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1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作者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2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3

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的散文去读: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境界。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这也是他很喜爱的地方,每次南北流离,都要经过这里,而他购置了田产准备养老的地方在宜兴(当年算常州府)

黄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这里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而出。在破破烂烂的居所,他吟出“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写下雄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空灵的前后《赤壁赋》

惠州——中原人谈之畏惧的岭南蛮荒之地,其实也是物产丰饶,终年温暖的好去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流放的岁月里,苏东坡在罗浮山求仙访道(或许他只是为了好玩,比如炼丹),他自己盖房,种果树,甚至学习酿酒······此时的苏东坡,只携一幼子,以及朝云,现在他的伴侣只剩朝云一人,他们的精神之爱升华到了极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这里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这里,依然达观快乐,他说饿了可以吃阳光······

当年我对小鸥说我没偶像,不特别崇拜哪个人,现在想想,倘若真要树立一个偶像,那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4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5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6

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接下来按照高主编的要求需要写两篇读后感。我并不想敷衍了事,因为这些书和读后感寄托着我美好的希望。为此我细心雕琢,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忐忑。诚惶诚恐中,我开始了第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传记大体章程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

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二、大背景与大人物(与万历十五年的区别)

当时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眼点,只能暂且做罢。如今读完了《苏东坡传》,找到了切入点,不敢说好,只能说尽述心中之意,而己。

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书中介绍的人物就像海上漂着几只小船。那几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听从于大海的意念。《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个明朝大环境就像是刚才说的大海,没有人能主宰它的未来,无论是书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张居正、或是海瑞、戚继光。都只是这条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个文官集团统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礼。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为这个大环境服务的。张居正一生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确实是有能者;海瑞虽然顽固不化,但是却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一物;戚继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轻武的北宋。通过小人物人生的命运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团的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样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出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环境之下,所有人显得微不足道,也无能为力。而《苏东坡传》却大大相反。

《苏东坡传》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说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比如灾害、人祸、百姓喜闻乐见等等。通过苏东坡一生经历而介绍北宋的大概环境。大概环境在这里只是一个虚镜,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实镜。从苏东坡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为翰林学士,再流放。以人物为主线使得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饱满。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诉百姓心中之想,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在做官与归田之间徘徊。通过介绍苏东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败不堪的宫廷制度,人民的惨淡生活。此时的苏东坡就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事盛楼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大船的轮廓,而北宋的命运去是时有时无,忽明忽暗。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7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8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明白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先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9

近几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笔写来。因学识尚浅,直呼“苏东坡”感觉对这一代文豪颇有不敬,下文姑且称其为“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文采盖世,为人仰慕。最早接触东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当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经东坡先生这么一想象,读者眼前便浮现一幅画面:晚空晴朗,轻柔如水的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庭院里,好似院子里积了一层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轻的腰肢,原来只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那清新绝妙的笔触,那欢快澄澈的心灵,在这短短一行字里一览无余,每每读起,心头总不禁荡涤起层层涟漪。

东坡先生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东坡先生虽文采绝佳,但其一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倘若东坡先生一生官运亨通,顺风顺水,也许他的文采足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绝不会横跨几个世纪,依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洗涤人们的思想。

东坡先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猜透他的内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许有时就连他本人自己也办不到,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他的事迹中去感悟、去触摸那个真正的东坡先生。借用评论老子的一句话,东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从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满载而归。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更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影响着后世的人。

东坡先生不仅是个才子,更是个好官。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平民的生活,体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先从内部腐朽开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整日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清高自傲,却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这一刻,他的精神品质超越了他的文学艺术,令后人敬仰和倾佩。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10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