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出品,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等主演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范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

剧中人杨立仁说得很精辟:“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屡屡(遭遇了)内乱、革命,各种各样的思潮,熏陶着一个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传统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彼此)视如洪水的家庭成员”。杨廷鹤的三个子女,尤其是立仁、立青俩亲兄弟,虽为一母所生、血浓于水,但因信仰不一样、政见分歧,始终格格不入、貌合神离;兄弟俩曾在洗手间大打出手,数度剑拔弩张。1949年后,兄弟俩分隔海峡两岸,终生没有再见面。

杨氏三兄妹所走的人生道路--参加国民党的“右派”杨立仁、参加共产党的“左派”杨立青、虽参加国民党但始终对共产党人抱有同情和好感的“中间派”杨立华,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三种不一样的人生选取。看《正道》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所谓的“好人”、“好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以党派、信仰为标准来轻率定位,这大大颠覆了中国以前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我们的长期灌输。在1925年“大革命”那样的大时代,人的信仰、立场很难一下子确定。杨立仁还在湖南醴陵教书时,是个极左派,那时他看的是《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种红得发紫的书;而当时的杨立青只是当地的一个小混混,热衷于偷看戏子的裙下风光,对杨立仁看的那些“红色书籍”更是不屑一顾。可杨立仁一到广州,遇到世交、时任蒋介石机要秘书的楚材(历史原型为陈立夫)后,迅速改变了政治观点,先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后成为中统上海站主任,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顽劣但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却在共产党最低潮、最倒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杨立华最初也是左派,受共产党人瞿恩的影响很深。她之后虽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但因没有政治企图心和同情共产党,行为每每与“党国”的利益貌合神离,更在自己的火车包厢内“窝藏”共产党要犯。

看完《正道》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信仰”的认识。正因信仰、政见的不一样,剧中人等执着地走自己的路。这期间的情与爱,痛与恨也在战争的血与火中理解了时刻的洗练和荡涤。看完《正道》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喜?家不和则人不幸,党不和则国不兴。身处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是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经历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此刻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该排除万难实现和平统一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精选篇2

人的命运总是同时代联系在一起。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纪事笔法讲述了一个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的人物的命运转折,暗含着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本来我很少看电视,更很少看这个50多集的长篇电视,所以当我最初看到这部电视片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投入很深,只是追随电视剧《潜伏》的主人公扮演者来看的,可随着《人》剧的逐集观看,我慢慢被吸引了,尤其是剧中的正派人物代表——杨立青那份对信念的执着坚守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囚,不为生命危险所吓,不为纷繁尘事所惑,不为命运沉浮所折,毅然投身革命工作,执着追求革命理想,坚守自己认定的革命目标,他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命运发展,集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奋斗特征。

人的命运又是与自己的奋斗拚搏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幻,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前进的方面往前走,都在前行的道路上坚守着一份执着,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昭示着我们的存在,也用自己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前行,用顽强和奋斗实现着我们的人生价值。俗话说,命由天定,运为人求,说的就是人的奋斗和拚搏改变自身命运的道理。

老一辈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发展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页历史被永远地翻过,告别起点,我们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征程。少了一份“风在吼,马在啸”的豪迈,也少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但我们现在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在了前进的大道上。共产党人的那份执着信念和对信仰的坚守得到了衣钵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也正是基于对个人命运发展的思考,基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时期网络社会下人们思考和学习的优势,重新聚集起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的活力,中心第二党支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了这个党员的思想家园——红色一家e,期以打破时空的阻隔,凝聚思想火花,继续坚守和传承这份信念。

新建立的思想家园是一个平台,是我们支部每一位成员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一个纽带,通过她联系我们每一位党员职工的思想脉搏;更是一个信念坚守的阵地,在这里我们传承并发扬老一辈们的闪光信念。愿党员之家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家的成员越来越多,永远充满活力和欢笑。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精选篇3

看完全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时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信念和理想这个东西,真是无价。在那样的时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体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没有随波逐流的人,起码他们体现出各自的主体性人格。反观今时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轻很纯洁的时候,还是那样地饱满那样地有张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丢了,变色了,混乱了,随波逐流者众。正如立青最后的内心独白:今天的年轻人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记住的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精、气、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现在的人们,当你坚持着应当坚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够支撑起你的人生的!!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没有,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曾经我对这一点确信不疑。现在我倒是认为历史还是充满着偶然性,台湾和大陆的现状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国共合作破裂也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靠人民推进的,但在某些关口,可能被某些人、某些团体作了错误的导向,人民在背后推动历史,从而也可能走到岔道上去。蒋中正先生就是做了错误的导向,从而最终让台湾走到的岔道上,然后中华民族又被老美摆了一刀,没有牢牢把握住自己民族内部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时机,造就今时今日两岸的分离局面。这其中必然和偶然的碰撞,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人间正道是沧桑》间接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大陆这边的、台湾那边的,其实都在一个家谱一个民族谱上啊! 期望着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动下,立仁、立华、立青、立秋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终将在杨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精选篇4

目前央视8频道及一些省台正在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各种媒体也在热炒这部电视剧,就忍不住观看了几集。它所描写的就是以几个家庭为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或者说是1924-1949国共两党的残酷斗争史。其中主线是杨立仁()、杨立青(共产党)兄弟俩互相残杀的历史,或者说是广州黄埔军校中的两党互相残杀的历史。这样来编故事,确实有相当深刻的涵义: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俩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或者说是中国人分成两个集团(党派)互相残杀的历史。

难道这就是"人间正道"?我们不知道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代表的共产主义到底哪个算是真理?难道为了一个什么主义就可以互相残杀?如果为了一个什么主义,人们就可以互相残杀,那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个邪恶的主义!一个不把尊重生命当回事的主义,一个根本不懂基本人权的主义,真值得中国人去信仰?问题就在于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信仰这种靠杀戮掌握政权的主义,所以中国人信仰这两种主义只是文化的表像,而骨子里依然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不清楚在国共两党互相残杀的几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据有关的历史估计,所谓"消灭八百万蒋匪军"之类,加上共产党的近千万烈士……应决不少于数千万吧!其中和的确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不过,难道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就可以轻松面对?中国人(主要是这两党)为什么至今都还没有一丝的忏悔之意?甚至还在那里宣扬这种兄弟相残的战绩,把许多非常残酷的国人相杀场面放在青少年们的面前,培养他们从小就要痛恨大人告诉他们的'阶级"敌人",培养一种可怕的阶级仇恨!

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在观看此类电视剧时的感想如何?如果依然是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的那种感觉,可以说中国人实在太可悲了!在经历了这么残痛的历史之后,许多人居然没有多少长进!至今还不懂得什么才算是"人间正道",不懂得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残杀,不是残酷的暴力手段,而应该是互相协商,互相妥协,就是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制定出一些较为公正的社会运作游戏规则。那种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表,且以这种"真理"随便杀人的年代与意识形态应该成为历史了!美国总统前些天就某一坚持实施晚期堕胎手术的医生被谋杀案件发表谈话时清楚指出:"美国人就不同问题存在的分歧不管有多深远,都不可以用邪恶的暴力手段来解决!"但为什么如今还会有这样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简单的道理?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精选篇5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