方悬挂“钦若吴天”牌匾,大殿门内北侧上方悬挂“临下有慑”匾,大殿檐下悬挂“道贯古今”、“三畏四毋”匾,均由秦陇复汉军兵马总都督张云山题写。清光绪26年,庚子之役,慈禧与光绪从北京逃至西安,次年返京前为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等挥笔题匾,慈禧手书“派衍天方”,光绪皇帝手书“教崇西域”,大殿中阁门上悬挂慈禧手书龙头“福”字匾。大殿左檐下悬挂民国2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白崇禧题写的“兴教建国”匾。
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寺院回到坊民手中,1990年,大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原则。为了使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珍贵遗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毁掉,经寺管会研究决定,根据现残存建筑,全面恢复原有面貌。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协助下,广大坊民慷慨解囊筹措资金,为修复寺院做出了不懈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历时近二十年,终于使古老的清真寺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介绍西安七大清真寺导游词5篇
上一篇:西安古城墙导游词介绍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