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懂得书写一篇详细的师德学习心得体会。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对于各位来说大有好处,一起看看吧。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


更多的师德心得体会推荐↓↓↓

★个人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师风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师德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

“师德”一直是个不老的话题,今年暑期我们幼儿园也进行了集中的师德培训。黄园长的关于教师仪表形象的讲座,使我重新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刚如何设计自己的仪表及其重要性;同时通过视频讲座,那一个个兢兢业业的教师,一个个的感人事迹,使我受益匪浅,她们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此次培训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高尚的师德是爱,是敬业,是精业,让自己消除夏日的烦躁,保持一种冬日阳光照射般的温暖,将这份温暖带给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特别的,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记得以前刚到温州师范学院时,校园内的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时我的想法是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达到“学高”的要求,同时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做到“身正”,这样就能成为一名教师了。后来工作了,渐渐的发现当时的想法有些简单。作为一名教师不是让自己达到一定的学历就可以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做个守法的公民就行。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同时我们还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榜样,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具有很强的模范能力,当我们有不好的行为时,幼儿不能辨别,他们会一味的模范,一旦让他们形成了,将会影响他们的终身。

这几天的师德培训让我们老师有机会在一起讨论学习,是个难得的机会,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但是毕竟机会有限,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2

爱学生,学生是老师工作的对象,不爱,如何全心投入,如何有效教育?一个好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好老师不会贬低学生、辱骂学生。我曾经在毕业实习的学校里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她指着学生的脑门说:“你这个猪头,这么笨,才考了这么一点分,你爸爸很有钱,可是有什么用,你实在连猪都不如……”我很惊讶,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出言不逊,后来我明白了,她压根不爱她的学生,她也许只是盯着学生的考分,凭此来评价学生、来决定要不要对他好一点。爱学生,是充分尊重学生,更是真正关心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原则中有一条“将心比心”,我觉得在师生交往中,这一条很重要。时刻想着“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可以更少伤害学生。我曾在公共汽车上

听见一位老师说:“我今天后悔死了,我不该这样对他说话,如果我的老师也这么说,我也肯定会难过的……”我断定这个年轻的老师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凭她的这一句充满懊悔的话。我们要去了解学生,有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时代的想法已经淡忘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在增大,我觉得很慌。于是,我愿意花时间去和他们交谈、和他们玩,有空时读一些有关的书,我希望我能知道更多他们的想法,我也相信这样,我的教育会更有效率。关心学生的发展,就是关心我们的教育会给他的未来带去些什么。

我总希望我给他们的是积极的、有用的东西。也许最直接的是我传授的知识,但是这远远不够,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三样东西:开发自己能力的本领、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第一条,是一种方法,它和知识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成功的教学应该强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方法,一个热爱探索知识,会探索知识的孩子的将来才是快乐和前途无量的。第二条,是自信,老师首先要自信起来才能感染学生,另外,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往往是学生自信的动力。我相信鼓励比惩罚更加有效,去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然后毫不吝啬地告诉他,这也许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呢!第三条,为人处世的原则,首先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世是学生模仿的依据之一,所以教师应该会“做人”,充满善和德的为人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另外学生在成长中,会有懵懂的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指点,引领他们走过这一段青春迷惘期。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都是对我自己的要求,我想做一个好老师,于是我也是决心做到以上说的那么多的。我相信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许在其中我会遇到矛盾和冲突,但是我想我会坚定我的信念,在教师生涯中不断成长,做一个好老师!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3

开学伊始,学校就把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材料发了下来,两百多天内要抄写出一万多字的笔记,还要上交学习心得体会。看到这样的要求,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新本子散发出的书纸的清香根本抹不去那份师德的沉重,老师就是在这平淡忙碌的生活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但是,选择了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我终身无悔!

在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时,我认识到师德的底线是依法执教。全国有一千多万教师,在这样庞大的教师队伍中,难免有个别师德修养极其低下的败类。近几年来,严重摧残学生的事件层出不穷。从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案”到云南陆良……这一桩桩令人发指和痛心、侵害学生的恶性的事件,不仅让我们“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蒙羞,而且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尤其应该遵守法律法规;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教师要依法执教,就要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绝不能做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而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学习全国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时,老师们的高尚师德深深地感染了我。在__中学参加班主任培训时,我现场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从中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技巧,而且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师德修养中的不足之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或者违纪而大动肝火,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通过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讲座,我才认识到:时常向学生发火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还会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我们老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长此下去,甚至还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可见,一个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衡量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个老师要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老师性格活泼开朗,学生与起相处就会轻松自然;受到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学生在老师授课时就会相当愉悦,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老师的课,学习成绩随之不断提高,师生间的情感必然会更加深厚;我们老师不但是学生的授业恩师,而且更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是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学生毕竟是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当学生犯错时,我们老师绝对不能发一通无名之火。而应该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影响和危害,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辅导。只要我们多一点宽容,我想我们收获的也许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三是要及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老师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妨在自己快要发怒时,多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等让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回到现场来。怒火熄灭了,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地处理问题。

通过本学期全方位的师德师风学习和体验,我领会了师德的真正内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平等爱护每一位学生;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习,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轻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幸福的成长!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4

__年5月4日我参加了全县中学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暨师德师风培训》的报告会,听取了省教育厅的韩小雨同志做了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暨师德师风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使我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等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目前,全县正在开展《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暨师德师风培训》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认识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下面就师德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敬岗爱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5

在幼儿教师的师德规范里我学到了幼儿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热爱孩子并尊重孩子。一个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

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我认为既然我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热爱自己的事业。竭尽所能,把这事业当成世界上最光辉的事业,使之理想化、神圣化,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从师德规范中我深深的了解:只有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才能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深入到孩子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服务,这样就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我们每个个老师都希望让每个孩子好起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我们教师辛勤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爱孩子就意味着尊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个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得角落--人得自尊心。

我觉得热爱幼儿要面向全体,尤其是个别特殊幼儿,能容纳他们的天真,能容纳他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让爱的暖流也能流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也有阳光。

总之,我将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深深扎根于幼儿园这片净土中。今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心得小结4

近来,打开电视机,在许多频道各种节目上都能经常看到有关提到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我们影响的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为此,我园开展了《师德师风》演讲。倡导教师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组织教师重温学习《家是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增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感和服务意识。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做到“二、三、五”。即:“二在岗”人在岗,心在岗。工作尽心尽职。“三满意”办求做到家长满意、自己满意、同事满意。“五颗心”对工作要“热心”,对幼儿要有“爱心”,对幼儿生活要“关心”。

教育幼儿要“耐心”,保育工作要“细心”。使自己从思想到行动上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让“园兴为己任”的观念牢牢地扎根在我们教职工的思想深处。形成团结、勤奋、爱岗敬业的良好园风,树立我园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

园以班为单位,在我就职的大大二班,是一个活泼快乐的集体。课堂上与孩子互动、学习。课间与孩子沟通,玩耍。班上有个小朋友叫徐俊杰,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很少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早上来园也不好意思跟老师问好。总是独来独往。看到这以后,我和班上的林老师在课堂上多鼓励他回答问题,经常请他扮演。课间也与他沟通,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的在课堂上竟然都会大声回答问题。课间也与小伙伴们玩的开心。由此可见,教师的关心、细心、爱心、耐心、热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了多大的作用。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经过这次师德师风学习,我受益良多;相信付出爱就会有爱的收获,即便是坚冰也会融化,在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6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在用心体会着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当我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也就意味着我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其实,在我准备走向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时我就在问自己,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在目前新课的大改环境下,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完善自己,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善于反思、自主发展、追求卓越、富有激情、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

要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师的职业看作是神圣的事业,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教育的关键。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素质的高低,只有造就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只有政治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学生。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尤其是进入2 世纪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教师将成为一个国际职业,要能参与国际竞争。随之,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越来越重视,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际上,古今中外,教师职业都被看作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无限的崇敬。古代大教育家荀况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写道:“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在日本,“老师”这种职业曾经被叫作”圣职”。所谓”圣职”,即跟中文里的”诗圣”“圣手”的“圣”一般,是指不但在学问方面,而且还在做人方面具有最高的智慧和道德。

要做一名好老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

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其实我觉得应该将”身正为人范”放在”学高为人师”的前面。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缺损。还有一句话,也是人们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试想,一个品德恶劣的老师如何去教导学生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品德恶劣的教师对学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相反,一个思想高尚的老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作为“人之模范”的教师,你的一言一行带有强烈的示范性。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处处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尤其是新教师,过去在大学里的穿着打扮、外形设计(特别是发型)和说话的语气都必须做必要的改变,以符合教师的身份特点。

要做一名好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唐代大文豪韩愈为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斯言一出,千年不易。传道,就是做思想工作,教师首先是思想者。授业,也不易。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何况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当今时代,知识在一天天升值,学习一天比一天更重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教师之学高,靠学习;其品性、操行、风貌、言谈、举止,也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予以提升。当然,今天教师的角色已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化。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光有知识是不行的。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他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才更符合时代需要。

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

有人说,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实施二期课改的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滞后于理念。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经成为教师认知并认可的话语,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尚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践的过程。现在有不少专家倡导教师课后写反思日记的做法,我认为是很有效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你去看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多用了一些心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用点时间记录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了点时间读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朱永新《我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每日反思,就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例如《二十五史》可以储进一张光盘,要查什么,极为方便;《全唐诗》也是一样,只要你愿意查阅其中的任何一类诗句皆可立即调出来。但是,如果要写一句新诗句,那便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创新远比怎样获得信息和怎样管理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现代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会一事无成。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一个故步自封的教师,势必不受学生欢迎,势必被时代淘汰。我认为,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没有创新精神。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善于反思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要做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

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书生曾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首先需要确定奋斗目标,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制定发展计划。《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成长固然有良好的环境,但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要把发展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朝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奋力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做一名好老师,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包括精神的卓越,也包括追求崇高境界的卓越,追求工作的崇高目标。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进。教师的视野若不开阔,志向若不高远,就难免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做教师亦是如此,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在下海的人大把数钱时不眼红,在歌星影星受到追捧和崇拜时不发烧,也就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甘于奉献,为学生呕心沥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把教师当作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像邓稼先研究原子弹一样研究教育,把知识教得深入浅出。这种境界,是要靠经年积累方可达到,而一旦达成,往往会使你享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趣。一位外国诗人说过:“伟大的艺术家是简化的大师”。能用最简洁朴实的方法,让人受到最丰富、生动的教诲,这便是伟大的教育家。当然,做一名良师,做一名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老师,不但要追求“深入浅出”的教育境界,还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自信、自强和活力,不断挑战自我,具有思维敏捷、宁静致远、严谨踏实、睿智深邃、激情澎湃、风趣幽默等魅力。据说梁启超先生在给清华学生讲课时,讲到紧要处便不觉成为表演者,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或掩面,或顿足,或狂欢,或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而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苦而涕泗滂沱。如此声情并茂,学生被深深吸引,认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激情、麻木不仁的人,能够同时又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因此,“理性共激情一色,严谨与热诚同飞”应该成为每一名新世纪教师永不松懈的追求和必须具备的品质。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7

这不代表他们认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观点,他们只是应为自己是学生而不得不“屈服”于老师的“威严”。因为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也是他们的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应该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通过本次教师个人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月的学习活动,反思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对学生还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会在受学生喜欢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8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以我,一个渺小的初出茅庐的执教者的观点,李老师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和教师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了。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师却从中深挖到了一个教育界普遍的现象: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进办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动手倒,临走还会向你道谢。可你想到吗?你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时,学生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红笔跑上讲台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还是你已与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划出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开始时我只对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感兴趣,渐渐地却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教有所思》教我思考身边的教育现象,教我观察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教我洞察自己的课堂,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我坚守自己的理想……感谢您,李镇西老师。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书本上与您相伴,虽然相隔天涯,但是却感觉思想上在与您同行。中国有您这样的优秀教师代表,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灯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赶的方向。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9

继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又捧起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从《直言不讳》到《爱心与教育》,再到《教有所思》,最大的感受就是李老师的文章真实、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的论述,纯朴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向我们讲述着他在教育时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让人读来不由得与自己联系起来,反思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有所思》这本着作书共分六辑:边教边想、直言不讳、思念无限、说语论文、我当校长、凝望窗外。每辑里又各包含八篇小文章,读每篇文章都直入人心。在百问简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李镇西老师答:“青年教师本人强烈的成长欲望。”看到这里我想到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从上学期开始园里将我调离一线,负责一些教辅类的事务,其中包括蒙氏操作室的管理,从这学期开始也负责给老师指导教具的操作方法(园内以前懂蒙氏操作的老师还有几个,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园里以前安排我给其他老师就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做过几次培训,可是从开学到现在的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老师不会操作。我想不会操作的原因一个可能和培训的时间有关,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每一个教具的操作方法都讲解一遍,只能每个领域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具进行操作演示;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教师本人没有强烈的成长欲望,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培训时有的老师可能看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一脸蒙圈,不知如何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就是老师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一说就是不会,要么就是这个没有讲过。新网师郝晓东老师在上学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课开始学习之前就说过:“不要把学习寄托于讲师,讲师只是指月之手。”是的,培训也一样,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有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慢慢地进步,把希望寄托于培训,而自己在课前甚至连课都不备,进入操作室才想着今天要上什么,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能成长呢?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叫醒装睡的人。”老师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成长意愿,靠别人推着拉着拽着,这样的学习收获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当校长》这辑中,李镇西老师写道:“教师要有书卷气。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书人不读书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书中列举了各种不读书的理由,以我个人来说,我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可是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读书”和“不知读什么书。”“不会读书”体现在我以前也喜欢读书,但仅限于读完了,看完了,属于感性阅读,凭着自己感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没有思考,一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是去年的新网师学习中我学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啃读。啃读的最高境界是和书的作者对话。现在我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很高兴能学到这样的读书方法。感觉这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慢下来,有时间去思索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时间去反思自己,把书中所讲的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联系起来。“不知读什么书”——我以前读书看得比较多的书是专业类的书籍和和育儿类的书籍,但是一般都是跟风,今天出了什么样的畅销书,赶快买来看一看,明天又出了什么书,再买回来……书读了不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又不知该如何去做。上学期郝晓东老师推荐了魏智渊老师《教师阅读地图》一书,我不仅学习了读书的方法,也从中知道了一些经典书籍。李镇西老师的书中也多次提到一些经典书籍,这些都为我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在《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一文中李镇西老师让我们了解到:李老师是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他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公园做游戏、玩耍,孩子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可以随意到办室里借书,可以找李老师聊天,给李老师写信倾诉烦恼,甚至借钱……由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可以想到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孩子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倾诉他的烦恼,是否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快乐,我是否是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远远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做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老师。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0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1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李老师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生命的范畴广阔,可理解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师这份职业

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西老师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师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并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去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那会儿,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要用关心和耐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我分给孩子们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加之班级管理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那几个孩子,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那么多让人操心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于律己,那还要老师来干嘛?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往上爬吗?我翻看自己开学初写的日志,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话“每个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别人基于他们以前的表现给出什么评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看到这里,我羞愧无比,原来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丢了。我没有换位思考,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与孩子们相处,这是错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时刻准备好奉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交给他们,我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爱,不求所有的孩子受用,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进去了,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获得成长与进步,必须要学会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宣扬的教育内涵,要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2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喜欢小林宗作,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关爱,特别是小豆豆,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让小豆豆有了很大的自信心。小豆豆总是很调皮,但校长先生一次都没有骂过他。小林校长是个让人喜欢的校长,有耐心,有爱心,还有一颗童心。他会对孩子们提出一些有趣的要求,比如午饭要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吃饭前要唱“好好嚼啊”的歌,衣服要穿最差的;他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别出心裁的运动会,紧张刺激的“大冒险”,新奇好玩的“露营”、“泡温泉”;他会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孩子们可以自由挑选学习课程的顺序,可以在完成了学习后进行散步,边玩边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爬树,还请来“旱田老师”给孩子们讲课,甚至孩子可以在校园里随意地挖开厕所,只要把一切复原就没有问题……在他的眼里,连孩子们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正常的,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的“巴学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都很快乐。呼吸着这样自由平等快乐的空气,孩子们知道了宽容,懂得了责任,也学会了爱。这些东西,都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我们作为老师的是否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开始也许孩子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真的会浪费很多时间,可如果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下去,教给他们怎样去提问、思考、学习……半个学期过后,定会面目非昨,我们既能轻松教学,孩子们又能学趣盎然,何乐而不为呢?“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就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的境界。当然,要想到如此境界,非得用心对待不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这种“一辈子”的准备,就是不要停住你阅读的脚步,以书为友,在书海中畅游,徜徉在翰墨书韵之中。不间断的读书,您做到了吗?

二、静心做教师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3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去尊重,甚至去敬畏?又曾几何时,我们班上的事情是学生说了算,我们只是去引导、去合作、去参与?因为一次作业未完成,我们可能对学生冷嘲热讽;因为一次不认真听讲,我们可能罚其面壁思过 ……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4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5

《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教育感悟汇集。李镇西不愧是教育的有心人。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成果颇丰。《教有所思》就是著作之一。“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这一个个标题需对着目录写来,但一个热情又有情趣,理智又不乏感性,成熟又率真的李镇西,已经活生生进入我的脑海。

在《让语文课充满火力与灵气》一文里,我看到一个不迷信书本和传统模式的李镇西,他的话很有意思:“对于《回延安》这篇课文其实相当多的老师学生都是不喜欢的”,但因为他是教材啊,所以“许多教师还得装出很有感情的样子给学生分析来分析去的”,简而言之,正是这种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才造成我们的课堂很容易死气沉沉!而在《公开课,请别再演戏了》一文中,我几乎是看到了另一位“清风明月”,为了达到预期的这个“完美”,我们在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同时”,也在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公开课,公开假,究其原因,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剥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在一堂让“自己比较满意”的语文课上,李镇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他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哪怕并不合预定的教学程序,结果如何呢?——“整个教室里却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可是,李镇西接下来却说到:“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庆幸的是,最后他这样说:“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为师,与朱永新、魏书生、姚思俊等为友。虔诚地学习,激烈地争辩,理性地批驳,实践中反思,李镇西最终成为李镇西,而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或者魏书生。从书中,我读懂了一个教育家对生命的热爱,对使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忱,对社会的热心。

而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没有夸夸其谈的理想抱负,只把这一切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生涯中,凭借一支笔,一种思绪,倾注于纸上,把自己的教育情怀、人生体味用随意的“随笔”表现出来,李校长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追随教育大家,并不是做简单的复制,他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有个性的教育家。“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我们老师如果不把教育当职业,而当成事业,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些教育现象,你会发现教育生活原来不那么苦涩,换个角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行为和表现,你会发现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差一些以外,其实他们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也许你的心情就愉快得多。

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不断反思和总结,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相信日积月累之后,每一个老师都会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就的。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6

陈伟国老师每堂课都有教有所思。包括对教材的把握、理解和讲授的方法,非常详实。仔细品味,受益匪浅。例如,陈老师在教有所思中写到,良好的教学设计至少包括如下步骤:第一,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第二,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第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第四,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并提供指导。第五,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平时所说的练习设计)。最后,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通读此书,再次使我认识到,陈老师成绩的取得和他的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在书中,陈老师写道:优秀教师出色的课堂教学效果是经过实践磨练出来的,是通过周全的设计一天天练出来的。一位教师为一节成功的课所做的准备,可能是终身的。

坚持教有所思,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教师自己的经历去感悟历史、阐释问题。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有历史教师强烈的个人色彩。历史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去丰富学生,用自己的逻辑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书的“教有所思”中我看到了陈老师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而且总能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去感悟历史、阐释问题。这种摆脱就事论事、把“学问——阅历——育人”相结合的做法正是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追求。

第二,时时反思和审议自己所想、所教与历史课程目标的关联。陈老师指出,面对新课程,时时反思和审议自己所想、所教与历史课程目标的关联(达成度),应该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陈老师平时的阅读和思考可以说和历史教学密不可分。正是他的这种习惯才成就了他的高度。例如,在他阅读了易中天的《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后,又读了马啸原所著的《西方政治制度史》,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委员会编,老娃、许旭译,傅郁林审校的《美国公民与宪法》等专著来对照阅读,从点和面上完成了对美国宪法历史的一次深度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老师上了“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陈老师的这种精神和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第三,根据课程标准的变化,决定对教材的整合、取舍。陈老师写道:“我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都不急于看教材,而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先盘点一下脑中的知识储备。”他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课的教有所思中,就考虑到:新课程为什么要增加这节内容?难道新课程仅是内容的取舍和增减?背后有没有史学观念的变迁?除此之外,陈老师还思考:教学应向学生传递哪些知识?探究应依托哪些知识?等等。陈老师这种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录中,一节课陈老师有时设计几种教学方案。这种追求完美、超越自我的精神,感动着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工作呢?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坚持教学反思。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反思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7

本书是展现作者教育情怀、人生体味和社会视野的随笔集。李镇西老师善于从寻常小事中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于司空见惯处抨击教育的假丑恶,他用他敏锐与敏感的洞察力、思维力写下一篇朴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教育诗篇,他既敢说真话,也敢说反话。在他亦正亦邪、诙谐有趣的文字中,反映着他民主与爱心的魅力人格,体现着他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老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应该有一颗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子女的爱心,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中。正是有了这样潜心的爱,李老师才能有这些教育行动,才能写出这些文章来,我们也有爱心、责任心,但对比李老师,我们还有差距,我们更缺失的是一颗童心,李老师能和学生一起郊游、踢球、玩斗鸡,我们则大多认为那都是小孩们的游戏,不屑参加或者放不下老师的架子懒得参加。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李老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管理学生、要求学生,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至少应该尽可能的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子,更加贴近学生,与学生保持朋友一样的距离,与他们(她们)亲近,和他(她)们聊天。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第二、有思考和积累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有思考才能有提高。善于思考才使李老师闪现出个性的光芒。而善于批判反思和积累则是他成功的基石。

李老师写的全是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小事,他非常善于从这些小事中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及时积累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某个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观点、一个关于某事的想法,或者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并且自己认为很不错,就想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一定把它们写出来,然而到了想写的时候,却早已忘了那些念头、观点、想法、片段。我想,那些一瞬间的年头、观点、想法、片段,也许就是作家所说的灵感,也许作家能将它们及时做个记录、积累,而我们却没有,这也许就是作家能成为作家而我们不能的原因之一吧。

同样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也遇到过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小事,我们也有过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有过有价值的想法,但没有及时积累下来,而让这些有价值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就是我们同李老师的差距。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反思,不够深刻;也有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站在教育者的责任立场上去思考,这更是我们同李老师的差距。我想我们与李老师的差别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在于一种态度、理想、信念……

我们应该像他那样用一颗爱心去捕捉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育机遇;去思考、反思、积累,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8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19

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简单地应付。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一个个跳动的生命,有时显得那样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职业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热忱和爱好之心。这时的工作是一种苦役,是一种督促和驱使,让人感到厌恶,更谈不上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闲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为主,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懒惰占据了。

但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李镇西师德讲座心得体会精选篇20

很早就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专业与他相离太远,因此没有去拜读他的书籍。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选集——《教有所思》,随手翻阅,没想到被书中那一个个小标题吸引住了,继而翻看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

从此,一有时间我就认真阅读,经常被其中的一些内容所感动。当读到《寻找杨老师》、《姨妈》、《铁皮鼓印象》等,心里总禁不住地说:“真感动。”有时甚至忍不住红了眼眶。也每每对他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家长也是教育者》中李老师提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1/3老师的教育+1/3天赋+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会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与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当我读到这样一篇《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级学校……”不由得非常敬佩那些老师。我想,他们应该也是成功的老师。那么成功对教师来说是不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光说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要对社会有用,适用社会的健康的人呢?

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李老师所提到的一些观点也让我获益匪浅,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与灵气》中他说到:“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课堂上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呈现富于变化的蓬勃生机。要让语文课有灵气与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李老师还希望教育者《以书为友》,不停地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多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

李老师的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李老师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老师就应具有童心、爱心。童心:赤子之心;爱心:对学生的所有能包容的爱。对于李老师来说,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显然,童心、爱心同样是他成功的基础,让他塑造独特的自己,这从他的《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学生请我吃火锅》等可以看出来。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学生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会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追求成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