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百科-您身边的写作助手!

高考历史改革题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历史改革题

  很多同学都表示记不住基础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时不够准确的现象,其实要有效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不难,下面教大家如何把历史大事件记牢固。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历史改革题

  一,了解历史改革的基本知识

  (一) 重要观点

  1,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的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2、改革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3、改革体现了人们顺应时代潮流、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

  4、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5、改革背景、内容、新旧力量对比及领导者个人境遇的不同,结局和影响也大相径庭

  (二)历史改革的分类

  从内容: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和社会生活改革。

  从程度:不彻底的改革、彻底改革

  从进程:渐进式改、急进式改革

  从方式: 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

  从性质: 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二,了解历史改革题的命题特点

  (一)命题特点:

  1.从改革主题上看,以中国古代、近代改革为主;命题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

  2.从设问形式上看,一 般为两问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或原因、目的、内容、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说明)改革的作用或意义、影响。

  3.从试题材料上看,一般摘编自专著,基本上为一则文字材料,大约350-650字。

  (二)能力考察目标

  注重考查运用辩证史观,唯物史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历史改革题的解题方法

  (一)基本要领

  1.先读设问,快览材料;划分层次,圈划信息。

  2.提炼要点,以小见大;简洁扼要,分点表述。

  3.多维视角,前后关联;辩证思维,以史鉴今。

  (二)基本方法

  1.原因、背景类

  (1) 根据材料回答:突出当时面临的危机与困难、矛盾与问题。分层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树立时空观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信息优先于所学知识。

  2.特点、内容、措施类(要素分析法)

  (1)“特点”: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归纳出精炼要点,尽量术语化。可以从时间(进程)、范围、主体、内容、结果等方面考虑。 避免照抄原文。

  (2) “内容”、“措施”要答齐全,同类内容、措施应合并、归纳,分点表述。摘抄原文应有技巧。

  3.改革作用、影响类

  (1)常用的动词,有利于、缓和了、推动了;加剧了、未达到等。

  (2)多层次分析:政治、 经济、思想

  (3)从多个角度或多个主体去分析。

  (4)影响:对当时影响+对后世影响; 积极影响+消积影响

  总体:依托材料,把握时空,不能拘泥模式。

  4.改革成败原因类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根本原因)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5)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5.教训、启示类

  (1)破除阻挠改革的旧势力。

  (2)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3)依靠人民与改革派。

  (4)改革环境不会一帆风顺,要有勇于改革、坚决斗争精神。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6)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几点建议

  1、多做高考真题

  2、限时训练

  3 、形成解题基本思路

  4、强调文字叙述

  高考复习指导:高考历史学习方法

  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

  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考历史改革题相关文章: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

3.高考历史:时政和社会热点及20道真题预测

4.高考历史选择题及详解

5.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简释题的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