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冬,春,夏,秋,冬,一个四季的轮回,一场爱情的始末,冬天相遇,冷落互不待见,春天萌芽,暗生情愫,夏天火热,两情正浓,秋天收获,爱情结果,又到冬天来临时,已是爱情燃尽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篇1)
塞巴斯蒂安的音乐人生也是精心设计过的,不声不响地,浓缩了整个歌舞片的历史,也浓缩了他的人生。他出场,弹着朴素的爵士钢琴,拉着路灯灯柱,模仿《雨中曲》。渐渐地,随着他加入流行乐队,走了弯路,他的曲风变了,手下的琴,变得千姿百态,有红有黑,有金有粉,有电声键盘,有背带式键盘。但在故事的最后,他又回归到最初,弹最简单的琴、最朴素的曲。
电影里的细节,往往给人意外之喜。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仅仅一包花菇就有许多戏份,串起好几段故事。鲍起静的邻居,送了她一袋花菇,在送出手之前,先小心地撕掉包装上的标签。鲍起静拿到花菇后做成菜,和儿子一起吃。第二天再次开饭时,饭桌上是另外两道菜,但一只小碗里却盛着两只花菇,显然是头一天剩下的。花菇说明了时间,也说明了他们的节俭。
而在《八月照相馆》里,女主角身上的衣服一直在变化,随着时间流逝,随着她和男主角情感的进展,她越来越会穿衣服和化妆。那些衣服,说明了她越来越深沉和缤纷的人生。
电影里的这种细节之美,像是扔给观众的礼物,能够捕捉到这些细节的,就像是在众目睽睽下,接受了最秘密的礼物,得到最秘密的满足。一天一天,我们沉浸在这种秘密的满足里,也用这种细致的秘密的满足,去重新布置人生。这是电影不会消失的原因。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篇2)
看过了歌舞片电影《爱乐之城》后,我深深的被剧中的女主角米娅和男主角塞巴斯汀的舞蹈所感染,他们舞跳得是潇洒自如,美轮美奂,堪称完美。
尤其是电影开头部分的一段开场舞,运用了一段长镜头,把气势磅礴的集体舞表现得恰到好处,烘托出整部电影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后又运用冬、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和事业线串联起来,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情节是跌宕起伏,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展开,心情也是时好时坏,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
看过电影后,感觉导演拍这部戏很走心,把男主人公设置成为了一位理想主义型的落魄的钢琴演奏家,而把女主人公设计成了白天在咖啡馆打工,利用空闲时间去应聘临时演员的一位不出名的小演员。他们都可以算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懈奋斗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你要是只认为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片,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里头还穿插着另一条主线,那就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他们通过偶然的机会互相认识,又彼此互生好感,但是后来由于他们都不肯放弃各自追求的事业,在爱情和理想的冲突下,他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二人为了事业各奔东西,不欢而散,让人看后感觉很无奈,也很可惜。
我觉得这是导演留给我们观众的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爱情重要,还是事业重要,还是二者可以兼得呢。
电影结尾导演处理得也很含蓄,很聪明,不是人们想象的大团圆的俗气结局,而是留给观众们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在回忆和留恋中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编织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局,留给观众们思考的余地。这样的处理太让人出乎意料了,想法太大胆了。
希望以后我们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歌舞片,让我们可以再次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篇3)
其实进影院前,我是抱着非常腹黑的心态的,作为各种电影奖项拿到手软,路人,影评人,专家都一致好评的大热电影,真的有那么好吗?对大众审美,我一直持有怀疑谨慎的态度,看过太多所谓的影史排行经典名作,有些也不过尔尔。所以观影前我是奔着挑刺来的,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打脸那些臭不要脸的把它夸上天的人们。事实证明,我分分钟被教育做人,自打耳光,不但没挑出任何毛病,而且它比任何赞美它的人夸的还要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电影关于人生,梦想,爱情,选择,婚姻,努力,执着,艺术,都是大主题,想把这些的一面讲好都非常不容易了,何况把它们揉进一部电影里,还要高水平的完整呈现,实在是令人惊叹,太牛了。
冬,春,夏,秋,冬,一个四季的轮回,一场爱情的始末,冬天相遇,冷落互不待见,春天萌芽,暗生情愫,夏天火热,两情正浓,秋天收获,爱情结果,又到冬天来临时,已是爱情燃尽日。
作为歌舞片的主旋律,配乐选择,舞蹈编排,摄影,剪辑,都美到爆炸,说是视听盛宴真一点不夸张,颠覆想象也许才是配的上的评价。
开篇的两个大型歌舞场景,一个高速公路一个舞池趴体,都太舒服了,如沐春光,全程都在嘴角上扬自然的微笑,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完全被音乐和舞蹈传递的美好情感感染到,觉得生活无比美好,积极向上,特别是舞池趴那部分,被燃的不行,燃到那个瞬间内心及其渴望想做帝国主义走资派的走狗,把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扔到大壕沟一去不复返。
电影暖但不鸡汤,主演好看但不靠脸蛋。其实男主比起恋恋笔记本中少年的痞相时颜是下降的,女主也完全没有鸟人中一脸小雀斑抽烟吸毒坏女孩那种青春更美。但他俩都散发着另一种魅力,历事历人后的层次丰富所表现出来的由内到外的吸引人魅力,全然是脸蛋比不了的,而且全程都不会把注意力太放在脸上,因为有太多更美的东西能牢牢把你吸引住。哇呜,会跳舞好帅,哇呜,会唱歌好酷,哇呜,会调琴好撩,哇呜,会演戏好赞,哇呜,衣品太棒,哇呜,一言一行太有腔调,这些都能把你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去,他们是丰富立体有魅力的人,不是光靠脸蛋的单薄纸片人。
当然这些都只是皮肉,只能锦上添花,真正最让人喜欢的还是核心骨架,它的剧本,它要表现和传递的东西,这才是决定它是优秀作品还是可能为经典的区别。
剧本层次很深,方面很多,只想聊聊感触最深的爱情部分,和我对感情的看法和判断简直一模一样。
最近看到关于爱情挺喜欢的两句话,特别精准。
一句是,比起和不爱的人一起生活,和爱的人结婚更加令人难过。一旦情感从好感和喜欢跨越到爱的层面,占有欲和控制欲就会变的格外强大,和性别无关,男女一样,这就是爱的另一面。这两样东西在进入婚姻后,可以轻而易举毁了爱的美好幻想和可能性,越是相爱,也许最后就是越大的伤害,甚至曾经的美好回忆都跟着一起香消玉损,因为婚姻把爱人变成了不那么讨人喜欢的样子(不想展开讨论,一是大部分人不认同,二是篇幅实在太长,懒
另一句是,一个艺术家,不应该和另一个艺术家产生爱情。艺术家特有的固执会慢慢杀死对方的爱,看过一个纪录片,玛莲娜和他的情人就那样相爱相杀了大半辈子,最后还是分开。
爱本质上是种能力,你要是一个独立的人,你清楚自己对感情的诉求,才有可能有爱的能力和遇到爱的概率。
爱要平等,要平衡,男女主相遇时都郁郁不得志,女生影视城内咖啡馆打工,怀揣演员梦,屡屡碰壁,不断尝试,男主深爱爵士乐,对艺术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却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此时的他们是平等的,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共同对艺术的喜爱和坚持又让他们彼此理解,欣赏,有话聊,有趣撩,他们是彼此眼中最完美的爱人,会情不自禁出于本能的说我爱你。后来机遇变化,男主慢慢妥协,去试图迎合观众,做他以前纠结不愿意做的事情,但反而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名利双收,女主却坚持艺术创作,不忘初心,事业上屡屡受挫。在男主的演唱会中,面对山呼海啸的观众,面对舞台上光芒万丈的爱人,她觉得陌生,觉得疏离,这还是那个曾经的爱人吗,是他变了吗?还是我变了?无论谁变了,爱情的最大前提,平等没有了,矛盾自然就来了,一面事业不顺,一面爱人忙于巡演疏于照顾自己,情感的失衡让她更加不知所措,于是第一次,争吵来了,于是第二次,分手来了。
故事当然不能到这就戛然而止,但也绝对不是臆想的大团圆结局。女主心灰意冷回离开爱人,放下梦想,回到老家,男主因为女人的离去也郁郁寡欢。一通演员面试把两个人又联系到一起,在男主的鼓励下,女主成功面试。回到最初确立爱情的那个公园,女主说,我永远爱你,男主回,我也是。他们是多么真切又热烈的爱着对方啊,可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爱到这,就够了,再下去,就是伤害,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适合相爱,不适合结婚,不适合永远的在一起,他们的性格和爱对方的程度也决定不可能永远在一起。
故事来到五年后,那次演员面试得成功,让女主同样功成名就,豪宅香车,巨大的海报,无不证明着她的艺术成就和世俗金钱上的成功。女主有了孩子,有了家庭,可爱人却不是男主,是另一个世俗意义上和女主般配的男人,他温柔,体贴,有钱有颜,只不过女主没有像爱男主那样的爱他而已,可那又如何呢,婚姻,有前面那些就够了,不需要那么浓烈的爱的。男主饶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梦想上,开了一家女主当年让他开的酒吧,名字是曾经女主起的“小塞”。
机缘巧合中,女主和婚姻中的老公走进了这家酒吧,她看到了酒吧的名字,看到了男主,看到了男主找回曾经自己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相望的那一眼,一眼万年,时光静止,往事不断重演,随着男主熟悉的音乐他们坐着时光机回到了从前。平行时空中,他们相爱,组建了家庭,有了子女,还是那么有话聊,那么嬉闹,那么幸福。可是那不是现实,那也不现实,就算当年他们真的走到了最后,现在也许早就因为深爱而对彼此过高的要求而闹的两败俱伤,现在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钢琴缓缓结束,女主眼看着要走出酒吧,走出男主的视线,走出男主的人生。我几乎是眼含热泪的看着他们,脑只有一个想法,女孩不要回头望,忘了吧,男人不要追,追不上的,放她走吧,放过你们吧,把最美的爱情,最好的回忆都留在那里吧。
我依然相信他们是永远爱着对方的,但我更相信他们各自走入其他的婚姻是对他们爱情的最好方式。
中途有十多人退场,不知道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类型,还是着急和情人开房,还是我好,不仅喜欢电影,还不用着急开房,单身真是好啊,咳咳。
电影终归是主观的感受,如果你偶然看了我写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并对电影产生了兴趣,那么现在开始,忘了我夸的这些,自己走进影院,看你看到的,想你想到的,感谢观看,晚安。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篇4)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洛杉矶,寂寥的小演员米娅的志向是女演员兼剧作家,她沉迷老电影明星。她在华纳兄弟的片场当咖啡师,经常翘班去试镜,如果真的接到戏,哪怕再小的角色也会让她欣喜若狂。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丝绸领带的爵士钢琴师,对艺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他想开间俱乐部,但他所痴迷的音乐更适合博物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听。
同样追求梦想的两人在这座城市里遇见彼此,他们由一开始相看两厌,到后来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浪漫的星空下,有感而发地唱歌跳舞,而在歌舞中,他们是那样的契合,有默契,成为了彼此的知音,坠入了爱河。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而后在一次偶然,塞巴斯蒂安听到了米娅跟母亲的电话通话,塞巴斯蒂安知道如果想给米娅安定的生活,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是不可靠的。塞巴斯蒂安违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在尖叫的观众面前摆弄音乐合成器。但在逐渐达成梦想的同时,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两人的情感也面临抉择和考验,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们彼此仍然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
故事的最后,这对情侣各自完成了自己梦想,但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延续下去。对于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故事的最后十分钟,米娅跟他的丈夫偶然去到了塞巴斯蒂安的俱乐部听音乐,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坐在台下的米娅和她的丈夫。塞巴斯蒂安有感而发,弹奏了一首Mia&Sebastian’s Theme,包含了塞巴斯蒂安对他们的爱情美好的幻想,幻想两个人一路的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生子,毫无争吵、分歧,一直甜蜜,幻想着陪在米娅身边的男人是他,而这首曲子塞巴斯蒂安没有弹下最后一个音,似乎是希望这段美好的爱情不会结束,这首曲子是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相识时候塞巴斯蒂安弹的曲子,我相信,米娅肯定也听出来塞巴斯蒂安少弹了最后一个音,也应该明白了塞巴斯蒂安的寓意。
很明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爱情、理想与现实,主人公战胜现实、实现理想,同时也结束了爱情。有人说,这样的结局是美好的,他们的爱情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它不会被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消磨殆尽,使其还能在日后回想起还能想起它的美好,嘴角还能上扬,浅浅微笑。而我对这个观点颇为赞同,但仍会感到惋惜,还是会在电影散场后痛哭着说为什么男女主最后没有在一起。或许,最后没在一起也是这段感情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篇5)
《爱乐之城》就像一颗色彩鲜艳且华丽无比的炮弹,打响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第一炮,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近两年最好的电影节开幕片。而我,早上10点多抹着眼泪从Darsena大厅出来,在颇为简陋的官方纪念品店转了一圈,就又钻进了11点15分第二场放映的等候队伍中。
纵观十几种传统影片类型中,歌舞片可能是最不受观众、影评人待见的一种类型。不知多少人看到电影中的角色突然唱起歌跳起舞就大翻白眼。确实,如果处理不好,在剧情中突兀的插入歌舞场景很容易造成观感的割裂,甚至尴尬。所以在那个歌舞片的黄金时代过后,这个类型始终在走下坡路。2002年的《芝加哥》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几乎已经是该类型的绝唱。最近10几年来,歌舞片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值得拿出来说的无非是褒贬不一的《悲惨世界》。再有,就是贩卖男色的《魔力麦克》了。
而Damian Chazelle带来了《爱乐之城》,这个在两年前凭借《爆裂鼓手》一片惊艳全世界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第三部电影中使用了更大牌的卡司(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和跃升数级的制作规模。且冲破新秀墙,即使在影片后半段逐渐抛弃了歌舞片形式,也可堪称拍出了应该是近十年最好的歌舞片。
《爱乐之城》中穿插始终的音乐类型,也是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饰)所追求的梦想——爵士音乐(Jazz),就像歌舞片这个影片类型一样,逐渐走向死亡。而Seb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最大梦想就是开设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并一举拯救濒死的爵士乐。而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在高档餐厅弹奏钢琴的乐手,靠着弹奏节日乐曲赚取聊以果腹的小费。
影片的女主角Mia(Emma Stone饰),则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女演员,白天在咖啡厅做一个受尽白眼的服务员,业余时间试镜了无数角色,但无一例外,均毫无音讯。事实上她没有什么梦想,卧室里挂着众多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的海报,却连《无因的反叛》都没有看过。和其他3个女孩租住在一间房子,流连于无聊的约会与派对。
因为一段音乐,两人终于正式相遇,Mia在Seb身上找到了理想的模样,Seb在Mia身上找到了奋斗的理由,他们和其他我们熟知的爱情电影一样,虽然路有坎坷,但还是彼此相爱。
《爱乐之城》是一部足够好看的电影,Chazelle抛弃了他在《爆裂鼓手》中备受好评的碎片式剪辑,化繁为简,避免了所有不必要的剪辑点,只是利用流畅唯美的运镜来展现。开场的长镜头尤为明显,一段5分钟歌舞长镜头直接镇住了场,行云流水的镜头配合着数次角色的更换,鲜艳的色彩和街头文化的融入更添色不少。虽然回头想来这段与影片主题并无太大关联,但难度极大的拍摄和出色的观感让影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赢得现场媒体的一片掌声。
《爱乐之城》更是一部足够好听的电影,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在影院中只是听着影片中的原声就落泪的体验。爵士乐不必多讲,对Mile Davis,Charile Parker戏谑般的致敬定会让很多爵士乐迷会心一笑。John Legend的友情出演,为影片加入了融合爵士(Jazz Fusion)和电子舞曲(EDM)的现代风格。而在男女主角的爱情对手戏中,旋律动听的流行乐让影片的好听度再上一个层次。可以说,影片在各个层面上满足了几乎全部音乐类型的乐迷,“爱乐”两字名副其实。
而Chazelle在《爱乐之城》中又一次展露出了自己对影片结尾的超强把控力,一段对于整部电影再解构的梦境戏,穿插了众多影史上的拍摄形式,从画面、声音、再到情感三方面冲击,让我两次为了这一场戏泪流满面。
在导演Chazelle的处女作《公园长凳上的盖伊和艾德琳》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分别为Guy和Madeline,而这正是雅克·德米的经典歌舞片《瑟堡的雨伞》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在《爱乐之城》中,导演也无处不在的向《瑟堡的雨伞》和那个黄金时代致敬。而这样的致敬,从布景中张贴的海报,到片中影院所放映的电影,还包括且并不局限于《无因的反叛》、《卡萨布兰卡》、《雨中曲》、《黑猫》、《绣巾蒙面盗》等等。两个主角甚至来到了《无因的反叛》里著名的取景地Griffith天文台,上演了一出星空中的无重力宇宙舞蹈。
影片分为5个章节,冬、春、夏、秋、再到冬,就如同两个主角的情感经历。而据导演Chazelle所说,《爱乐之城》是关乎艺术家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故事。影片也从第三章节起,就将主题聚焦在了两人追逐梦想的过程。生活所迫的Seb受到金钱的诱惑走上了商业之路,坚守自己的Mia却因为天赋的不足再次失败。
这可能才是导演在《爱乐之城》,甚至《爆裂鼓手》中一直想要讲述的东西:偏执的理想主义者通常都会走向两种结局,一是撞到南墙立刻折返,二是撞破一面又一面的南墙,而等在最后的究竟是深渊还是辉煌,全凭个人天赋。
即使抛开这所有的表达,只从最肤浅的层面去观赏《爱乐之城》,这也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电影。绚丽色彩、动人音乐、你可能不会对于影片中两人的情感有所共鸣,但你一定会记住Seb和Mia在Griffith Park的紫色天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也不会忘记两人喃喃的唱出City of Stars的动人模样。
你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去定义《爱乐之城》,因为它太过丰富。它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免失败。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Griffith公园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它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
任何的溢美之词都无法精准的形容《爱乐之城》的精致与美丽,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观看,在泪奔之余拍红双手。
80后美国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凭前作《爆裂鼓手》在当年戛纳电影节引起热议并入围三项奥斯卡奖,新片《爱乐之城》仅是他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就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并作为开幕片为本届金狮之争拉开序幕。
同样是以爵士乐为题材,有《爆裂鼓手》在前,又有“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和“石头姐”爱玛-斯通担当大梁,曾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歌舞片终于再次受到关注热议。《爱乐之城》与那些经典的歌舞片一脉相承——故事俗套,视听惊艳,影片在查泽雷这位爵士鼓手出身导演的镜头下,大俗大雅,浓烈有趣。
《爱乐之城》讲了一个想要拥有自己的音乐俱乐部,随心所欲演奏喜欢的音乐的爵士钢琴师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和一个野心勃勃想要成为演员的咖啡馆前台米娅(爱玛-斯通),在几次偶遇后坠入爱河,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分手,走向各自的人生。
虽然故事俗到没有字幕都看得懂,但那些歌舞段落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完全阐释了歌舞片的精髓。开场由几段长镜头和几个短镜头组成的洛杉矶高速公路堵车大Party,场面调度非常精彩,情境进入也让人意外,歌舞场面更是嗨到爆,以至于本段结束出片头时全场掌声。
作为歌舞片的灵魂,为本片配乐的是在《爆裂鼓手》中就与导演合作的贾斯汀-赫尔维茨,九获格莱美的美国说唱歌手和音乐人约翰-传奇也有在影片里出镜献声,本片原声大碟势必会成为影迷和乐迷的新目标。比起音乐,曼迪-摩尔的编舞算不上太过惊艳,但完成度也很高,养眼舒服。由于高司令和石头姐都不是职业舞蹈演员,这种并非炫技,而是配合场景和镜头的编舞也更合适,比如预告片里“高司令”和“石头姐”的两段双人舞——日出双人踢踏和格里菲斯天文台颇具魔幻色彩的星空漫步,虽然那段踢踏比不上金凯利在《雨中曲》中的惊艳经典,那段魔幻的星空漫步甚至有些蠢萌,但是在洛杉矶高地的日出天光里和梦幻星空的剪影效果下,这两段没有华丽舞技的双人舞却有着别样饱满的热情和趣味,同样让人难忘。
在《爆裂鼓手》之后与查泽雷再次合作的剪辑师Tom Cross,让歌舞场景在与镜头调度结合方面超越了许多歌舞片。另一个让本片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最后结尾的处理,导演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想象出男女主人公彼此错过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然后让它结束在电影中的现实里。影片最后那沉默的、融尽千言万语的微微一笑让整个影片厚重起来,让嗨到飞起的歌舞和略显俗套的情感故事落地,所有回味尽在这一个镜头。
导演没有给影片设定明确年份,只用了四季来划分,然而影片仍然有旧好莱坞浓浓的时代感。从服饰妆化等等各方面向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致敬,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复古华丽,并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花都艳舞》等这些歌舞片经典。
同样是关于梦想的主题,相较《爆裂鼓手》中大段让人不适的关于种族、恐同等辱骂和言论,《爱乐之城》堪称温柔,利用歌舞这种全然不同的呈现方式展示了好莱坞式的浪漫。它让我们看到了查泽雷对不同类型影片的驾驭能力,而这种全面将让他在好莱坞再进一步。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800字
上一篇: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