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导游词_台北景点导游词
台湾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台北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台北导游词(一)
阳明山国家公园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成立之大屯国立公园(1937-1945)。位于台北近郊,行政区域包括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新北市的'万里区、金山区、石门区、三芝区、淡水区一带;地理上则属于大屯火山汇区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计划,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处,辖内面积经过三次通盘检讨,至2013年为11,338公顷。
阳明山原名草山(台罗:Tsháu-suann),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这一带的山区,而非单指某座山峰。清治时期,官府忧虑贼寇可匿于林中窃取硫磺,故定期放火烧山,因此整个山区只能长出五节芒这类的芒草。
日治时期,1927年,台湾日日新报举办民众投票,选出“台湾八景十二胜”,草山获选为台湾十二胜之一。日本人称草山为“台湾的箱根”。
1932年成立大屯国立公园协会,将大屯山地区列入国立公园的范围。1937年12月27日,大屯国立公园与次高太鲁阁、新高阿里山两处国立公园同时成立,直到1945年二次大战日本投降。唯当时的大屯国立公园尚包括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
1945年国民政府取得台湾,1950年,总统蒋中正为纪念明代学者明,将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一带,原名草山的山区改名为阳明山。1962年,当时的台湾省公共工程局开始规划阳明山国家公园,初步规划面积为28,400公顷,包括北海岸、观音山与大屯火山群。
1985年9月16日,经过多年规划并解决土地资源纠纷后,阳明山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其范围以大屯火山汇的中心地带为主,并未包含日治时期及初期规划中的观音山,北海岸亦不包括在内。2002年10月17日,上述两地区另行由交通部观光局规划成立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
台北导游词 (二)
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犹如横卧的观音像,庄严地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区,与北岸的淡水市镇、大屯火山群相望,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标。
观音山的海拔不高,却相连着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汉岭也不过612公尺,山区步道密布穿梭,为台北市西郊最热门的登山去处之一。山上座落着不少名刹古寺,并可溯溪观瀑、观鹰赏鸟、眺望半个台北和壮丽的大屯山列,是一处丰富的自然观赏去处。
观音山上的山径溪谷四通八达,登山路线林林总总、难易不同,登山客可以拣挑适合自己体力的山径上山。其中最大众化的路线是从五股的观音山站牌出发,沿山阶上登凌云禅寺,再由寺后的牌楼往上走,约1小时可抵硬汉岭。在此登高眺览,视野辽阔,整个台北市自新光大楼以北的市景都在眼下,而对面的大屯山列及淡水河口山海相映的景象更是壮观。
白天上观音山,可隔着门墙老树感受楞严阁、开山院的古朴庄严,远眺淡水八景之一的“坌领吐雾”;傍晚时分坐观落日晚霞,淡水暮色最令人心动;或于夜幕低垂时看淡水河畔夜景,万家灯火闪烁明灭,另有一番扰攘人间之美。
台北导游词 (三)
台湾(Taiwan)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1] 东北邻琉球群岛,[2] 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3] 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4-5] ,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岛面积3579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6-7] ,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因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交界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人口约2300万,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
台湾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与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
台北导游词 (四)
位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原为“中山博物院”,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式建筑。外观壮严宏伟,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精华所在。
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正院的平面图采梅花形,分成五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基园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多,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且精致。三楼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楼的瓷器最受游客瞩目。来台湾旅游的游客,大多都会到此一游。
台北导游词 (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北平故宫等地存藏的珍宝南迁。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下,经过挑选、造册、编号、装箱,迁走故宫博物院古物约20万件,《溪山行旅图》亦包括在内。
南迁古物暂存上海,抗战前夕运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1948年又从南京迁往台湾。幸运的是当时虽然兵荒马乱,烽火连天,文物的迁运过程时日绵长、道路艰险,却无损毁丢失,确实是奇迹。
故宫博物院,位于外双溪,占地20甲,启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菁华所在。
进入故宫广场前,即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牌坊,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按照展品每三个月五千件、每年两万件计算,这里的藏品70万件,要一次不落,35年才能看全。这是一般博物馆的收藏都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