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精选6篇)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普及人民群众法律知识,重视法律宣传,提高法律素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法治中国》观后感,欢迎查阅!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篇1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法治中国新图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二字清晰呈现;中办国办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法治逐渐成为一种全民信仰。

《法治中国》观后感1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符合社会历史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感为导向是各项工作的灵魂所在。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同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利用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奇迹,不断深入学习,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人民至上就是要与民为伍。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常怀对人民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心存敬畏,善待权力,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托付和信任;心有感恩,热爱人民,才能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奇迹”惊艳了世界,伟大事业踏上新的征途,人民正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源泉所在。以民为本,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忠于职责,忠于人民,用实际行动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奇迹”。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篇3

近日,央视播出了一套新闻记录专题片《法治中国》,受到其宣传的鼓动,我也进行了观看学习,开篇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引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道路该怎么走而引发深思。以奉法者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坚定而明晰的答案。

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党的领袖对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时,人民对党中央寄予无限希望。习总书记会这样说,会做出这样坚定而明晰的答案也是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实践过后才做出的,当习总书记在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就将法治文件列入其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习总书记也无时无刻不在将法治列为治理当地的重要文件,在多次的实践之后,再将法治中国这一主题,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的道路。

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才是中国适合的呢,习总书记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句话体现出习总书记牵挂着对我国法治社会形成道路上的任何一个小节,让国家的人民决定国家的道路,虽然坚持领导的是党,但是决定道路方向的却是国家的人民群众。也是无时不刻的展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的时代呼唤着法治,人民期盼着法治。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宏伟的目标、壮阔的蓝图,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篇4

近日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对法治话题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体现了法治与党建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需要以辩证的眼光进行深入探讨。法治与党建的关系可分为3个方面:以法治方式保障党建、以法制思维促进党建、以党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以法治方式保障党建,就是用刚性的制度、程序套住权力的笼头,确保权力行使者不任性,确保权力掌控者受监督,这其中,落实廉政建设则是关键,唯有以法定程序明确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严惩违法行为,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能巩固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保证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发展。

以法制思维促进党建,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党建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错综复杂,面对诸多困难,唯有提高法治思维才是破题之举、推动改革创新之道。正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以党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一方面是党的自身建设与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相结合,提高法治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则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仅面对党内同志,更注重通过党建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工作中宣扬法治思维、加强法治教育,从而切实推动法治在全社会的认同与践行。

总的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党建工作与法治工作的结合,全力将党建工作做到符合时代要求与群众需求,同时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进。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篇5

我看了六集政论片《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隆重播出,感受颇深。

该片既有概念引用,也有专家阐述,更有鲜活事例,充分说明了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和保证。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顺利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总揽全局、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充满战斗力。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实现国富民强。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总之,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央视推出这一法治主题的专题片,对于总结以往我国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开启十九大继续深化依法治国的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法治中国观后感600字篇6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隆重上映。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专题片,而是对一种治国方略的重申和肯定,是一种增强人民法制和道德观念的宣传向导,更是对依法治国的制度自信。

纵观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鉴于这个规律,我国坚决地选择了依法治国这一伟大策略。我们就是要通过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引导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要通过依法治国实现政治清明,进而实现人民民主自由;要通过依法治国巩固改革发展成果,进而铺就小康社会建设大道,实现“中国梦”。

从新中国建立到小康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有关政治生活、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国家管理有了一整套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领域的法律空白也不断被填补,整个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同时,全面深化司法公开,

促进司法公正, 提升司法公信的司法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全国人民的肯定,我国依法治国的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依靠国家法律规范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时代的需求、发展的需求,铸就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而依法治国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使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