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精选5篇)

拯救大兵瑞恩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观众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篇1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十分投入,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来之后,脑海中仍然回荡着电影里的情景。

总的来说,看过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几个词,而且总是不停地闪现,那就是:国家,荣誉,亲情,友情,正义,邪恶,母爱,善良,责任,人性。

虽然早就知道说美国人人情差啊,贪生怕死啊什么的都是片面之词,虽然以前也看过几部十分经典的美国拍的反应二战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还是最深的。当诺曼底海滩上成群的士兵还没上岸就被打成蜂窝煤,当几个医务兵冒着生命危险在沙滩上抢救几个可能有救的伤员,并不顾别人的“危险”的提醒,回应说:“他还有救。”这就是责任。当马歇尔向几位军官念出瑞恩母亲已经失去了五个儿子时,几个久经沙场的硬汉眼里全都含着眼泪,再没有一个人对拯救瑞恩提出反对的意见,这就是人性。当军方的车开到瑞恩家门前时,瑞恩母亲当即瘫坐在地上,这就是母爱。当战友们在一场又一场恶战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时悲痛欲绝,这就是友情,也许超越了友情。当一位士兵在极其危急的时候却想要救下一个德国女孩时,这就是善良。当瑞恩不愿离开阵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看到了责任。当米勒上尉为了打胜仗甘愿冒着危险和牺牲,并深深知道战争的意义时,又看到了正义对邪恶的挑战。当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阵亡的消息时,不管是对的那个还是错的那个,他们悲痛的反应,看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最后,当美国国旗出现在片尾,轻轻飘荡,知道了,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为了国家。

美国政府,体制也正是凭着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收获了最大的集体效益。

这些情景中也许很多选择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辉的东西,却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篇2

东方 是丙戌年冬月初五,西方是圣诞节,也正逢周末,看片计划自然要如期进行。挑来挑去,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成为一个决定。此片在九八年上映,也挂上个上世纪 的影片这样的调侃。斯皮尔伯格做为本片的导演,汤姆.汉克斯为主演,都大大增强了这部二战题材影片的看点。从商业角度这就是卖点。内容的深刻,创制手法的 独特,使得影片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容估量。

影 片主要讲述的是在二次大战中一行七人小组寻找并保护一名叫瑞恩的士兵,让他回到他母亲身边的故事。同样体现了斯皮尔伯格的“拯救一人既救助全人类”的思想 主旨。故事从老瑞恩回忆的诺曼底登陆战开始,灰灰的天空和灰灰的海面,透射出冰冷的气息,那种叫人瑟瑟颤抖的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当渡船打开藏门的一刹 那,德军的子弹扫射了进来,士兵相继倒下。紧接着,挪动、奔跑、掩护、呼喊、爆炸、鲜血、尸体等等,仿佛每一步都是生命与死亡的分界线。跳下船、跑上岸、 潜伏在敌人堡垒前的沙包后面直到冲过火力封锁并摧毁它,米勒中尉带领他的部队为这次登陆立了一功。然而他说出“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时,取得成功的背后是 众多战士的身躯,这其中就有一名叫“瑞恩”的士兵。

一名、两名、三名,战务后勤收到三份不同瑞恩的殉难书,令他们难以相信的是,他们是亲兄弟,只有一位老母亲,也就是说,那一天的上午老母亲要收到三份殉难信。美军副总参谋长为此感到无比的伤感,为了说服部下去寻找并把这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儿子带回祖国,意味深长地念诵当年林垦总统为阵亡士兵家属书写的手信。

刚刚结束的抢滩登陆,米勒中尉与战士们还在为刚才的一幕幕回味伸长,前线长官就在体探之余,将这个最高机构下达的特殊任务。中午时分,一行七人开始了寻 找这个不知身处何方的瑞恩。这里,经历过两次战斗,失去两位战士。他们都曾抱怨牺牲七人为救回一人是否值得。同时同名的瑞恩也为小组带来激动于失落。米勒 中尉曾说“这小子,看他值不值得我们去救他。”

第二天的下午,他们在第三次遇到敌军时,偶然地发现了瑞恩。但是对于失去几位亲兄弟的瑞恩,悲痛之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就这样离开战场回家,他要继续奋斗在战场上,为自己保卫的桥做最后奋战。米勒中尉答应了他,战斗之后既要离开这里回到母亲身边。

准备埋伏圈过后,米勒中尉与瑞恩坐在一起闲谈,说起家里,说起往事。一番儿女情长后,紧张的气氛随之而来。紧张的战斗贯穿整个故事的结尾。最后米勒中尉 在瑞恩的面前阵亡,临死前,对着瑞恩说“不要辜负我们。”痛苦的瑞恩最后变回老人,并回到米勒中尉的墓地前,告诉他自己活得很好,没有辜负他,并叫妻子证 明给米勒中尉。

一部不错的电影,一段不错的战争回忆。电影上 映的时候,很多的`二战老兵看后唏嘘不已,感觉到又回到了二战现场。这都要归功于摄影师卡明斯基和斯导的对于这部电影主题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艺术再现上的杰 出表现。影片当时采用的是高感光的胶片和纪录片的设备,就是做到那种粗糙的质感,那种画面上的大颗粒就此诞生,而且结合拍摄是的手提式拍摄摇晃的视角,出 奇地美,这个美是来自它足够真实。那种连续的摇晃的长镜头,那种不合节奏的剪辑,都是从真实还原战争场面的艺术表现角度出发的。在光源的运用上,并没有过 多地去塑造人物而去使用反光板或是多点光来表现,单一光源运用很多,即使人物的面部表现不明了也无所谓。那种夹杂在人物面部、身体,还有景物、树木、废墟 等上面的黑色,都是具有明显的明暗交界线的块状。对表现人物内心的抑郁,无助,以及在战争下人们心中的那种厌倦恐惧,都起到很好的诠释。

影片中,前26分钟用来展现了诺曼底登陆战的惊人场面,在影片的前期建制上,已经让观众们怔住个半晌了。也许很多人第一次看都说:“这他妈怎么拍的?” 在这里,运用这样的建制,第一,提高了影片的精彩程度,更主要他告诉你战场上可不是好玩的,是血腥的。这可是给看惯国内战争片那种军号一响,千军万马如潮 水般踏过敌人的头颅,人都没伤一个的中国观众一即颠覆以往印象的作品。第二,交代了影片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人物与重要人物。对整个影片的开始铺垫了一个足 够刺激与足够戏剧化的段落。第三,影片开始的老人回忆,也带出了一个故事前提,就是这个人是谁?一个悬念;他的回忆,故事足够真实。

影片在战斗中开始,在战斗中结束。也同样是老人回忆开始与回忆结束而结束,首尾是呼应的,也是一个意识整体。不能不提到的是片中最先进入战争时空的,是 海滩,强调了环境,其次出现的就是汉克斯扮演的米勒中尉,还有他的手,特写的手,颤抖的手。这一元素在片中多次出现,最后在米勒中尉死后,还是落到手上。 这一元素,丰富着米勒中尉这个人物的本身。他颤动的手,表示他个人的健康在战场上生死攸关之中是多么的无所谓,也强调了他经历了足够多的战斗,是战斗给他 带来了这样的迫害。正因如此,这只手,代表着法西斯,那是不健康不和谐的躁动。同时米勒本人代表着真正中的人们,被战争所累,不仅仅是一只手,更是身心的 受伤。再后来表现米勒的瞬间失聪也同样是表示了他本人以至所有身处战争的人们,受到的人本之上的侵害。最后,米勒中尉死去,眼神中表现了这一事实的同时, 又再一次将镜头停留在他的手上,它停止了跳动,也就是说,米勒真的离开了他的将士们,也标志着战斗最后,侵略者是必将死去的。的确,诺曼底之后,盟军就取 得了转折性的胜利,手的涵义表露无疑。

影片中,第一幕结尾的 情节点一,是后方的一个忙碌的打字间。也正是这里,发现了瑞恩家三个兄弟都阵亡的消系,也正是这个戏剧性情节揭开了影片的中段,带出了小组奉命去拯救大兵 瑞恩,并推动故事的继续前进。同样,故事的第三段结局的发起点也是这样,由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瑞恩开始,他们继续了最后的结局,一切的解决。

影片之中,表现了导演的一种民族情节。由于导演身为犹太人,所以更有情感在这样的一部题材里面去讲述故事。实际战争,生灵涂炭,身处那一特殊时期的人 们,他们在残酷现实面前能做的又是什么?生活空间被摧毁,人身自由的被限制、被剥夺、人格的被残缺以及灵魂的被变态,这就是战争对于人本身所做的。也只有 在那个非常时期政治力量是最大的,它可以领导一切。建造一切并摧毁一切。本片对于战争的揭露不是建立在故事情节上的,使用镜头和那接近真实的画面来讲述 的。它叫眼睛告诉你的大脑,战争有多可怕,战争有多残酷。生命已经在战争之中变得渺小,甚至微不足到,他们只是去向某一政治阵营搭建胜利堡垒的砖瓦。

退出大的历史背景表现,对于影片里面的人物,我们看到了是漂浮与海面上的一粒谷壳,随时都可能被打湿淹没。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漂浮着。要做的就是一直漂到 岸边,生根发芽。这是人类的希望,人类最伟大,最值得自豪的特性。这也就是人性。当人失去了希望,那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欲望,死亡也就无所谓了。是希望叫 米勒中尉一直带领愤愤不平的队员寻找下去;是希望叫他们战胜一拨又一拨的敌人;同样也是希望叫米勒中尉在临终前叮嘱瑞恩“不要辜负我们……”它是推动人去 做一件未知事物的动力,超越欲望的动力,是文明的,是高级的,是理想化的,是美好的。相反,发动战争,涂炭生灵,疯狂掠夺则是欲望,丑恶的,自私的,无理 由的,原始的,野蛮的。

他们希望胜利,希望回家,希望去种自 己的庄稼,希望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希望同心爱的女孩结婚,这成了米勒中尉等人的动力,战斗下去。他们要胜利,是更多土地的欲望,更多资源的欲望,更多女人 的欲望,更高权力的欲望,这就成了法西斯的战争的动力。影片中也同样,拯救一人为了回到他以前的生活幸福下去。杀死一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资源挥霍下 去,鲜明的对比,告诉你这就是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篇3

《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1998年神作,久闻其大名是在各种电影专著中。《拯救大兵瑞恩》的标签很多:斯皮尔伯格、二战、战争片、美国精神。网上有关影评多如牛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我来说,选在这个时候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是出于《伦理学》通识课倪老师的要求。因此,我的切入点或多或少与这堂课的听课感受有关。

影片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让我恶心,这么直观地看战士们在战争的各种残酷血腥的死法还是第一次。这半个小时里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瑞恩和这群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拯救他?他怎么了?

答案在半小时后揭晓,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伞兵瑞恩被困在了敌人后方,而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家中的老母亲只剩下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美国作战总指挥部得知情况之后,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往救援,米勒上尉和他的七个部下,外加德语翻译厄本。在战火依然燃烧的欧洲战场,敌方危险重重,他们毅然上路,只为一个上级的命令,只为实现对一个他们不认识的母亲的诺言。而死亡,随时可能到来。

风雨交加中的逃生、危险暗藏的伏击、长途的跋涉、兄弟的相继牺牲、希望的日渐渺茫,我困惑了:这么多人去救瑞恩值得吗?为了瑞恩牺牲这么多战士明智吗?疑问不攻自破。

米勒上校把这场寻踪看成一场赌注,殊不知他内心的痛楚。每个人在战争到来之前都曾有过美丽但与战争毫无关系的梦想,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幸福。米勒在面对部下要离开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吃惊,在踏上这条没有回头路之前,他或许预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但对他而言,战场上的使命比什么都神圣。米勒说,到兰姆勒带瑞恩回家能让我回到妻子身边,我会担下这项任务。你想退出?你想回去战争?没关系,我不会阻止,我甚至还会替你申请,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拯救可以救赎在战场上疯狂杀戮的罪恶,于是,没人想再退出。

所有人生命的价值此时被大大的简化,即救出瑞恩,然后回家。陆续牺牲的战士,临死前都会说一句话,“妈妈,我想回家。”还有一封写好的带给家里的信。因此,拯救大兵瑞恩的人的终极目的和瑞恩的终极目的融汇一体,即:实现对母亲的承诺,平安回家。这正是人性中相通的地方,没有人想继续战争,那么拯救瑞恩,可以逃避战争;瑞恩平安回家即是对米勒他们平安回家愿望的变相实现。这即是米勒及其部下不顾一切拯救瑞恩的终极价值。

于是就有了麦克对米勒上校的说的话,“或许在这场混蛋战争中,拯救瑞恩成了唯一的好事。”他们的无畏牺牲为瑞恩平安回家搭建了桥梁,生之价值得以如此高贵地彰显。

我又在想,假如瑞恩不能平安回家呢?假如战争永远无止境的继续下去呢?他们如此的牺牲有意义吗?

答案在遇见瑞恩后,在誓死守卫桥的战争中揭晓。

是啊,拯救出瑞恩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们可以对战事撒手不管然后撤退回营等待归期了。但首先是瑞恩迟疑了,他无法接受兄弟的死讯,他要坚守战场,这是他的使命。那么,米勒他们呢?瑞恩已经找到了,可是战争还在继续……没有了回头路,只能和瑞恩一起保卫这座孤桥。接下来又是一场血雨腥风,仅存的几个兄弟也相继离开,就连麦克也倒下了。米勒上校一直的信念崩溃了,他要怎么回去?就这样回去吗?显然不能,于是他冲到了敌人坦克面前,就那么无奈地坐在那,用抽搐的右手握着枪,一抢一抢的射向迎面驶来的坦克,他的表情很从容淡定,用自己的生命来试图结束这场混蛋战争吧,该死的没完没了的残杀。

米勒努力挤出最后的笑容,对瑞恩说:“詹姆斯,别辜负大家……”

幸好援军来了,战争有了胜利的曙光,可是那么多兄弟在战争中走了。

瑞恩会怎么想?这是我最后思考的问题,他怎么面对那么多为了救他而牺牲的生命?他还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吗?

镜头回到影片开始,年老的瑞恩面对米勒上校的墓碑老泪纵横,他说:“我每天都想着当日你在桥上说的话,我尽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这已经足够,至少这让你觉得我没有辜负你们所做的一切。”瑞恩最后问妻子,“我是个好人吗?跟我说,我这辈子没有白活,跟我说,我是个好人。”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传承生命的价值,米勒和一部分兄弟为了拯救瑞恩而离开人世,瑞恩为了感恩必须要好好活着。我在想,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二战战场,还会有这么壮美吗?因为战争看不到的尽头耗尽了战士们的精力,他们的心灵已遭受残酷战争的蹂躏,已处于崩溃脆弱的边缘,于是在这深刻的绝望中,他们把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寄托在瑞恩身上,此时他们所做的斗争不再是盲目的持枪杀敌,而是为了拯救一个士兵的生命,从而避免了沦为战争的机器。这也正是影片把故事背景设在二战的独特意义之所在,生命价值一场华丽而壮美的升华,并且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篇4

现在已经看完这部片子一个多小时了,可是心情还是不能平静,还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折射……都给我的心灵强烈的震撼!总有那么几个片断,我都不忍看,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很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找的切入点都令我感触颇深……

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生活片断和我们的是那么相似!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受害。

当瑞恩和队长在谈论和哥哥们在一起的生活时,我感到很痛心。从那么幸福的场景,一下坠落到死亡边缘,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连我这个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吧~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会突然消失,毕竟时间还有那么多你留恋的东西啊~或许很多人咒骂那个不敢开枪的家伙,若是他敢在关键时候开枪,可能就不会酿成那么惨的悲剧了,可是,这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时候!

都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是啊!若是他们不放过那个德军,他们的队友就不会死在那人的枪下了。可在战争中,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

现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净化一次心灵,真好……我希望成为英雄。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高中生影评篇5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 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名言: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