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

《聊斋志异》中,有着正统的传统儒释道思想和民间因果报应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篇1)

这天,我读完了妈妈给我买的《聊斋志异》,虽然那本书上的故事只是全部故事的一小部分,可读完后依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作者是蒲松龄,全篇总共有短篇小说491 篇,它的内容非常广泛, 有传奇、志怪、轶事等,大多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人、狐、魔、花、妖、仙等之间的爱、恨、情、仇,通过这些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些道理。

一提到《聊斋志异》,人们就会立刻想起那些恐怖的画面,令人发指的故事,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令人害怕的妖魔鬼怪。有些人还会把《聊斋志异》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或是一本纯碎的恐怖小说来读,这样想真是大错特错,如果真是这样,那《聊斋志异》还会从古流传至今,还会成为历史上不朽的作品吗?

如果你肯静心的坐下来,细细的品味着这本书,你会发现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精彩故事,它还告诉我们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那些妖魔鬼怪,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凶狠的、残忍的,而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却有着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甚至有着比人类更为高尚的品质。虽然他表面上讲的是人、狐、魔、花、妖、仙,但却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人间那份最美好的、最纯真的情感。

那些妖魔鬼怪虽然看似凶猛,但却都有一颗最美好的心灵,有些人虽然看似美丽、善良,但却笑里藏刀、图谋不轨,俗话说得好:“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所以,人们一定要认清他人的真面目后再下结论,否则,害的只会是你自己。

《聊斋志异》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很多道理,它真的是一本让你受益终身的书!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篇2)

《聊斋志异》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读完这部作品,让我感觉与大师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的内心多了一份平静。

《聊斋志异》的内容十分广泛,以狐、魔、花、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出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在《聊斋志异》里,蒲松龄独具慧眼,以高出当时这个时代的锋芒锐气与独特视野,使《聊斋志异》成为中国神怪小说创作的最高峰。看了这部小说,不能不让读者为它点赞!

在这部小说里,我喜欢的是贾儿这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贾儿母亲由于狐狸精的陷害,神情大变,每天又唱又叫,哭笑不止。贾儿为了能找出凶手,挽救母亲。晚上贾儿只要一听到母亲的笑声,就立刻起来点灯查看,但神质不清的母亲却生气地责骂贾儿。但贾儿却并不在乎,反而越来越大胆了。为了消除母亲的恐惧,白天,贾儿学着泥瓦匠的样子,用砖石将母亲的窗户砌得不见一点光亮。而其他人都以为贾儿顽皮胡闹,反而不愿意理他。他们哪知道,贾儿其实并非在玩耍胡闹,而是在伺机替母亲除害。每天夜里,贾儿都会偷偷地把刀藏在怀里,用瓢把灯盖上,等着狐狸精的到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贾儿在与狐狸精的斗智斗勇中,终于找到那只狐狸精的下落,将狐狸精毒死了。当贾儿的父亲知道原委后,父亲惊喜地说:"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啊?"贾儿说:"狐狸精有灵性,这边一说,他们在那边就知道了。"父亲听后点头赞叹。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具有变幻之术的狐狸精就这样,在一个只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面前,输得一败涂地。我为贾儿的这份孝心感动!这不正是我们社会提倡孝老爱亲的美好风尚吗?

虽然,现在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正在充实着人们的大脑,但名著的影响,犹如陈年老酒,年代越久越醇香。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篇3)

蒲松龄历尽沧桑,阅遍人间百态;他虽身处蜗居却心系天下、愤世嫉俗,挥其生花之笔,终成一部沉甸甸的《聊斋志异》。

郭沫若先生一幅“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联,评价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可谓恰到好处。但是,蒲松龄决不是一位板着脸、瞪着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筹交错时出口成文、颇善雅谑的才子,也是一个在柳荫下为远道而来的你端上一壶好茶的老头儿,更是一位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的智者。所谓文如其人,也正因为如此,《聊斋志异》没有成为千篇一律、浅薄无比的讽刺小说,也没有成为“为志而志”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自有其独到之处:思想性有之,艺术性自不必待言。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蒲家庄;那时侯,“西学东渐”刚刚开始,或是还未开始。相信,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话思想不会“渐”到蒲先生的耳朵里。但是,“龙生龙,凤生凤”这种朴素的遗传观念,蒲先生应该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处用“遗传学”的规律来借写子女而实写其父母,写得却也精致可人,令人不免会意一笑。今撷其几篇,妄加评说,以博众一乐。

《婴宁》的主人公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她的爱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蒲先生在这一点的刻画上可没少花气力。本来吧,写到婴宁夫妇安居乐业也就足矣,最后又神来一笔:“女逾年生一子,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儿子将母亲的特点继承下来,言子犹在言母,实在妙甚!

《娇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松娘“举一男,名小宦”,娇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读至此,大笑——亏作者想得出来!到篇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乍一看,似无多大深意;细一想,俨然是聊斋先生在“都市”中亲眼见过一般!弄得读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为母子相似,而《鸦头》篇中的鸦头与其子王孜却迥然不同:鸦头“仪度娴婉,实神仙也”,她受尽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却“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乐斗好杀”。虽为母子,为何如此之异?想来定是发生了基因变异吧!而且这“变异”程度还非常之大:王孜杀老狐之后,鸦头“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却“剥其皮而藏之”——岂非暴戾之甚?虽则如此,王孜为母报仇,大快人心,使人长舒一口闷气,亦是快哉!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篇4)

我首先读的是《画皮》,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王生的人,因为他贪恋一个女鬼的美色,遭到了报应,被那个女鬼撕裂胸腹,挖出心脏,而后逃之夭夭。他的妻子为了救他,听从了一个道士的话,吃下了一个乞丐的痰,然后她的丈夫就得救了。

在我看来,这个王生为什么会被撕裂胸腹,掏走心脏而死呢?我看,他是因为贪恋女色,而且他承诺那个女鬼说不将的存在告诉他人,但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或许也是一个遭到报应的原因吧。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段落“铺人皮于榻上,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我觉得,在这个篇章里,“铺”,“执”,“绘”,“掷”,“举”,“振”,“披”总共七个动词,是比较不错的。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丽的辞藻堆砌或宋玉那样的优雅婉转的描写。但是,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够将我们都飞快的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描写。

这篇文章是《聊斋志异》这个志怪小说中的一篇。所以说,它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据说,在当时改编电影开始放映的时候,它的波动情节吓死了一个老太太。由彼及此地,也能够了解到这个小说的精彩了。

《画皮》中的那位道士,想必看过的大家都很熟悉。那位道士在第一次被王生拒绝之后,第二次王生反而去找他时,他反而不忍心了,只是给了王生一个蝇拍,让他拿这个东西用来驱赶魑魅,但是,因为这个道士的不斩草除根,所以,让那个恶鬼有可乘之机,杀害了王生。从这个段落里,也可以知道斩草要除根,不然会春风吹又生啊。

在这之后,他的妻子陈氏以及他的弟弟听从那个道士,找到那个乞丐,并且要让他救活王生。谁知那个乞丐要陈氏吃下他的痰,虽然最后王生得救了,但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王生的不守信用,贪恋美色最后报应到了他的妻子身上。所以说人不能够做亏心事。

再相比其他的《聊斋》里的短篇小说,《青凤》,同样也是一个有妇之夫,同样也是勾搭上了别的女子,而且,那个女子还是狐狸幻化成的。在我国古代的理论中,雌狐狸是魅惑的女性的象征。但是在这篇里,男主人公最后与女主人公成为了朋友。男主家与女主的狐狸一家最后其乐融融地生活到了一起。在这两篇里,男主的事情都是几乎相同了,但是为什么一个是被撕裂胸腹,挖走心脏而死,虽然最后救回来,但是就连他的家人也受到了一定的侮辱。而另一个是最后幸福美满,成功的呢

在《青凤》中,有这样一段“惓惓深情,妾岂不知,但叔闺训严,不敢奉命。”我对它的分析是:因为叔是自己家的长辈,在古代,一般人家的小辈女性在出嫁后都是男方说了算,而这句是叔叔的闺训很严格,所以说,应该还没有出嫁。另外,有一个字“闺”,代表的是青凤还是待字闺中的,能够认证我的推测。《画皮》中的女鬼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妾,与那个富贵人家的男主人还是保持着男女夫妻关系的。所以说,那个女鬼是个有夫之妇。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妻,不可欺”,虽然《画皮》里的王生与那个富贵人家的男主人不是朋友,但是还是不允许人霸占他人的妻子。古代中国有句俗语“有主的干粮不能碰”话糙理不糙,就是因为触犯了这样的禁忌,所以落得个凄惨的下场。或许,这就是两个故事的不同吧。

在这两个故事是基于传统的礼教制度而产生的。虽然说封建礼教是对于人的心灵,人的行为是有害处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批评,去贬低那些礼仪制度,将它们说成是“吃人的东西”那么还是太过于单面性,太过于偏激的了。无论在当今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新社会,新生活中还是在以前的时候,儒家的三纲五常都应该是不能被抛弃的。虽然束缚了人,但是也规范了人。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封建礼教其实是一种帮扶人类,对于万物都有帮助的东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若无伦理纲常,何来源远流长。所以,在这两个故事之中,极其形象的表明了要遵守伦理道德。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从生活,从民俗,从历史,从神话上来的一本好书。

初三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篇5)

小说中多数故事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