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论语》寒假读后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寒假读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1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我们心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几棵挺立在岩石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雨;几座绵延的大山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几座散落在山间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岩石遮蔽。《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从未被人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人们有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如同老师这份职业一样,她选择了奉献,她会从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或是学生们每天的问好中感到生活的美好。她用心感受这一切,虽然每天辛苦但内心舒畅,同学们也会对她多一份敬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老师只用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只会看到自己的付出,会有很多怨言,甚至会影响到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看出,心灵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这本书,重新领悟古老理论的精华,心中产生了很多共鸣: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礼仪是基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论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论语》,当我读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时,不由全身一震。我孝敬父母了吗? 不孝敬父母的人如同狗和马。

可见孔子是多么痛恨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古时候有“小黄香,能温席”、包丞为母辞官,近代又有陈毅为母亲洗脚的故事。这些感人的故事,这些伟大人物的崇高品德,令我自愧不如。以前我很不注意孝敬父母,放学回家从不跟父母打招呼,动不动就耍脾气,甚至还对父母大呼小叫。现在想起来真是大错特错了。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古人孝敬父母,从一些生活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做到:

1、要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2、子女要体贴父母长辈,作子女的应该懂得要力所能及地多分担一些家务劳动,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有时身体不适,作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3、外出时要和家长道别,回家时先向父母问号,吃饭时,先请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

4、小学生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学回家先到祖父母房间问安,帮他们做一些点烟递茶的小事,给他们讲一些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吃饭时,先扶他们入座,恭恭敬敬地递上碗筷。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3

有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必须被我们所理解。但它在我们看来,却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篡《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们不及的聪慧,以及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现在,已经是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为孔子,它叫《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中的《为政》篇。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4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5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那么在孔子眼里何为君子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课。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6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

大部分的内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这一词,应该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他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同时又带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虽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贵的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会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要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去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要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现在身处中学,因此同学之间都应该是没有猜疑,大家赤诚相待的。但是当我们身处社会中时,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身份,地位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曾经读过一本书,在里面贯穿其中的一句话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因此,即使是我们自身怀着赤诚之心,秉承君子之道与人交往,还是得处处小心。不过我也相信,若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们的相互感染下,整一个社会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变。

《论语》寒假读后感篇7

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 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 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一次,一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大家都认为他没教养。还有一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一个同学突然插了 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手打人;这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为一个学生,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处处有文明,处处讲礼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人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