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一九四二》是一部特别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演拍几个月,就得饿几个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篇1】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气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发生了一场在旱灾,电影《1942》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河南记忆。

河南因为一场旱灾,群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河南有一位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迫,由于旱灾,河南的人民开始逃荒,老东家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逃荒的路上,日军多次轰炸,横挡,逃荒的人们死亡惨重,国民党也抢走了他们的东西,由于没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树皮,为了让家人活命,许多年轻女子,都把自己卖了出去,让家人有了少许的口粮,他女儿被选中了,范殿元很高兴,因为女儿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当女儿走时,他去很伤心,因为女儿不能在身边陪他了,他继续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时,他与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决定竟是“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这一场天灾人祸从天而降,许多人要么就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要么就是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下死去,许多中国人背信弃义投靠日本人,因为政府迟迟没有军粮,这正是那时政府的腐败,让1200万个生命惨绝人寰,多么悲惨的社会,多么痛苦的人民啊!

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那一年的汶川大地震,胡锦涛同志,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现在一个崭新的汶川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的人们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荣光啊!

新旧社会对比,如今社会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篇2】

观看完《1942》,从影院出来,一位阿姨感慨:这是一部很正的片子。我觉得这是个很恰切的评价,《1942》包涵了很大的历史内容,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是不能用悲剧或者喜剧来简单定义的。

《1942》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历时18年的等待,9个月的精心准备,奔赴8地拍摄,整个制作团队在重庆河南等地来回奔波。冯小刚如此大手笔的制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煽情赚眼泪。观看时,除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又遇蝗灾,上百万民众遭遇饥荒,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从河南到陕西潼关的大规模逃荒。逃荒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扒火车被踩,被轧死者也无数。影片以河南民众逃荒的时间和路线为轴,展开了对逃荒过程的真实再现,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重庆欢迎外国特使的演练……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河南的灾荒更显出复杂的意义,具有更深的内蕴。

面对生死,人性最容易呈现出来。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人往往无法和多数的其他人站在一起,而是选择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站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人们又需要不断做出抉择,不断地放下很多东西。为了活命,邻村的乡亲们准备去抢财主范东家的粮食,为了保住活命的粮食,范东家让乡亲们大吃一顿的同时,让长工拴住去报官。当乡亲们知道这一事实后,杀死了范东家的儿子,抢了他家的粮食。就这样,范东家带着剩下的余粮也开始逃荒。

影片将就这样将每个人面对灾荒的态度真实呈现了出来,丝毫不掩饰。为了活命,吃的问题已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关乎生死的粮食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情感,包括乡情,邻里情,爱情,亲情……要吃要活命,饥民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这些原本在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人性的复杂多面真实地呈现出来,瞎露为救高烧的老母亲准备拿自己的女儿换小米,为了给刚生产的寡嫂熬汤补血气,星星杀了自己一路带着的猫。为了活下来,有借粮,分粮,后来又有了偷粮,抢粮,为了粮食相互打杀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是天灾,也是人祸。

人性阴暗的另一面就这面慢慢呈现。“国家贫弱,就得不断甩包袱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灾民死一个,地区还是国家的,上前线的兵都饿死了,国家就亡了”这是在河南抗战的蒋鼎文对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请求减免河南军粮上缴时说的话。李培基后又亲赴重庆找蒋介石反映河南灾情,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也多次向政府反映灾情的真实情况……等河南灾情终于引起政府足够认识,政府决定从军粮中抽调的八万斤赈灾粮给河南时,关于粮食如何发放,成为河南商界,工商业各行各业争论的话题,各行业代表都尽量为自己的利益而去尽力争取。如果说那些逃荒的流民是一个群体主角,影片通过范东家,拴住,瞎鹿等人物集中展示了人性不光亮的一面,那么独立于灾民之外的这样一个群体,影片对他们的揭露更是彻底和直接。想起影片中蒋介石的一句话“我特别怀念北伐战争的时候,那时候所向披靡,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自然,国难当头,最理智的当是以大局以国为重,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为维护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流民被放弃和牺牲的时候,是否该用心去审度一下“这样被放下的生命,是不是太过于轻易,代价是否过于沉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身份地位,影片完整而真实地呈现了灾荒中每一个人的态度,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逃难中的哭嚎声,争夺的厮杀声,日军的炮击声,影片用感官的刺激引起了我们的痛感,而那些真实人性的呈现,则直戳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痛,更让我们流血。我们哀怜灾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的境地,我们震惊为求生人性阴暗的爆发,我们也愤怒对待生命的不珍重的态度。面对死亡,求生欲望燃烧到极致之时,生命中潜在的血性,残暴,恶被激起,人性处于本能的掌控中,失去了道德的光亮的一面,这时,那仅有的一点的微弱的善,就像黑夜的光芒,弥足珍贵,给我们心灵最大的慰藉,让我们觉得生命还是“正”的。

星星和花枝卖了自己换米,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家人的生死。花枝和拴住分别时,将自己的破棉裤换给拴住穿,她说:“我的棉裤还比你的囫囵点。”范东家逃荒路上,尽力帮助别人:为了救拴住,不惜拿出三斤白面。逃荒路上,他始终不舍弃自己的小孙子,带着他扒火车。拴住为了救星星,臂上挨了一枪,后来为了寻找花枝的孩子,从火车上跳下来。孩子没有找到,铃铛的风车便成了他对孩子的唯一念想。当日本人烧了铃铛的风车时,他更是出离愤怒,拼死反抗,最后被日本人杀害。在逃荒途中,人性的闪光点也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呈现的。正是这些微弱的光亮,我们看到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在生死抉择中,到底什么改放下,什么该拿起,影片无意阐述。影片中安排了一个信仰的话语着——小安子。小安子是徒,他试图通过主的福音让大家躲过这场灾荒,最后,他自己也死在日军的轰炸中。影片中的小安子,看似荒诞的一个角色,却表达出了有关该坚持什么的深意。面对生死,除了生命本能的求生意识外,到底何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不断的搏斗,坚韧地活着。对于生死的态度,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葆有和试图拿起什么。

不少网友质疑影片内容,找出各种各样的史料来证实它的不真实性。真实是历史的事,精确是科学的要求,电影毕竟不同于这些,它是一种让我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的途径,更接近我们心灵的认识。影片中杀戮,血性,残忍的呈现,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质疑人性,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如何对待和选择生死。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生死面前,人性被考验,微弱却珍贵的善支撑人们对于活的信心。对于不曾经历过如此苦难的我们,不用做生死抉择的我们,不用艰难或轻易去拿起自己生死和他人生死的我们,对于生活,更多的是该是感恩和珍惜吧。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篇3】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帮着日本人打中国。汉奸呼?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着,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篇4】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篇5】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__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__X最高领导——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