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700字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也是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学生所向往的生活。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另一方面,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信这部影片还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这部反应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这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特别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感,这部影片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这部影片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还是幸运的是,它也获得了拥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睐。这所拥有着不错升学率的学校一开始就定下了它“保守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这种填鸭式教育蛊毒多年的学生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它的奴隶!无数学生屈服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抛弃了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把一切质问的权利统统丢到了垃圾桶中!为了所谓的分数,甘愿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这“一亩三分田”上,尽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丽的苍穹,他们却宁愿在插图中观察别人吃剩下吐出来的“精品思想”。

我们不能否认在标准的教科书上,有一些内容确实经得住时间的考察,但是知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它不仅仅只有那可怜的唯一一种表达方式!在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上,他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为了从物质上祛除学生对于“权威教材内容”的惧怕迷信,他要求学生把前言撕去。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行为首先强制性地将这群可怜的“机器人”从对教材的浅井中解救了出来。纵然这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悖,但是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请学生踏上讲台、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问题,“诱惑”他们成立古诗人社、用那种最清丽无华的语句来净化自己迷茫的心灵,鼓励事事听从于父亲的内尔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个专注于梦想的男人才最可爱。终于,基廷先生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班上的学生那暗淡而无神的双眸中有了一丝为了自己、为了内心的那个梦而奋斗的闪电!教育不应该死板,否则与进行流水线作业的汽车公司有什么区别?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教导学生考试,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这又是一个“八股封心,科举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在课堂中学到了考试读书,忘记了思考讨论的重要性,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

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这些原生态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话,我相信你在教科书上是难以找到它们的。因为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不包括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试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课堂中将这些道理、思想灌输给他的学生,不带有一丝功利化的念头。我觉得,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也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最质朴又可贵的道理,让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场革命,最先站出来的那批人总会挨枪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领导所不容,他们就借着内尔的死将他逼离了教育岗位。严格来说,内尔的死是新旧两种教育理念碰撞的牺牲品。内尔的父母接受的就是这种古板的填鸭式教育,他们就想当然地决定了内尔以后要走的路,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当你奋斗一路,最后的时刻却发现,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却偏离了理想的航线,那样你一定会抱着后悔与无奈于最后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义务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让我们放开思维、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索出自己的“缪斯”吧,就让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工作吧!

最后,让我们为基廷先生这位“虚拟的教育者”致敬,向广大为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 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他让学生 撕前言,捂住 学生 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 害羞 , 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 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 虽然结局以学生 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 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 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4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 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 ”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 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

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

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John 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 Keating老师。

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 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

死亡诗社观后感5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700字相关文章:

★ 《死亡诗社》观后感700字

★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650字

★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600字

★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500字

★ 死亡诗社观后感700字2020

★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5篇

★ 死亡诗社观后感五篇

★ 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600字

★ 死亡诗社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600字

★ 死亡诗社观后感心得6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