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范文5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

我最初接触的唐诗,是骆宾王的《咏鹅》,用寥寥十几个字生动的表现了鹅的情态,读着诗,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便跃然纸上。还有一年级第一课学的《静夜思》,简短的语句中,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有漂泊他乡的孤寂和悲凉。这些唐诗给了我当时小小的心灵独特的震撼,在我心里播下诗歌的种子。

接着,我接触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似乎让那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我感受到唐诗犹如广阔的海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诵中,我也丝毫不感枯燥,而是沉浸在诗中,陶醉地感受着诗人的情感。

读诗,其实就是读情,诗的内容展现了诗人的经历、情感和生活,而这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我喜欢精读唐诗,细细地体会诗中的深意,了解诗人的情:

思乡之情:

思乡之情可以算是诗中最常见的情感了,诗人离乡背井,考取功名,在外漂泊几十年不曾返乡,可当夜深人静时,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便涌上心头……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思乡诗,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更加复杂的情感。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也是令我着迷。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如此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象,引起了作者的悲哀的情绪。其实,当时孟浩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踏入仕途,一展宏图,这无疑十分矛盾。第三句“乡泪客中尽”,将自己的乡思一泄无余,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迷津欲有问”借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所诠释的便是孟浩然隐居与从政之间的冲突。以“平海夕漫漫”做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更加凸显了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其实也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普遍拥有的矛盾心理,这首诗,让千年前的诗人与读者之间心灵共鸣,令人深有同感。

离别之情:

赠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豪迈、出自肺腑的诗作,那种真诚情谊,却更能打动我。

要说朋友间的送别诗,最经典的,莫过于高适的这首《别董大》了。高适与老友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东西。其实那时候,两个人都处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可高适面对老友,并没有展现他的困顿与幽怨,而是道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董大,鼓舞他去奋斗、去拼搏。“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多么有力,多么响亮!这是一个多么质朴而豪爽的人啊!

男女之情:

说到爱情,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理解并不是很深的,所以诗中的爱情,也只能够粗略的了解,但是讲述爱情的诗和词,其语言的细腻优美,也令我赞不绝口。所以我也喜欢读爱情诗,诗句的唯美,能够带给我心灵的战栗。

我特别喜欢这一首《题都城南庄》。最初接触这首诗,并不是在《唐诗三百首》,而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上。讲者为观众讲述了这首诗背后流传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也是这个故事,让我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那一年,崔护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无奈落榜,因返乡路途遥远,在长安逗留几日。清明节游玩时,他与一位少女在桃林中相遇,两人互生情愫,但都没有说破,最后,崔护与少女告辞。第二年的清明,崔护又来到了长安,想来寻找那位少女,可少女原先的住处却大门紧锁。崔护便在大门上题下此诗,怅然离去。

听完这个故事,再来读这首诗,终于能理解诗人的深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描绘了二人初遇时的美好情景,映出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也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怦然心动,二人的含情脉脉,两情相悦。而第二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依然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诗人重回故地,却不见少女的身影,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这便是“物是人非”罢。读后感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是诗人所表达的遗憾之情所在。

爱国之情:

我个人认为,唐诗中的爱国之情,是最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了。爱国诗,不得不提的便是我最欣赏的诗人杜甫了。杜甫,人称“诗圣”,与李白和称“大李杜”。他的诗,风格完全与李白相反。李白的诗潇洒豪迈,有着侠士的洒脱。而杜甫生在战乱时期,他家境贫寒,历经坎坷,背负了太多。他无法做到李白的潇洒,他的诗,大多是忧国忧民,饱含沉重与苦痛。读一读他的诗,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当时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痛与不幸,比如《石壕吏》《春望》等等。

杜甫的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他的很多诗不同,这首诗传达的,是作者的喜悦之情。诗人因战乱多年漂泊,备受艰苦,如今安史之乱已平,“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于是“涕泪满衣裳”。杜甫此时是悲喜交加的,回头一看,自己的妻儿哪有什么悲情,已经“喜欲狂”。亲人的喜悦带动了杜甫的喜悦,一家人兴奋的收拾起行装,预想着以后的美好是生活,“放歌”“纵酒”,多么惬意!在全诗的结尾,诗人的心早已回到故乡,计划起了回乡的路途……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2

诗歌存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里。

小时候跟着大人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时并不懂得什么思乡之情,却在长大后每每看到这些诗句便记挂起家乡来。我认为读诗歌是对中国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学生时代背过不少诗词但鲜少能静下心来好好品味其中的韵味,现在翻开那本《唐诗三百首》看着熟悉的诗句却仿佛明白了,从前的背诵就是为了此刻心中的了然。

林语堂先生曾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林语堂先生的话简洁精炼的概括了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他将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甚至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存活至今,可见诗歌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清人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在如今流传甚为广泛,唐诗称得上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的繁荣安定使得一批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佳作得以名留青史,那些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诗句最能真切的表达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重新品读这本《唐诗三百首》让我拾回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再读一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想象如奶油般细腻柔滑的酥润的春雨;再读一遍“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温和的春风轻轻拂过柔软的柳枝;再读一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明月松峰清泉白石的静谧……诗中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

人们的步伐总是太匆忙了,闲不下一刻来感受到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不能像古人那样细腻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麻木,从而埋没了我们心底那份诗意。不过就像于丹老师说的: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在我们有限的年华里享受无穷的诗意,那么也就成全了我们自己最美的人生。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3

诗,是十里桃花的繁华,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是漂泊中的孤独无依,是雨夜里的痛彻心扉,是记忆里的江山如画。人说世事如梦,几度秋凉。昨夜灯火楼台,转眼人去楼空。遥想当年沙场,难料如今铁马冰河只能入梦来。在那些诗词里,我目睹了一个个王朝的荣辱兴衰,最终被岁月掩埋。眼见了多少游子的乡愁,丝缕的萦绕心头。望少年气盛,雄心壮志徘徊苍穹。蓦然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诗,经久不衰。偶然忆起,璀璨如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油灯下的母亲,安详的坐在那里。她的手微微颤抖,手中的针线穿梭往来,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疲惫,双鬓明晃晃的发白。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她把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缝进衣衫的袖口,心中的念念不舍似灯油慢慢融化,落在地上,好像泻了一地的月光。母亲老了,却固执的像个孩子。她担心孩子不能如期归来,一人默默在故乡等待。都说母爱如歌,似水柔情,直至今日,才悟得真谛。前些日子,我与母亲到楼下散步。我总喜欢走在前面,一转头,望见与我齐平的脸,脸上的细纹一如她走过的风花雪月。我放缓步子,直到与母亲并肩。昏黄的路灯下,她稀疏的头发里大把的银丝泛着淡淡的微光。“妈,你有白头发了。”我对她悄声说道。“嗯,我老了啊。”她好像叹了口气,眼里像是弥漫着大雾。我的思绪被拉回很多年前,那时候我的小手还触不到她的臂弯,母亲喜欢弯下腰同我说话。那时候我唯一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像父亲一样挽着她的手,走过每一条街头。我想起儿时总喜欢和母亲挤在同一床被窝里,身上的冰凉贴近她肌肤的滚烫。她总会半真半假地把我推开,推的远远的,直到床边。但每个清晨醒来,睁开双眼,总发现自己小猫一样蜷伏在她的怀里,感受着她铿锵的心跳。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阵暖流钻入心底,恍惚间我还是那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儿,而她还是青春的模样。“哪有,你才四十嘛,很年轻啦。”我握住母亲的手,沿着街道慢走。只记得我们俩的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像留不住的时光。

读诗时,总免不了了解诗人。孟郊被称为“诗囚”,我看完资料,多少有些酸心的。他的一生有太多荆棘坎坷,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或许人只有到了一定阅历的时候,细数过往,才懂情深。原来很多人本是我们生命中的路过,哪怕父母,也只是短暂地陪我们半辈子。总会待到别离时,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不该把父母的爱当作挥霍,且行且珍惜。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李白一生诗作无数,我却对这一首情有独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这是前不久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很羡慕李白,倾倒于他出众的文采,也向往着他的洒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的《将进酒》,字字透着潇洒,句句唱得昂扬。我以为,他本知足常乐之人,饮一杯酒,且忘忧愁。“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的豪情,颠覆了我的看法。但当我读到《行路难》,心中竟生起了敬意。诗人巧借行路的艰难,暗喻仕途的坎坷。官场的你争我夺,阿谀欺诈,给予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海上汹涌的波涛就要将他击垮。但李白的过人之处,便是没有被无情的命运打倒,仍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愈挫愈勇,直至到达理想的彼岸。爱我中华者,必当敬我中华之精神文化也。千年之前,我们祖先辈的他们,面对逆境,咬牙切齿却也从不轻言放弃,在悲洪似的逆境前挣扎着寻找一丝光明。而多年后的我们,是否延承了此般精神?俄而,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俞老师,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穷乡村走出来,走到一个丁点儿大的县城,一步步打拼,如今来到了省城南京。依稀记得他与我们谈及曾经时双眼的朦胧,一次次雨中的挥泪,一夜夜翻来覆去的难眠,一场场惨败的考试,世事如此不顺人心。也曾几度消沉,他告诉我们,那些迷茫的日子,孤苦无依,唯有诗词与书籍作伴,那些苦痛的岁月,是文字陪在他的身边。而如今的他,上课时信手拈来的几句诗词,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读的岂是字句,更是灵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更应学习古人的精神,迎难而上,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终有一日,我们能穿过厚厚的云层,寻觅到希望的光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要说爱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诗人还真是数不胜数,但最令我钦佩的还是诗圣杜甫。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他的诗,是在小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据说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小小年纪的我,还无法理解国之深,只是同他一起“喜欲狂”,也是种别样的欢欣。不同于诗仙李白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他倍感深沉。而当我读到这首《春望》,心中沉沉的一击,感觉喘不过气来。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古时诗人词人总喜欢写一字“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城春草木深”,这一字,染上了荒凉,沾满了无奈。沦陷的长安城,昔日的笙歌舞曲早已不见踪影,一城的繁华转眼间成了沙石瓦硕。放眼望去,破败不堪,千里不见人迹,唯有杂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那娇艳的鲜花,思绪被勾起,忆起曾经,两行浊泪沾湿了衣裳。许多时日未见家人,思念愈加浓烈,忽闻鸟鸣,心头一颤,乍然惊起。看那火红的战火啊把天空的碧蓝铺成了鲜血的颜色,看那弥漫的硝烟啊不知何日方休。无言的等待啊只希望送来一封家书,告诉我家里安好,告诉我妻小平安。年华易逝,满头的白发像秋末飘零的枯叶,大把大把的往下掉,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差不住了。品完诗,心头空荡荡的,却又像被什么堵住。千年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过多少场战争,多少家破人亡。那些岁月里的逃离与漂泊,永远都无法忘怀。我该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整日阳光明媚的年代。能在清早醒来时看见爸爸妈妈的脸,能在睡前道一句“晚安”。读了那些诗,我突然间觉得自己多幸福。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该尽己所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如今很火的电影《战狼》,“当你在国外遇到困难时,不要忘记,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朋友圈里,微博动态里,都是纷纷的好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着实难以言表。但在这之后,真正有所行动的又有谁呢?口说无用,我们该投身于实际行动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孝亲敬长,努力学习,便是爱国。它无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得儿时的我,对诗并不感兴趣。还不如童话,看公主几经波折后遇到王子,盼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那个风雪之夜悄然升入天堂。那时候的知识面很单薄,不过停留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般略显肤浅的诗罢了。也只是单纯的记诵,从不试想理解。如今渐渐长大,才发现诗歌不仅仅是诗歌,它可以包含许多许多。诗,可以是一种回忆,就如同默片播放,刻下一寸一寸的旧时光。看前朝,多少风流人物,不尽英雄史诗;论今朝,是否依旧如初?诗,可以是千千万万的寄托:羇旅之人借诗词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沙场上英勇拼搏的将军战士,借诗词表现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多情之人借诗表达对红颜的断肠爱恋.......诗,更多的是一种鼎盛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无人能及的巅峰!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与瑰宝。它的篇幅不长,却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字里行间,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历史,风吹雨打,我们悲痛过,我们哭泣过,但我们不曾放弃过!我们理应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国恒久不变的经典,永远地留在中国人心中。

一歌一舞一琵琶,一冬一秋一繁夏,一颦一笑一牵挂,一刀一剑一伤疤,一朝一夕一晚霞,一山一水一人家,一生一世一刹那。待到双鬓成白霜,在诗里感叹人生梦一场;待到双鬓成白霜,回望来路繁华落地落满伤;待到双鬓成白霜,煮一壶清茶,看昨夜灯火楼台,待来世满面红妆。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4

我一直觉得,古人的情结总是有一种今非昔比的清新,或许他们不会聊QQ ,KTV ,没有听过POP 、R&B ……或者仅仅是缘于他们呼吸的没有一粒化学污染的空气,彻底地浸染了他们的灵魂。

现代看来,诗人,只是一个称谓,一种职业,一个不能自食其力只靠口水换钱的行当。海子和顾城更是让诗人变得愈加癫狂。一说到诗人,现代人大多会掩口而笑,真诗人是装浪漫,假诗人是装高雅。而我想,诗人,在古代,只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他们心事的独舞。

不得不承认,人生在世,知音难求。大漠晴空辍月,舞刀无影,谁与共享?茫茫人海,遍寻知音者,肝胆相照,生死同行。可是,即使再响亮的呼唤,也只能变为月下寂寞的自斟自饮。天下之大,语言可以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人的桥梁,但却不能直达人心。话多的人,必然内心不够充实,思想不够深邃。以无休止的语句掩盖内心的空虚,以侃侃而谈弥补心灵上的交流默契的缺乏。作为知音,一个眉头,一个眸子,一个手势,都可以转化为滔滔江水般的传情达意,何来冗长多余的言辞?

我们应该庆幸那些古代诗人的知音难求吧。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些精炼而又黏稠的诗句了。

《唐诗三百首》开篇,就是掷地有声的名句,即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虽有哀却表现的不急不促,淡淡说来而有不尽枨触的余音,那种清高,那种孤傲,那种不经意间的淡然,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可谁知,身为唐末宰相的九龄,在政治中寒士与士族较量的时代,要用多少年集聚的散淡和凄楚,才发的出这区区十个字的感叹!

最喜欢的,是李白的《长干行》,随着古代女子旖旎浏亮的吟唱,我们追忆了她年少时清纯的爱情,展眉时天然的娇媚,盼夫时真挚的缱绻,因她的笑容而喜悦,因她的皱眉而心疼。白描和比兴的手法与诗本身巧妙地融为一体,不觉突兀,不觉露骨。会想象她踏过深苔时挤出的积水,守望在长风沙时被撩起的长发,轻轻滑过枯叶的手指,随风摇曳的芙蓉帐,丝帛上金丝银线绣成的鹧鸪。想象着她手捧着红丝砚,花烛下索诗篇,想象她春寒料峭透冰绡,香炉懒去烧……那些动人的场景,现代又有谁能恰心恰意地导演出来?

从《唐诗三百首》领悟到的,既有那些诗人们孤苦愁郁的浅斟低吟,触动最深的,还是他们对这篇古老的神州大地的一腔热爱。书中赞也有,恨更多。然而,他们痛心疾首的愤恨,何尝又不是爱的表达。爱到至深,方为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想到老泪纵横的少陵野老,不可抑止的悲恸,接踵而来。一个文人尚且如此,那么,有多少纵横杀场的战士身披甲胄,手持刀戟,以威震山河的气势誓死捍卫家园,以赤血肝胆化为战场尽头惨烈的夕阳,缓缓流入附近的那条长河,染红了中国的大地……

战场之外,更是有一群淳朴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情怀,喷洒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他们看着云展云舒,花开花落,温带特有的鲜明的季风气候,更是滋润了他们的生命意识,想到生命对于毁灭的抵抗。于是,他们怜红惜花,伤春悲秋,一遍遍重复着感时伤逝的节律。中流屹立,凌风凭虚,傲睨世俗中,又谦卑地臣服于自然。就这样,他们把自己的情怀最大化,隐蔽与深谷,啸歌于山林,他们依旧是我们心灵的知己。

张中行先生说,诗是写人“幽微情感”的文字。这种情感,幽深而不生涩,微小而不轻浮。一切细腻,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仿佛一粒尘埃,也是含满了真情的表白。这真应了诗人布莱尔的一句话:“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一手掌握无限大,永恒不比片刻长”。而一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覆盖了多少的尘与沙,记载了多少个永恒的瞬间!

每个人本是岁月一芥浮萍,漫漫历史长河,没人计较它的过往,它的留停。或许我们的才华情感不及他们,但是我们的心,却能跟着平平仄仄的节奏,追随他们的步伐,向他们慢慢靠拢。有人说人生就是一首诗,而《唐诗三百首》,大概就是潜伏在诗中的诗眼吧……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5

今天早上,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虽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了青春,行路人看见萋萋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我家后院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骄傲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 小草轻轻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 “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第二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地跑到后院。我很惊讶——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绿色的衣裳,又重新抬头挺胸的站在地上。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不怕挫折的顽强精神,要让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5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4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800字6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000字3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600字5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6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400字3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800字3篇

★ 《唐诗三百首》心得体会范文

★ 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600字4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