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战争子午线》是冯小宁执导的战争片,富大龙、牛萌萌等人主演,于1991年上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篇1

看完电影,我真的很想说,他们还只是孩子,还会哭着喊妈妈,被毒瞎了的盲人小姑娘饿了,就哭喊妈妈;吊在悬崖边上不去的小姑娘,双手紧紧扒着悬崖努力挣脱却怎么也上不去的时候,哭着喊妈妈;政治局部长的儿子,牢牢记着爸爸说过的在杨村等他,战争结束了就去杨村找他,却不知道他爸爸已经牺牲了。

他们还只是孩子。放在和平年代,这是读书的年纪,是享受童年和快乐的年纪。但是现在,他们就要扛起责任,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团队协作,甚至帮助别人,保卫自己的祖国。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刻意地穿插现代的孩子,或者说让穿着八路服装的孩子站在现在的街道上,显得很生硬,有点莫名。看是看到后来,我觉得这正是电影妙的地方。我不知道90年代拍摄这本电影的时候,是想要教育现代的孩子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么。但是现在看起来,却格外让人难过。他们渴望读书,渴望快乐,渴望有东西吃。被地雷炸死的孩子看到现代的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坐在语音室的座位上,留下了眼泪。大兵奔跑在现代的塑胶跑道上,穿着洁白的衣服,冲向了终点。可是历史中他为了掩护护士和十岁半,自己做饵炸了敌人,双脚都中了子弹,为了消灭更多的鬼子,拖着双腿匍匐着去抓地雷,身后拖着两条血迹。瞎了的小女孩在电影中一直都是尖尖的女小孩的童真的声音,生命最后,她没有数到999,却看到了星星。她在现代的长城上看到一个男小胖子一手饮料,一手面包,最后没吃完,就随地一扔走了。而现在的小女孩为她拭去了手上的血迹,拿着一堆零食回来的时候,瞎子女孩已经走了。这每一幕都是那么残忍,那么直白。他们还只是孩子。北面是根据地,西面是鬼子。但是命令是往西。大兵接过了任务,哪怕不是属于他的任务。这就是一个军人的使命,接受命令。甚至到了最后,也不知道这个命令究竟是什么。

影片最后是老年护士和青年护士的跨时空对话:50年了,还是在这儿。(你又回到这儿了,在找什么哪)不知道。我只觉得心里还有个什么事儿。也许该给他们立个碑。可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一个也没有。我只能刻上1=12。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伤员,是用12个孩子的生命换来的。(名字,没有意义。谁也记不住。也没有必要记住。可,那个任务是什么那?)不在于是什么任务,重要的是,他们去完成了。只是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可长城留下来了。)

(括号里的是青年护士的话)

这一次,活下了四个人。他们都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三炮,十岁半,伤员,护士。而在别的战争中,前三人都牺牲了。只有护士活了下来,成为了人民教师。

然后是一群现代熊孩子奔跑着欢乐地在长城春游。

然后是一个抱着文物地雷的小朋友和他的同学的对话:

——干嘛还抱着呀。

——可以卖废铁。

——废铁才几分钱一斤,多麻烦呀。

然后小朋友就把地雷扔了。老年护士接过了地雷。

最后又是和开头呼应,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

要是以前,这么闷的电影我可能真的看不下去,画质模糊,声音超级主旋律。但是今天看,我竟然这么感动。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导演的手法其实并不简单。最后能让你想很久,甚至一直想起。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篇2

冯小宁的初期作品,现在看来预算都低得惊人。大气层消失46万,北洋水师50万,战争子午线也只有47万。

即使这是在钱很值钱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觉得,未免也太少了点。

冯有个绰号,叫拚命三郎,据说拍起电影来编剧导演设想特效以及特级替身都是他,拍红河谷的时候第一遍牦牛阵,摄像机被牛群踩碎了,然后第二遍的时候,这家伙就自己扛个摄像机站里边了。后来有人问他,拼命三郎是吧。

冯答:现在是拼命三十郎了。

匹夫抑或猛夫不一定没有思想,就像我现在谈到的战争子午线,单就其思想深度来说,即使拿Apocalypse Now相比也不遑多让。战争洪流中的一群儿童、一个伤兵和一个大学生,在荒野中的奋死挣扎和痛苦失声,吊在绝壁的命悬一线和隧道里的玉石俱焚,冯用他们或者它们体现了什么?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孩子?战争是可憎的孩子是无辜的?还是别的什么?

我不知道我可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当初看到这部片子时所收到的震撼,也许它给我的代入感并不如大气层消失那么强烈,但是,它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一大串的问题。我甚至不知道如何说起。我当时大概11岁,没有能力去回答。

事情太复杂,会让人根本没法理解;事情太简单,又让人觉得没有挑战。

太宏观地看问题,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太微观地看问题,又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傻了吧叽的事情我很烦躁很想杀人连那谁谁谁一起毙了。

我的儿童时代经常充满了上面的矛盾思想。在看战争子午线的时候被暴露的尤其强烈,我不知道战争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不知道打鬼子根一帮啥都不知道的小毛孩子有啥关系我不知道一个眼睛都瞎了的兵还奋死挣扎想要拼命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哪个小女孩吊在悬崖直到力气耗尽也没有人去救她是为什么我不知道当年的地雷为什么在50年后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我不知道隧道里的玉石俱焚究竟是不是值得。

但我同样不理解,在月球上看得到或者看不到长城和在山岭中挣扎的这些孩子有什么关系?阿尔忒弥斯又不会把那些杀人如麻的日本兵箭箭穿心。长城?不就是给了孩子们几块砖的一个掩体,让他们加大自己的生存概率的工具?象征?Who care!

然后我有很长时间没有想起这部电影。

然后15,6岁的时候我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几乎哭出声来。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篇3

看完《战争子午线》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如那大海的波涛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讲述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苦的1942年,一支由十二个红军中的孩子组成的特殊队伍,在一个叫“老兵”的孩子带领下,抬着腿受重伤的排长,按照一纸残缺不全的“沿着长城西进”命令在古长城上前进着,年轻的女护士也在同日寇的一次遭遇中走进了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女护士看着这群孩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丢下一个伤员,而在现实的.战斗中,却一个个地倒下……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在梦想与现实的较量中,这群孩子义无反顾地为抗日战争默默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那个思念妈妈的孩子,在生死攸关之时,只留下了一声对妈妈的呼唤;那个饥渴难耐的孩子,在弹尽粮绝之时,把仅存的一点粮食给了别人,最后在幻梦中死去;那个被称为“老兵”的孩子,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已经有八年军龄了……他们在抗击敌寇的路上,一路昂首挺胸,坚强不屈,置生死之度外,丝毫没有恐惧害怕的神色。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是这样吧,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可不曾想过,在这群孩子的身上,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多么熠熠生辉;当我们在饭桌上挑三拣四的时候,可不曾想过,在那个年代吃上一次可口的饭菜是多么来之不易;当我们赌气和父母吵架时,可不曾想过,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沦落成了孤儿……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动于他们的热情,还有他们那颗炽热火红的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听到了英雄们在战争中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敌寇的动人场面,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那可敬可爱的英雄人民,那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那至诚至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为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拥抱崭新的明天!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篇4

国共两党、两军在民族生死存亡之刻挺身而出的军人都值得人们永远怀念铭记,特别是那些未及成年就为国而殇的青少年战士,一切赞美和荣誉归于你们!

昨天看了一下豆瓣的《战争子午线》影评,影评写得都很小资。说什么该片描写了战争中孩子的苟且,应当谴责战争云云......,本人倍感不屑。《战争子午线》中没有为求生而苟且的孩子,在敌人的追击下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考虑过投降或乞求敌人而偷生,他们是孩子不能苛求他们每一个都像“老同志”那样坚决的投入战斗与敌人决死一战,他们是孩子,没有接受过战斗的训练、也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斗、根本不具备战斗的技能,但是他们仍然有意无意的自视自己为一名军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坚决的去执行那个虚无缥缈的“西进”命令,寻找部队。八路军的部队不仅仅是他们生的希望,更是他们自认生命中的归宿。在军人的岗位上以各种方式死去,曾经是那一代人的一种幸福!因为他一生都是军人。

发动战争者应当受到谴责,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战争永远应当受到赞美。越是因为敌强我弱,牺牲惨重,才更应当受到敬重。当800余万苏联红军为保卫祖国倒在纳粹的枪口下时,他们并不因为1:n的所谓敌我战损交换比例而显得愚蠢和无能。一个民族只有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敢于付出牺牲方可称之为“伟大”,为人所敬畏。在7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在沦陷区坚持的各种抵抗和战斗者最应当得到赞美。他们没有武器的来源、没有药品,很多时候一名战士在战斗中受伤感染就意味着死亡,甚至因为缺乏粮食不得不躺在地上召开战斗部署,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成建制的被俘、投诚和叛变。这样军队虽然戎装不整、武器装备五花八门,但至少应当受到我们这些后人的崇敬,因为中外历史上这样的军队并不多见,可以称之为罕见。没有这样的惨重的牺牲,怎能有今天我们围坐在这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机会?

《战争子午线》中所描绘的1942年日军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的51大扫荡,51大扫荡是很多老红军、老八路,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和梦魇,他们在战斗中失去了历经百战之余的战友,丢失了妻子儿女,很多人永远再未找回自己失散的亲人,甚至连下落都不知道!《战争子午线》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倒在我们的面前,但是他们那和日寇奋力周旋的父母心中,孩子们仍然幸存,也许他被好心的老乡收留了、也许和兄弟部队汇合了...,总之他们应当还活着!大扫荡是如此的惨重、沉痛,以致于幸存的老战士不再愿意去回忆,但是只有经历这样的部队才可以称之为王牌劲旅。看看当今我军保留番号的精锐又有多少来自扫荡之祸最烈的山东、河北、山西...?

一位老战士,在42年51扫荡中为完成护送伤员的任务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丢掉,临终弥留之际,喃喃自语:“快穿衣服,部队就要出发了...孩子...孩子...”

一位抗战老战士的遗孤,父母前往战斗最为激烈的山东前线时,不幸遭遇伏击牺牲,她在太行山里做了一辈子农民。直到父母生前的战友80年代找来时,她才知道她母亲为她取的名字叫“项持”(取自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谐音)...

在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刻,一名经历过西路军艰苦战斗的老战士带领抗大学员前往前线的战斗中牺牲,他的妻子已经怀孕。另外一位老红军和她结婚,照顾了她一辈子....

这就是那场民族生死存亡之战中的八路军部队中的女人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他们默默无闻、无条件的执行任务、承受牺牲和悲痛,在胜利后从未向人民索取......

写给那些不能正确欣赏《战争子午线》这部电影的当代中国人。

战争子午线电影观后感作文篇5

《战争子午线》这部影片以领袖与儿童,母亲与孩子为主线讲述了在长城之上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苦时期。

“沿长城向西”是这些勇敢的战士坚定不灭的目标。本应该是在享受母爱年龄的他们,却因为战争的残酷无情,被上了命运的枷锁,背起抗战卫国的重担。他们将稚嫩的身躯无私地奉献于战火之中,他们炽热的情怀直到最后一刻也不熄灭。可在他们那稚嫩的眼神里,却能体会到他们对母爱深深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小草双目失明了,但她却憧憬着与理想中的孩子玩耍,她能看到星光璀璨的夜空;小号渴望学习,向往着走进今天宽敞明亮的教室;小女兵幻想着在大礼堂门前成千上百的母亲迎接她们的孩子;十六岁的青年战士看到自己在发令枪下奔跑过线的场景。然而,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不协调,小号在挖地雷时不幸踩到,在一声巨响中化作片片纸叶纷飞;小女兵为引敌军,孤身奔走芦苇荡,在一声“妈妈,妈妈”中随着断落的峭壁一起坠入深崖;十六岁的青年战士为完成上级的紧急任务,在一声巨大的爆炸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勇敢无畏的勇士。面对敌军的残酷,用顽强的精神,炽热的追求,不灭的情怀,去拼搏去抵抗,去保卫我们的国家和百姓。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真正存在的理想现实。

可是,总也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要战争?是人类心理贪婪的实践,是不安于现状的愚蠢。战争,对于双方都会带去残酷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属于祖国这个大家,但也属于他的家庭,更属于自己。但却也是在危难中更见了真情。

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定的社会,幸福的生活。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设备,优越的生活条件,相比他们呢,战火四起,导弹横飞,枪林弹雨的社会,疾苦的生活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但是,即使安定的环境,却少了那是人与人一条心的团结和友爱。没有了万众一心的城墙,再好的生活终究也是一种短期的幻想。

我们要牢记历史,记住那些为我们牺牲的战士,传承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爱国的高度思想。远离了战乱,远离了纷争,也许就体会不到那种苦中苦的滋味,不去好好的珍惜现有的生活。我们该活出怎样的颜色才是对这些英勇的战士的最好交代?《战争子午线》中的孩子们,他们所期盼的理想就是我们的现在,他们一生的寻找,最后被刻在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不仅这些勇敢的孩子,还有成百上千的战士在战争中牺牲,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既让人爱戴又让人心痛的前辈们。正如女护士老年之后,站在长城上寻找当年的足迹一样,我们也要寻找历史的足迹,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