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5篇)

它是一部科幻片,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太阳极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着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了给地球上的人类,动物,植物,为了所有的一切争取一线生机,人类大胆尝试了"流浪地球"的方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篇1)

“地球活下来了”。———题记

看完电影,莫名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电影中的情景那样真实,没来由的觉得可能几光年外的木星就是等着被人类点燃。其中电影中人们在死亡线上说的话令我印象深刻,或许我该将它们记录下来,于是我拿起了笔。

一、妈妈我想回家

中年老马和年轻的蒂姆在命悬一线时,都喊出了这句话,同学们在笑,但我认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即使他们的亲人可能早就死在地下城,可危险来了,谁都想活,谁都想什么都没发生而自己正在家中。“在家就好了,就不用承担那么多责任。”或许再冰冷的人也想活着,再独立的人也想回家。“我想回家”这句话或许是渴望生的灵魂唤醒了肉体,发出最真实的呐喊。每个渴望活着的灵魂都应被尊重。

二、冰,总会化成水的

这一次老马没笑,他平静地推开刘培强,将他推向生。“刘,我会记住那句话,冰总会化成水的。”这句话的近义词是——“希望”,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力量。有了希望,刘培强平静地选择了牺牲;有了希望,救援人员选择了掉头回去;有了希望,看上去贪生怕死的老何意外的英勇;也是有了希望,人们为了火石不断地牺牲又不断的前进。这又使我想到了用了十几年的时光逃遁出狱,只因为心中有希望的杜弗伦,想到了只剩躯干却用演讲激励大家的尼克,也想到了因为希望与信仰,“虽千人过,吾往矣,”的杨林。或许,希望比爱要伟大。

三、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

燃烧着的莫斯说完这句话爆炸了,确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在任何时刻都绝对理智的人或许真的不存在。在利益面前,人们总会在各种情感下选择放弃。之前讨论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或许找到了答案——“不会”因为机器是冷的,或许它们比人类能力强,但它们永远也不会取代人类,因为情义能融化一切。比如为了国家赴死的文天祥,又比如为了义放过刘邦的项羽。不理智的人是脆弱的,不理智的人类是刚强的。

四、我们已经没有不能失去的了

刘培强喊出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一出车门愣住的韩子昂,他雪白的胡子颤抖着飘出一句话“我们的家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高出地平面三百米的海水冰封住了无数高楼与无数看起来仍然新鲜的骸骨,原本的碧海蓝天只剩灰色的冰和死寂,这使我想到北京夹裹着热浪与灰尘的霾,想到了因海平面上升被迫举国搬迁的岛国,以及惨兮兮被油糊住的海岛。一切都那样真实,令人担忧。可能再不节制的话,环境就会推着地球慢慢的走向木星。

或许有人会认为影片不过尔尔,不过它带给我的已太多太多,那就让我写下来,记住它,它会是心头的白月光!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篇2)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篇3)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一个影城”影院,来观看《流浪地球》这部影片。

《流浪地球》一听起来就让我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母亲要开始流浪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开始流浪之旅呢?我们的地球要到哪里呢?如果是流浪,那一定要离开太阳系,但是在过程中会不会与其他的行星相撞,而导致计划失败呢?

电影开始了,一开始,就是大家基本上都认识的吴京导演带着自己的儿子,在星空下观察星星。而且说了一句话:当你看到木星的时候,就能看到他了。因为太阳在持续地膨胀,没多久就要将地球淹没,为了人类文明继续传递下去,我们开展了“流浪地球”计划。就是用特别多台反式推进器进行推动,把地球从轨道中冲出来,并且离开太阳系,来到好几亿光年外的一个新的太阳系去。

这部影片最让我铭记在心的一句话就是:当时的人类只在意钱,却把太阳的事情抛下不管。现在才能这样开始“流浪地球”的计划。我们离开了太阳系,地表就开始变得十分寒冷,我们只能在地下城市进行生活。

希望我们把这个故事铭记在心,不要把为我们付出许多的东西忽略,否则我们将遭到报应。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篇4)

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

选择,通俗点说就是取与舍的过程。有些事总是无法两全其美,有些路总是不能同时走过,有些人注定会错过。人生路上,我们得到某样东西前进的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但只有不断选择才能不断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坦然面对。

选择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你做出选择,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做一个选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内心的挣扎等。《流浪地球》中,在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抽选时,航天员刘培强有孩子,有患病的妻子和年迈的岳父,但是孩子只能有一个监护人陪同,最终他选择了岳父进入地下城。他做抉择时那种必须割舍亲人的痛苦,不知道有几个人可以接受,甚至孩子长大后对他的不理解,对爱人的愧疚都是在刘培强心上插刀。可生活还要继续,他还得工作,而且他已经做了当时最好的选择。

剧中看到各国救援队不约而同掉头救援的那一段,很想为他们鼓掌,即使地球即将毁灭,他们也没有选择回家陪伴家人。他们做出的选择让人敬佩,那里的每个人都是英雄。

选择不论对错,都值得被尊重,对错不过是个人的衡量标准。刘启点燃木星看似是荒谬的.选择,但最终保全了地球。我们做出的选择应基于自己,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还在人生路上,还会面临很多选择,但,有选择,有取舍,才是人生。

初中生《流浪地球》观后感(篇5)

我和小豆子去看了《流浪地球》。他觉得挺好,我觉得看不清,除了中文和日本人说的"一马丝",别的都听不懂也看不清字幕,也就是说近视眼不适合看电影。

小豆子说,电影里最后虽然避免了地球的碎裂,但是地球依然要向远方去流浪。从整个流浪过程来说,与木星的这次接触只是一个小步骤,对整个流浪过程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电影的最后没有给人松一口气的感觉,反而是让人觉得好无力。

我说,这是向死而生。

中国传统的艺术家有一种清高的品格,不愿艺术为世俗所累。而中国的艺术有道家的传统,形上学的味道更浓一些。道家是无畏生死的,庄子鼓盆而歌便是很生动的例子。因为道家的影响,中国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超然的态度,并且对于死亡的谈论也非常常见。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皆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皆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死亡无一例外的.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人生则不过是寄生客栈而已,从降生起我们就在走向归途,走向那片虚无和寂静的领域,那里既无此岸亦无彼岸,是永恒的遗忘的深渊。

如果历史的看待死亡,便可稍稍免去一些苦楚。文艺中的死亡并不见得就是生物学上的,而是一种苦楚,一种无可奈何的苦楚,人渺小的没有一丝丝法子去化解。不能化解,只能超越,站在远处,站在高处,站在苦楚里,随他去。

刘培强作为一个个体,做出了牺牲,但是刘启还活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